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娟
電視音樂選秀節目將走向何方
李 娟
[摘 要]本文在對國內電視音樂選秀節目發展現狀進行闡述的基礎上,分析2004年開啟中國音樂選秀的時代的《超級女聲》、2013年的《中國好聲音》、2014年的《中國好歌曲》的火爆原因,并對三者不同受眾環境下的節目形態進行探討,從而發現總結出我國音樂選秀類節目在本土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而后對中國音樂選秀類真人秀給出創新建議。
[關鍵詞]音樂選秀節目;《超級女聲》;《中國好聲音》;《中國好歌曲》
[作 者]李娟,新鄉學院。
(一)電視音樂選秀節目的發展歷程
所謂電視音樂選秀節目,指的是“那種在電視攝像機面前以歌唱方式進行現場才藝競賽的電視節目,屬于電視綜藝節目。這種節目類型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類是以專業競賽為主要目的的才藝展示節目,如《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另一類是以普通人參與為特色的海選秀節目,如《超級女聲》”。那我們就按照年份來看一下中國電視音樂選秀節目的發展:
1.萌芽時期。我國電視音樂選秀節目的根源是1984年中央電視臺的《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該賽為國家選拔了許多優秀的青年歌手,是國內比較權威的歌手選拔比賽。
從湖南衛視2004年播出的《超級女聲》,電視音樂選秀節目在我國初現鋒芒,在小范圍內得到關注和好評,如同試金石般,2004年的選秀節目讓敏銳的電視人看到其潛藏的巨大發展空間,為后來選秀節目在全國的火爆埋下了伏筆。
2.迅猛發展期。2005—2006年可稱為我國電視音樂選秀節目迅速發展的時期。2005年被稱為“超級女聲”的一年。《夢想中國》《我型我秀》《全家總動員》等選秀節目同時在播出。2006年,電視音樂選秀節目一發不可收拾,各個電視臺相繼舉辦了明星的電視音樂選秀節目,如江蘇衛視《絕對唱響》、江西衛視《中國紅歌會》等。
3.降溫調整期。2007年一開始,廣電總局規定,各電視臺的選秀節目播出時間不得超過兩個半月,同時禁播了一批產生了惡劣影響的電視選秀節目,電視音樂選秀節目的熱度也開始降低,進入一個調整規范的時期。選秀節目的數量有所降低,各個音樂選秀節目從形式到內容,都開始注意其社會影響。
直至2013年,《中國好聲音》再次掀起了中國觀眾的觀看熱情;2014年初,《中國好歌曲》一播出就又引起轟動,其特點在于“原創”,對音樂本身的評議。
(二)電視音樂選秀節目現狀
從2012年7月開始,各地電視臺十余檔音樂節目集體開播,是繼2005年“超女”高峰之后選秀競爭最為激烈的一年。《中國好聲音》后發制人,讓本來就硝煙四起的音樂選秀節目競爭更加激烈。面對壓力,《激情唱響》《花兒朵朵》《大地飛歌》《聲動亞洲》等同類型節目紛紛尋找出路,或走小眾路線或頻繁更換大牌評委,用盡各種方法尋求突破和吸引觀眾眼球。看似精彩紛呈,實則“良莠不齊”。
《聲動亞洲》是音樂界“高端人才”的聚會。它是由十余家亞洲頂尖主流媒體及實力經紀公司、演藝公司共同完成的全亞洲超大型歌唱比賽。它主要面對的僅僅是亞洲地區,在選手方面集合了《青歌賽》亞軍、《我型我秀》冠軍、臺灣《超級星光大道》冠軍、金鐘獎冠軍、金馬獎得主甚至香港亞視當紅藝人都一一在列,無疑個個都是音樂界的精英人士,它更像一個音樂人和歌手的大聚會。
青海衛視主辦《花兒朵朵》,其主題為“全民健聲”。《花兒朵朵》作為唯一一檔“老牌選秀節目”,在全國總決賽中延續了以往“快女”及前兩屆的賽制模式,依然設置專業評委和大眾評委,選手之間進行終極PK。
湖南衛視主辦《我是歌手》,是一檔選拔精英化和專業化歌手的選秀節目,生殺大權第一次交至普通觀眾的手中,閃光燈下被寵壞的專業歌手站上風口浪尖,也來嘗一把被淘汰出局的滋味。
(一)電視音樂選秀節目的特征
以《超級女聲》為例,電視音樂選秀節目的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平民化的低門檻。《超級女聲》打出“想唱就
唱”“以唱為本”的口號,報名條件很低這樣幾乎零門檻的參與規則真正實現親民性和平民化。
2.節目呈現原生態。《超級女聲》剝離了之前電視音樂選秀節目藝術曖昧的包裝,通過對海選階段實行全程的真實錄像將選手360度完全展示給觀眾,展現出來最真實的原生態。
3.競爭+淘汰賽制。《超級女聲》中競爭意識貫穿始終,它不僅將比賽分為五個賽區,而且分為海選、預賽、晉級賽等環節才能最終評選出冠亞軍,節目最終以選手之間殘酷的PK來進行淘汰選手,角逐最后的名次,正是這樣的比賽制度讓節目充滿了很大的懸念性和可觀賞性,不斷地吸引觀眾的觀賞興趣,大大調動了觀眾們的好奇心和參與心理。
4.全民投票參與互動。《超級女聲》導演組讓觀眾不僅扮演節目的觀看者,而且成為決定參賽選手去留的決策者和參與者,充分實現了節目的互動性和交流性。
5.評審方式的多樣化。《超級女聲》節目中選手的生殺大權掌控在專業評委、大眾評審團、民眾手中,每個人都可以通過短信或網絡來投票,支持自己喜愛的選手,而得票率最多的選手可以被保留下來,在決出的前三名選手中,其名次也直接由短信支持率來排定座次。
6.雄厚的經濟基礎。《超級女聲》的運作有雄厚的經濟基礎。例如蒙牛冠名廣告,潛移默化地宣傳品牌并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意愿。
(二)電視音樂選秀節目的繼承與創新
現以《中國好聲音》為例,來探討音樂選秀節目的創新之處。
1.導師轉身,“將評委轉化為導師”的新模式。
“轉椅”這一元素符號貫穿著節目的始終,可以說這是轉椅的存在一直是節目懸念的高潮。導師需要通過背對選手只憑借聽力來選擇好聲音,當導師認為該聲音是自己所想要尋找的好聲音時,可以通過拍、轉轉椅等一系列夸張動作和強烈的音效帶給節目強大的視覺沖擊力,并給觀眾帶來無盡的懸念造就高潮,使得節目完全排除了憑借選手外貌來取勝的因素。
2.師生互動。“互動”是《中國好聲音》最大的亮點,這種互動不僅存在于導師之間互動,而且出現在導師與學員之間互動,在這樣親近自然的談話時空里可以完全真實且自然地呈現出導師和選手的真性情。
3.學員反選。在當下電視選秀節目中,《中國好聲音》變導師選學員這樣的單選班為雙向選擇,加入了學生選導師。這是它的重要突破,較于《快樂男聲》《中國紅歌會》這些選秀節目來講,摒棄了選手被動接受評委點評的境地。
(一)音樂選秀節目在本土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在這欣欣向榮的電視音樂選秀節目的表層次之下,隱匿了許多的問題:
1.盲目地追求商業利益。在充滿商業利益的社會,文化無時不處在被“娛樂化”的境地,導致一些選秀節目在娛樂至上的喧囂中迷失了文化價值和方向。不單單2005年火爆一時的《超級女聲》,就連現在的《中國好聲音》都是在商業利益的角逐中搶占先機,各個雄厚的贊助商都想通過選秀節目攫取豐厚的利潤,名利雙收。
2.本土創新意識不足、革新力度不夠。自電視進入中國以來,中國的電視節目一直都在不自覺地沿襲著“引進歐美—內地克隆—地方跟風”的套路,中國對于電視選秀節目原創力是相當低下的,這是電視界眾所周知的現狀。從翻版自FOX的《美國偶像》的《超級女聲》,到東方衛視引進荷蘭《Sing It》的《我心唱響》,再到如今完全原本拷貝荷蘭的真人秀節目《The Voice of Holland 》,中國的音樂選秀類節目就走上了一條憑以借鑒、模仿為主的道路。
3.選秀節目給青少年帶來不良的社會影響。電視擁有生動、形象、傳播速度快、受眾范圍廣的優勢,這些特點不得不讓節目創作者考慮到電視所承擔的寓教于樂的特殊功能。然而,隨著音樂選秀節目席卷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國電視已經進入全民娛樂的時代,越來越多的人會通過電視這個廣闊的平臺來實現自己的夢想,尤其是在青少年當中更多的人想要通過選秀節目作為一個跳板,由此登上明星之路。這種想法和勤苦奮斗的意識成了鮮明的反差,對于青少年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一定的不良誘導性。
(二)中國電視音樂選秀節目發展策略
中國選秀節目要想突破自身的局限取得質的飛躍,就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得到完善和修改:
1.節目內容定位多樣化。各個電視臺應該看到,現在的選秀節目不會像其剛興起時那樣,凡開必火,相似內容、相同定位的音樂選秀節目不會有長遠的發展,唯有不同的定位、不同的內容,才能吸引不同的受眾群體。
2.受眾定位差異化。《超級女聲》《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兒》《絕對唱響》等一批國內選音樂秀節目,其目標受眾都是18~30歲的群體,眾多音樂選秀節目全部針對同樣的受眾群,搶奪同樣的市場,并非明智之舉。將受眾細分,對其進行差異化定位,爭奪不同的受眾市場,才是以后音樂選秀節目應該走的路線——找準市場空白,自行開拓,才是成功之道。
3.形式和規則的創新。首先選秀形式和規則的創新是制作者面臨的一個難題。而《中國好聲音》這檔節目最重要的設計“盲選”模式就帶有勵志性質,設置盲選環節,深受大眾喜歡。值得我們電視創作者學習。
其實,現如今國中國的電視音樂選秀節目在舶來的過程中,在日益開放的環境中,通過自己的實踐正在逐步擺脫稚嫩朝著健康完善的方向發展,倘若能夠在以上幾方面得到重視,相信在不久的
將來這種新型的電視節目形式會在中國的大地上煥發出蓬勃的活力和生機.(本文系新鄉學院2013年重點教改課題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XJGLXZ2013-12)
【參考文獻】
[1]彭璐.電視選秀節目現狀和發展趨勢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
[2]譚璐.舶來品的中國移植——中國娛樂節目的生機、危機與創新[D].南昌大學,2007.
[3]百度百科.聲動亞洲[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8823450.htm.
[4]龐君.淺析真人秀節目[J].聲屏世界,2012(5).
[5]胡幽.電視選秀節目的反思與創新[D].中南大學,2007.
[6]陳曉春.對我國真人秀電視節目本土化發展問題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
[7]林麗.我國電視選秀節目的現狀與問題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10.
[8]金妍.從選秀節目論國內電視娛樂節目的發展[D].南昌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