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發林
當代圖書編輯應具備跨文化素養
雷發林
[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深化以及經濟全球化的不斷加深,我國對外交往越來越多。作為處在轉型時期的中國出版業,編輯的自身素質顯得尤為重要,編輯的跨文化素質培養也顯得越來越迫切。
[關鍵詞]編輯;跨文化素質;出版
[作 者]雷發林,云南教育出版社。
跨文化(Cross-Culture)是指對于與本民族文化有差異或沖突的文化現象、風俗、習慣等有充分正確的認識,并在此基礎上以包容的態度予以接受與適應。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的形勢下,圖書編輯的各方面的修養對于提高圖書質量、策劃具有競爭力的圖書選題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加強和提高圖書編輯的修養,特別是跨文化修養在當今中國出版界顯得尤為重要。
(一)促進國際文化交流的客觀需要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出版業為促進我國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發揮了巨大作用。尤其是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我國出版業在促進國際文化交流方面肩負著更大的責任。我們既要在與世界各國的交流中積極吸收別國先進、科學、有益的東西,堅決抵制落后、愚昧、有害的東西,同時還要努力弘揚民族文化,展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文化建設的新成就。
隨著經濟全球化以及物流越來越發達,加之通信手段的革命性革新,地球逐漸變成一個“村落”,各國文化像一股滾滾洪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斷融合。世界的發展軌跡告訴我們,一個國家的實力不僅僅需要象征經濟實力的GDP這樣的硬實力,而且還要有以文化為核心的軟實力。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中華文化走出去邁出了更大步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基礎更加堅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二)建設新聞出版強國的客觀需要
新聞出版是輿論宣傳的主陣地。十八大報告指出:“……文化實力和競爭力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重要標志。……擴大文化領域對外開放,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人才是第一生產力。出版行業作為知識密集型產業,人才具有特殊的意義,而編輯是整個新聞出版工作的中心環節。在向著建設社會主義出版強國這個宏偉目標闊步前進的過程中,如果擁有一大批熟悉國際市場運行規則、有責任、懂管理、善經營的出版人才,對我國邁向世界出版強國將具有重大的意義。在建設出版強國的過程中,尤其需要一批這樣的出版人才。在新聞出版行業中起到關鍵作用的編輯們,是否具有較高的跨文化素質,是這個偉大目標能否實現的關鍵。
(三)連接對外交流的橋梁和紐帶
全球化已經是一個耳熟能詳的詞。在世界各國經濟、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今天,就更具挑戰性,所以它不僅要求編輯有開放平等的文化心態,以及弘揚民族文化、維護文化多樣性的使命感,更要具有廣博的跨文化語言知識、不同語言的編輯規范應用能力、跨文化溝通能力和雙語信息處理能力。圖書編輯如果僅僅是熟練掌握外語的語音、詞匯和語法概念,缺乏對國外的民族、歷史、地理、文化、宗教等的了解,那么在對外交往時,就會碰到很多困難。
不同的國家往往有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同的民族也有不同的政治信仰。因此,反映在價值觀和意識形態方面就會有很大的差異。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與此政治體制相適應的意識形態與西方國家建立在資本主義制度之上的意識形態是截然不同的。作為編輯,對此有清醒的認識,也是具有跨文化能力的一種表現。在審稿過程中,既要注意剔除那些與我國的宣傳口徑、意識形態相抵牾的內容,就是要學會睜大“火眼金睛”,汲取精華,去其糟粕,也要防止出現輸出意識形態“強加于人”的傾向。
圖書編輯編輯工作者要堅持黨的出版方針,不斷加強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學習;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具有較高的思想修養;應該培養較為強烈的跨文化意識,對于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應該有自己的獨特的敏銳性。這些工作都體現在審稿上。
(一)政治思想素質的培養
任何文化精神產品都要服從于國家、民族大局,精神文化也是一種生產力,精神產品會影響一個人的人生道路的選擇。因此,首先,責任編輯鑒別書稿要從正確的政治立場出發,從社會發展實際出發,堅持我國出版工作的指導思想和方針,使自己所組織的選題、所編的書稿最大可能滿足人民群眾的讀書需求,為社會提供真正有用的知識。其次,在書稿審讀加工過程中,要有政治敏銳性,要警惕借學術爭鳴對我國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民族宗教政策等妄加評論和否定。最后,要堅決防止不經查實的歷史線索、負面報道、小道消息等存在書稿中,否則將造成嚴重的社會影響。
一些出版單位對編輯人員的任務考核重經濟效益,輕社會效益;重圖書出書數量和碼洋,輕圖書質量。認為政治是虛的,只要不出大問題就行了,而認為只有經濟效益才是實的。這種認識是錯誤的。
(二)文化素質的培養
1.了解中西文化差異。由于中西方文化差異很大,在交流過程中往往容易造成交際失誤。因此,圖書編輯了解熟悉這些中西方文化差異,顯得尤為重要。比如:
(1)問候方面:在日常生活中,每個國家和民族的人民見面都要打招呼。中國人說:“你吃了嗎?”“你去哪兒啊?”等。英美國家的人可能會說:“Good morning!”“How do you do?”等。俄羅斯人說:“Здравствуйте!(您好)Доброе утро!(早安)Добрый вечер!(晚上好)”年輕人或朋友之間問候則用“Привет(你好)!”語氣顯得比較輕松。從以上例子可以可出中西文化的差異,如果硬要生搬硬套,那就會造成對方誤解。比如中國人問候說“你去哪兒啊?”翻譯成英語就是:“Where are you gong?”外國人一聽就奇怪了:你打聽我的私生活,你管我去哪兒呢!
(2)稱呼方面:西方在稱謂方面和漢語不太相同。在中國,由于歷史文化的影響,講究尊敬長輩,所以日常生活中要考慮對方的等級、輩分、年齡、地位等因素,很多時候不能直呼對方的名字,如“李老師、趙科長、王大爺”等。“小姐”本是一個尊稱,但在現今由于怕引起誤會而代之于“美女”,男的則稱“帥哥”。在西方國家,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個小孩稱呼自己的父親Jack,稱呼自己的奶奶Mary等(這種直呼其名在中國是很不禮貌的),稱呼老師Mr。Smith或Miss Black等。
2.要有扎實的文字功底和廣博的知識。圖書編輯每天都要跟文字打交道,處理好文字、詞語的使用,判斷語句是否通暢以及如何修改等,都是對圖書編輯的基本要求。在出版業日益國際化的今天,責任編輯的文字功底在跨文化素養上體現得尤為重要。例如,肯德基店里的海報上面都寫了一句話:WE DO CHICKEN RIGHT。這句話怎么翻譯合適?作為英語專業兼圖書編輯的我,看了很多中文翻譯,讓我大跌眼鏡:“我們做雞是對的”“我們有做雞的權利”“我們只做雞的右側”“我們可以做雞,對吧?”,等等。如果沒有基本跨文化素養,出現以上笑話是難免的。
跨文化交際和傳播是當今中國和世界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推動跨文化交際和傳播,是共建和諧世界的需要,是化解中國崛起過程中種種疑慮和恐懼的需要,也是促進世界和平、發展與合作的需要。搞好跨文化交際和傳播,要知己知彼。知己就是要重新審視自己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知彼就是充分認識跨文化交際和傳播的意義和重要性,了解不同文化間的差異。圖書編輯應認識到自己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以及所肩負的重任,要積極提高自己的跨文化素養,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為實現中國出版強國的宏偉目標做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全國出版專業職業資格考試辦公室.出版專業理論與實務[M].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
[2]郭妍琳.翻譯、雙語編輯與跨文化交流[J].科協論壇(下半月),2010(10).
[3]賀睿征.圖書編輯修養三論[J].中國出版,1998(10).
[4]徐國強.從跨文化心理視角淺析中國圖書“走出去”戰略[J].編輯之友,2011(11).
[5]朱文俊.現代英語語言與文化研究[M].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4.
[6]張志強.現代出版學[M].蘇州大學出版社,2003.
[7]胡文仲.中英(英語國家)文化習俗比較[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8]張連仲.政治類圖書編輯需要什么基本素質?[N].中華讀書報,2011-06-17.
[9]劉東旭.政治素質培養在學報青年編輯工作中的重要性[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