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爽
對網絡體育新聞報道失實現象的分析
李新爽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網絡傳播成為體育新聞在傳播過程中的一項重要手段,但由于網絡不像傳統媒體有著權威的新聞源,且網絡新聞傳播把關制度也有所欠缺,導致在網絡體育新聞報道中充斥著大量虛假新聞,本文試從網絡體育新聞報道失實現象產生的原因入手,對避免網絡體育新聞報道失實現象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
網絡傳播;網絡體育新聞;新聞失實
[作 者]李新爽,廣西師范學院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1998年5月,在聯合國新聞委員會年會上,正式把互聯網定為繼報紙、廣播、電視之后的第四媒體,隨著其正式確立與不斷發展,互聯網在中國擁有了大規模的受眾群。我國網絡體育傳播大致經歷了迅速產生和催化劑式起步、蟄伏期、成熟期、飛躍期與騰空期。1998年法國世界杯期間,“利方在線”推出的“98法國世界杯風暴”,擁有著每日300萬的訪問記錄,其他門戶網站相繼跟進,成就了“98世界杯網絡三劍客”的催化劑式發展,同時打破了傳統媒體對體育的壟斷地位[1]。在此之后,網絡媒體很快就成為新聞傳播領域中的新生力量,體育新聞隨之成為各大門戶網站的關注點和生長點。許多虛假不實的體育新聞也在此時進入受眾的視線中,不僅在認知、態度及行為方面誤導了受眾,同時使體育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倍受質疑,因此網絡體育新聞虛假報道必須得到重視,必須針對積弊之處采取有效的措施,還網絡體育新聞報道一片干凈的天空。
新聞即是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那么體育新聞就是對新近發生的體育事實的報道。當今社會,體育事業發展迅猛,體育運動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與生活中。與此同時,大眾傳播媒介也與體育運動形成了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關系。一方面,大眾傳播媒介通過傳播體育新聞以豐富自身的報道內容,吸引受眾的眼球,獲得更高的市場份額;另一方面,體育運動通過大眾傳播媒介這一渠道向社會傳遞各式各樣的體育信息,提高體育事業在社會上的影響力。毋庸贅述,體育新聞已經成為大眾傳播媒介在傳播新聞過程中的一種不可或缺的新聞類別。網絡傳遞信息的及時性、海量性、交互性等特點,使其成為體育受眾獲取體育新聞的重要渠道之一,然而網站數量的繁多致使網站疏于嚴格管理,最終導致網絡體育新聞報道失實這一現象泛濫成災。
(一)網絡新聞從業人員職業道德日漸缺失
網絡體育新聞不實報道具體表現在新聞從業人員對比賽的錯誤報道以及對與比賽有關的體育信息進行歪曲理解。2004年希臘奧運會期間,8月29日凌晨的女排決賽可謂一波三折,在先失兩局的情況下,中國女排絕地反擊,最終摘得金牌。然而新浪某記者在比賽結束之前就在網站上掛出“女排姑娘奮戰不敵俄羅斯,20年奧運冠軍夢惜未能圓”這一標題及新聞,該假新聞具有搶新聞的重大嫌疑,雖然新浪體育向廣大網友和媒體同仁深表歉意,但作為早期以體育新聞報道起家的新浪網來說,這次事件對其社會影響力與媒體公信力都是一次沉重的打擊。在信息大潮中,為了搶占市場,搶得獨家新聞,有的媒體單位出臺以出稿量為標準的“末位淘汰制”,迫使記者多出“新聞”。顯而易見,在巨大的從業壓力下,一些體育記者不得不突破職業道德底線,甚至制造假新聞來博得受眾的眼球。新聞媒體是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是連接黨和人民的橋梁,因此新聞媒體的一言一行直接關系著黨和政府的公信力,同時影響著輿論環境與輿論導向,所以提高網絡新聞從業人員的職業修養與道德素質便成為扭轉體育新聞報道屢出虛假新聞這一現象的重中之重。
(二)互聯網新聞傳播把關機制有待加強
“把關人”理論即新聞報道不是也不可能是“有聞必錄”,大眾傳媒報道新聞的過程實質上是一個篩選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傳媒組織形成了一道“關口”,通過這道關口傳達到受眾那里的新聞只是眾多新聞素材中的少數。這一理論最早是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傳播學四大奠基人之一庫爾特·盧因(1947年)在《群體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盧因認為,在研究群體傳播時,信息的流動是在一些含有“門區”的渠道里進行的,在這些渠道中,存在著一些把關人,只有符合群體規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才能進入傳播渠道①百度百科:把關人理論,http://baike.baidu.com/view/1362165.htm。。傳遞到受眾那里的新聞本身即是少數,但同時又可能摻雜著各種虛假的信息,進而左右受眾的認知以及態度,影響受眾的行為取向,最終潛移默化地改變受眾的價值觀與世界觀。在網絡體育新聞的“把關”過程中,網絡把關人不僅要面對網絡新聞的海量性、迅捷性、多元化等特性,同時還要面對體育運動的娛樂性、沖突性、故事性與競技性等特點,二者特點的雜糅顯然加大了網絡體育新聞把關的難度。2010年南非世界杯32強中的朝鮮隊一直披著神秘的面紗,人們對其充滿各種好奇。朝鮮隊比賽之前盛傳著其輸球就要被送去挖煤的傳聞,被各國媒體爭相轉載,但其實這只是朝鮮隊前助理教練的信口之辭,結果卻對受眾產生了錯誤的導向。因此在篩選新聞素材時,網絡新聞工作者要力爭做一名合格的網絡把關人,要做到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本著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價值觀進行新聞素材的篩選工作,使新聞報道達到真實、全面、客觀、公正。只有這樣,新聞報道才會有力量,才能取信于受眾,贏得受眾的尊重。
(三)“沉默的螺旋”導致受眾缺失信息真偽辨別能力
“沉默的螺旋”一詞最早見于德國學者E-諾埃爾1974年在《傳播學刊》上發表的一篇論文,它描述了這樣一個現象:人們在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的時候,如果看到自己贊同的觀點,并且受到了廣泛的歡迎,就會積極地參與進來,這類觀點越會大膽地發表和傳播。而發覺某一觀點無人或很少有人理會(有時會偶爾會被群起而攻之),即使自己贊同它,也會保持沉默。意見一方的沉默造成了另一方的增勢,如此反復循環,便形成了一方的聲音越來越大、而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的發展過程②郭慶光:《傳播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加之經過大眾傳媒強調提示的意見具有公開性和傳播的廣泛性,易被當作“多數”或者“優勢”所認知,在這種認知定式的情況下,使得優勢意見大聲疾呼,劣勢意見轉向沉默,即媒介具有創造現實的巨大力量。以下是刊載于《體育周報》2011年6月13日第12版的一則消息:“前日,法網冠軍李娜從德國慕尼黑的訓練基地赴英國參加伊斯特比賽,為一周后揭幕的溫網熱身。”沒想到,在英國希思羅機場守候的央視記者陸幽問李娜:“在國內的互聯網上傳聞你懷孕了,打不了比賽了。”這把李娜問愣了,隨后李娜當場辟謠。李娜懷孕這一消息的最大傳播平臺是開心網,而開心網的這一消息則是轉載于東方網。仔細分析不難得知,一個有孕在身的女人不可能繼續從事體育訓練,遑論參加高強度的競技賽事。謠言止于智者,網絡編輯本應將李娜懷孕這一謠言扼殺在搖籃中,但卻通過互聯網這一渠道擴大了謠言的傳播范圍,而央視記者陸幽魯莽輕率的提問更是對網絡謠言的助推,并通過央視這一權威的傳播渠道廣而告之,錯誤地引導了輿論的方向,在當時引起了電視觀眾與網民的熱議,導致以訛傳訛,錯上加錯。由此可以看出在面對強大的輿論以及媒體有組織、有計劃的傳播活動時,一大群呈原子結構的、沙粒般的受眾仍然缺乏信息真偽辨別能力。
(一)訴諸法律手段,加強監督指導
虛假新聞盛行于網絡媒體,體育新聞報道這一方面更是重災區。在對新聞媒介管理的方式上,最為強硬且有約束力的方式就是訴諸法律手段。我國有比較完備的網絡法制體系,從立法層級上看,涉及網絡傳播的法律法規規章主要有以下五類: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或做出的決定、行政法規、司法解釋、規章、地方法規。我國的網絡立法涵蓋了網絡著作權保護、網絡安全管理和網絡內容管理等方面。如在網絡內容管理方面的其中一項法規就明確規定了網絡新聞在進行傳播時所要注意的事項,如《互聯網站從事登載新聞業務管理暫行規定》要求對網絡轉載實行嚴格的準入制度,對商業網站從事新聞發布實行嚴格的資格審查,規定商業網站沒有新聞采訪權,其新聞來源必須從傳統新聞單位獲得,發布出來的網絡新聞需注明新聞來源和具體日期[2]。因此網絡媒體應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進行網絡體育新聞的傳播工作,使網絡環境得到凈化。
(二)恪守道德規范,增強自律意識
網絡新聞的海量性、及時性與多元性的特點決定了網絡新聞在深度上的欠缺,尤其在網絡體育新聞報道方面,由于體育賽事具有高強度、未知性與娛樂化傾向,導致網絡語言暴力與虛假謠言在網絡體育新聞傳播的過程中比比皆是,如直呼AC米蘭為“糜爛”,國際米蘭為“國妓”。比爾·蓋茨的《未來之路》中有這樣一句話:“在Internet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狗。”這句話暗示了在使用互聯網過程中的匿名現象,由于網民可以不暴露真實姓名,可以肆無忌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便為那些傳播流言蜚語、制造網絡謠言的人創造了溫床,使網絡虛假信息泛濫的程度愈加泛濫,也使追溯信息源變得困難,這對網民的自律性是極大的考驗。《文明上網自律公約》其中一條便對網民提出了“提倡互相尊重,摒棄造謠誹謗,促進網絡和諧共處;提倡誠實守信,摒棄弄虛作假,促進網絡安全可信”的要求③百度百科:文明上網自律公約,http://baike.baidu.com/link?url=Kn5xPKGO3BxvTNSqa2lId6v_HA1aZVihyMCqAVFkF3LUi9kdOjm2V7UDC XxLc_xUeIS7dX6cM7LmXklFwZud4K。,這些道德規范,網民要自覺地遵守與實踐。新浪網進行的“選擇你最厭惡的網上不文明行為”網上調查中,有60.1%的網民選擇了“制造和傳播謠言”,49.38%的網民選擇了“利用論壇或博客惡意中傷他人”①來源:新浪網于2006年6月22日17∶00進行調查的數據。。由此可見,自律性低下導致的“制造和傳播謠言”行為是被廣大網民所深惡痛疾的現象,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增強網民的自律性不僅可以凈化網絡環境,同時可以使網民充分享有網絡資源以及它所帶來的方便,進而使網絡協調運行與穩定發展。
(三)引進專業人才,提高報道水平
對于業內而言,除了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以外,專業體育人士和業內體育運動員的引進,是規避錯誤報道與提高體育新聞報道水平的一條捷徑。2009年溫哥華冬奧會的報道中,央視就通過邀請特約評論員加上本媒體的專項記者組成了較以往更加專業的報道團隊,比如前冬奧短道速滑冠軍兼國際奧委會委員大楊揚在報道過程中補充了很多關于短道速滑的知識和比賽規則。花樣滑冰和冰舞項目的陳瀅有多年解說花樣滑冰、體操、藝術體操這種打分項目的經驗,對于動作的完成和打分環節有著十分準確的理解。再如前國腳徐陽退役之后轉投體育媒體,成為一名著名足球評論員,在有大型賽事之時會應邀到一些門戶網站與網友暢聊賽事,為網友排難解疑。這些界內專業人士的加入,可以在規避報道中流于表面的錯誤的同時提高我國體育新聞報道的水準,進而增強我國體育新聞報道的國際競爭力。
網絡以其迅捷性、交互性、多元化等優勢贏得了愈來愈多受眾的青睞,但由于自身的種種缺陷導致在傳播體育新聞的過程中,體育新聞報道失實這一惡劣現象露出端倪并愈演愈烈,這不僅錯誤地引導了輿論與誤導了受眾,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媒體的公信力。但只要立法部門對網絡媒體進行嚴格監督與法制管理,創造良好的網絡環境,新聞工作者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體育工作者為廣大受眾普及體育常識、提升受眾對網絡體育新聞報道真偽的辨別能力、增強受眾的自律意識,即政府、媒體、受眾“三管齊下”,把最大限度杜絕網絡體育新聞報道失實這一惡劣現象作為我們的“共業”,就有希望為網絡體育新聞傳播創造客觀、真實、和諧的環境,推動我國體育事業與體育新聞事業獲得長足的 發展。
[1]肖煥禹.體育傳播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8.
[2]黃瑚,鄒軍,徐劍.網絡傳播法規與道德教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3]賈小萱,陰洪峰,黨磊.試論當前我國體育新聞報道中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報業,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