●鄧淑蓮/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
建立有效監管機制防范國企貪腐
●鄧淑蓮/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
我國的國有企業,從理論上講,應該是利用公眾的錢為公眾進行生產經營,實現經濟的或其他公共利益的經營性組織。因而,國企與公眾之間形成一種委托代理關系。即國企經營管理者不是為自己或企業自身經營和生產,而是受公眾委托、使用公眾的資金,為公眾做事。由于委托代理關系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的存在,作為代理人的國企管理者和經營者永遠掌握著比委托人——公眾更多的經營與管理方面的信息。不僅如此,國有管理者和經營者與社會上其他人一樣,也具有自利的理性人屬性。因此,在國有企業經營和管理中,客觀上就存在著代理人違背委托人意愿和利益,利用信息優勢,欺騙委托人,為自己謀利,從而損害委托人的利益的可能性。因此,國有企業這種公有制度本身是國企經營管理者貪腐的根源。
解決這種貪腐最有效的,或稱之為最優的方法是消除國有企業制度,消除公共生產。但這種方法在現實中是不可行的。有些國有企業是必須存在的,因為公眾需要它們,有些公共產品在權衡成本與效益后,以國有企業形式生產更為有效,如自然壟斷性行業,以公共生產形式進行組織在世界上普遍存在。因此,我們不能消除國有企業。盡管如此,我國國有企業的規模,或者說公共生產的規模太大,由此對國有企業的監管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對如此巨大規模的公共生產進行有效的管理,防止每一個國有企業的經營和管理者濫用公共資源、貪污、腐敗,即使沒有超過現有人類的公共管理能力,也對公共管理提出嚴峻挑戰。
因此,解決國有企業管理者貪腐問題的第一步是盡可能將國有企業限制在必需的范圍之內。即盡可能縮小公共生產的范圍,以減少公共生產的非效率弊端。對必須存在的國有企業,防范貪腐的唯一做法是建立有效的監管機制。
有效監管機制的建立取決于多種因素,如,監管目標的多少。一般而言,監管目標越多,監管失效的可能性越大;監管鏈條的長短。一般而言,監管鏈條越長,監管失效的可能性越大;監管制度的合理性與適宜性。設立的監管制度如果能與人性本身契合,則事半功倍;監管技術的覆蓋與精細程度等等。但最為重要的有兩點:
一是國有企業所有決策、經營、管理信息(屬商業或國家安全的秘密除外。但是否是商業或關涉國家安全的秘密信息需要公眾討論、知情和確認)公開透明,包括每個國有企業的所有種類的收入、各種資本性投資、各種費用支出、凈收入信息以及重大投資決策信息等。只有公眾了解了每個國有企業的經營、決策和管理信息,才有可能對國有企業管理者進行有效的監督。
二是對于暴露出來的貪腐問題要依法懲治。國有企業信息的公開透明為有效監管提供了前提條件,但如果沒有明確有效的懲治制度,問題的暴露對消除國企貪腐仍然無濟于事。因此,建立明確有效的貪腐懲治制度,并嚴格執行是治理貪腐的必要條件。
國企貪腐問題損害公眾利益,違背建立國有企業的目的。在監管不力的情況下,這些腐敗情況的產生不可避免。現有一些制度規定,由于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國企信息公開透明問題,將公眾監督排除在外,因而無法阻止此類行為的發生。鑒于目前國有企業腐敗發生的嚴重性,第一步全部鎖定央企是必要的,央企規模大,掌握資源多,影響大。首先在央企反腐是抓問題的主要方面,挽回更多的損失。但地方國企的問題也不可忽視,應建立反腐的長效機制。中央巡視可以解決一些大案要案,但不是國有企業反腐的最有效措施。只是一劑猛藥,再猛的藥,藥勁也有消散之時。因而巡視反腐是腐敗積重之后反腐的無奈之舉。根本的問題還是建立公開透明的監管法律制度,并嚴格執行。
(本欄目責任編輯:阮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