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沁珂
論新聞碎片化背景下新聞“深度”的回歸
嚴沁珂
隨著澎湃新聞的上線,新聞的“深度”受到再一次的關注。澎湃新聞重視理性的探討和思想的分享,這在新聞碎片化、表象化情況泛濫的當下是一次新聞“深度”回歸。本文以澎湃新聞為例,從受眾媒介選擇、閱讀習性變化等方面,探討網絡新聞碎片化的環境下新聞深度回歸的原因。
新聞碎片化;新聞深度;澎湃新聞;深度報道
[作 者]嚴沁珂,電子科技大學。
2014年7月22日,號稱“專注時政與思想的互聯網平臺”的澎湃新聞正式上線。從官方介紹可知,澎湃新聞主打時政新聞與思想分析,致力于新聞追問功能和新聞追蹤功能的實踐,澎湃新聞在報道方式和報道價值上突出新聞的“深度”。無獨有偶,近年來,為彌補快新聞、短新聞造成的閱讀感缺失,美國有了多個發布大篇幅深度報道的長篇新聞網站。此外,如《紐約時報》《大西洋月刊》等傳統媒體也強化其長篇新聞板塊。網絡時代,在新聞碎片化滿足了受眾對于新聞數量的需求之后,新聞的質量與新聞的深度再一次受到重視,成為受眾閱讀的訴求。
(一)概念的界定
碎片化(Fragmentation)原意為完整的東西破碎成諸多零塊,對其研究最早見于在20世紀80年代末“后現代主義”研究文獻中。新聞碎片化主要表現為新聞只傳遞一部分的信息,漸漸遠離了新聞完整和深度。新聞碎片化是對新聞的割裂和簡單化,導致讀者只知道最新的最淺表的新聞。
(二)新聞碎片化的原因
網絡新聞傳播的時效性使動態更新成為網絡新聞的主要操作方式,尤其是在報道重大事件或突發性事件時。實時動態更新是伴隨事件進展而出現,在此前提下寫作的新聞更多是關注各個點的狀況,零碎、淺表。新聞以時間為序堆砌,卻缺少有效合理的整合。
受眾面對簡單堆砌的海量新聞,不得不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里迅速挑選出對自己有價值的部分,跳躍式地局部閱讀便成為受眾的主要閱讀模式,由此產生了諸如“標題黨”的閱讀群體。匆匆瀏覽,受眾獲得瞬間的信息滿足。
這種新聞簡單堆砌不僅表現為相同主題新聞信息的聚集,還表現在相似新聞的鏈接。兩則新聞可能僅僅因為報道對象或事件背景的相似而被鏈接。鏈接不再只是以新聞之間的強相關性為依據,只要能找到“共同點”便可產生鏈接。這樣鏈接的結果導致受眾閱讀不再是遵循線性順序,變為非線性發散式閱讀。“信息從網絡的各個方向,以不計其數的方式關聯組合,最終鏈接成有無窮多個節點所構成的模糊網絡。”在此過程中,受眾可能受到與預期閱讀目標無關信息的干擾,注意力被分散,致使其閱讀結果與最初的閱讀目的偏離,出現迷離狀態的閱讀。
受眾的閱讀、認知、理解過程因為新聞的碎片化而被割裂得支離破碎。
(一)何為新聞的“深度”?
新聞深度需要作者對事件有深層次地挖掘,透過真實的現象看到其本質,闡釋其中的意義,分析其中的思想及新聞價值大小,對讀者有一定的教育和啟示。一直以來,新聞深度都是受眾閱讀新聞的訴求之一,也應是新聞媒介力求達到的目的之一。
《申報》著名的連續追蹤報道“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在告訴讀者案件事實及真相的同時還對案情進行了分析闡釋,揭示了封建制度的黑暗,批判了封建統治的腐朽。1935年起,范長江進入西北地區后寫作的通訊還原他所見的時局狀況,揭露西北地區弊政,揭示當時國內的民族壓迫、民族矛盾。這些著名的新聞報道無一不是在新聞深度上有所作為,這也是促成這些優秀的新聞作品在中國新聞史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原因。
(二)受眾的媒介選擇影響網絡新聞媒介的寫作方式
“使用與滿足”理論認為受眾的媒介接觸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對媒介內容進行選擇的活動。面對網絡海量信息,受眾變得無所適從,加之注意力有限,受眾便傾向于選擇更新更短,方便他們閱讀的新聞。受眾的需求影響他們的媒介選擇及媒體新聞寫作方式,網絡新聞媒體為贏得時效性獲得點擊率,拋開新聞的深度,生產“短、平、快”的新聞,這是造成新聞碎片化的一個重要原因。但長期追求“信息量”和“速度”,受眾閱讀淺顯的新聞,其結果是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狀態。在此情況下,受眾開始尋求對新聞的深知。于是在媒介提供的內容“有選擇的接觸”范圍內,受眾選擇能提供完整深刻新聞的網站。這種需求的又一次變化,也導致了網絡新聞媒體寫作方式的變化。新聞存在的意義是讀者選擇閱讀,如果沒有了受眾,新聞也就只是記錄真實新鮮事件的文字而已。
(三)碎片化新聞易導致受眾斷章取義
在碎片化新聞泛濫的情況下,網絡新聞的質量、深度,比新聞的數量更重要。碎片化新聞只要求用盡可能少的字數或篇幅將事件呈現給受眾即可。首先,因為網絡新聞報道的不定時更新,受眾閱讀的新聞是部分事實或了解到的是部分真實。但是微觀真實并不等于整體的真實,微觀真實的相加更不能代表整個事件的真實。其次,從這些支離破碎的新聞中,受眾獲取的是最淺表的信息,再加上信息大量輸出,沒有為受眾留下足夠的思考空隙,受眾根據這些局部事件的簡短報道,可能斷章取義,形成對事件的錯誤認識。2013年12月3日,一則“老外街頭扶摔倒大媽遭訛1800元”新聞一出,眾網友紛紛把矛頭指向了摔倒的中國大媽,指責批評聲不斷。事件調查后真相浮出水面:老外的確是駕駛無牌摩托車撞倒中國大媽。但是,最初的局部報道已導致受眾對中國大媽生成無理無賴的標簽化印象。這種碎片化的報道,不僅是對新聞當事者的一種傷害,也是對網絡新聞受眾的一種不負責,構成對受眾的閱讀傷害。在此情況下,能夠對新聞事件進行完整報道,并能針對事件表象進行相應思考的新聞則成為受眾喜聞樂見的作品。一個受到社會廣泛關注的新聞事件背后究竟存在什么本質,應該是新聞報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聞媒介需要探究“新聞背后的新聞”是什么樣的。
(四)網絡深度報道“深度”難以企及
深度報道(In-depth Reporting)是新聞傳媒在相對集中的時間和板塊中,運用廣視角、大容量、深層次、多手法的思想視域與報道方式對新聞事件、新聞現象所進行的專門話題報道或問題研究報道。深度報道的新聞事件本身具有一定的復雜性、縱深度,有疑惑、疑難,因此深度報道應對新聞事件做多側面透視、多層次透析,探索其深層含義,甚至預測其發展方向。
新聞碎片化背景下的網絡深度報道通常是通過超鏈接將相同主題的新聞報道聚合在一個專題之下。新聞的數量擴充了報道的“廣度”,但其實質卻是碎片化新聞和同質信息的重復,缺少新聞事件廣視角的解讀和縱向的變化,沒有深度可言。此外,獨立篇幅網絡深度報道多是轉載傳統新聞媒體的報道,新聞報道的深度依賴傳統媒體如何去操作和解讀。傳統媒體的報道和解釋進行到哪一種程度,網絡新聞媒介只能無條件接受,再轉載。這樣往往造成網絡深度報道的“厚度”不足,挖掘事件本質不到位,報道說服力不強。
澎湃新聞內容遵循以下四個原則:通俗但不庸俗,懂批評也懂建設,聽民意但不迎合,談問題也談主義。為用戶提供真正有價值的信息與見解,促進民智的成熟與社會的發展。憑借上海報業集團的優勢,其記者擁有新聞采訪權,深度報道包括新聞記者自己的闡釋和思考。邀請趙鼎新、張悅然等專業領域的大家開設專欄,發表評論,融合多方的意見,廣視角地解讀思考新聞事件。新聞跟蹤功能確保關注新聞事件的后續進展,受眾可完整知曉新聞事件發展的每一環節,避免半途而廢。
受眾并不是對所有的網絡新聞報道都有新聞深度的需求。新聞內容的詳略、新聞穿透力的深淺應依據新聞素材的價值大小而定。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指出“媒介的變化帶來了人們思想結構或認知能力的變化”。長時間閱讀碎片化新聞勢必對受眾的思想或認知產生“碎片化”的消極影響,適度的“深閱讀”與之相協調,平衡受眾的網絡新聞閱讀。
[1]丁晨潔.長篇新聞賣出好價錢[J].社會觀察,2014(3).
[2]彭蘭.碎片化社會背景下碎片化傳播及其價值實現[J].今傳媒,2011(10).
[3]李曉源.論網絡環境中的“碎片化”閱讀[J].情報資料工作,2011(6).
[4]錢增,王玉龍.新聞“碎片化”趨勢及其影響分析[J].新聞實踐,2010(7).
[5]郭慶光.傳播學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6]董媛媛.再探深度報道的起源于發展趨向[J].新聞大學,2008(1).
[7]歐陽明.深度報道寫作原理(第二版)[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