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帆
對外漢語教材中文化因素處理策略探究
楊 帆
[摘 要]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也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約。本文首先闡述對外漢語教材文化因素處理的重要性,分析當前對外漢語教材中文化因素滲透現狀,并就對外漢語教材中文化因素的處理策略進行深入探究,以期對對外漢語教材的編寫提供幫助。
[關鍵詞]對外漢語教材;文化因素處理;文化導入
[作 者]楊帆,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持續提升,國外學習漢語的熱潮持續升溫,作為國外學習者學習漢語和了解中國文化的對外漢語教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漢語教材中的語言必然能夠反映其本土文化,對于那些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習者來說,要通過漢語教材的學習了解中國的本土文化,使用科學合理的對外漢語教材尤為關鍵。然而,雖然近些年對外漢語教材迅猛發展,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尤其是教材中文化因素的處理方面。本文就對外漢語教材文化因素處理問題進行探究。
語言和文化之間具有十分密切的聯系,兩者不可分割。首先,語言是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兩者都是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任何一種文化都有與之對應的語言;同樣,如果沒有文化,語言也難以獨立存在。其次,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能很好地反映文化。任何一個時期形成的文化都必須通過語言來表達、保存和記載,尤其當文化跨越時空傳播時,只有借助語言才能進行。最后,語言和文化相互制約、相互促進。文化只有借助于語言才能進行有效的傳播、表達和發展,而豐富多彩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帶動了語言的發展。要真正了解一國的文化,必須掌握該國的語言;而要熟練應用該國的語言,必須了解該國語言所負載的文化。對該國文化了解越透徹,越有利于語言能力的提升。
通過對目前多數對外漢語教材的研究,筆者發現這些教材都想通過廣角的方式來追求中國文化的完整性和系統性,但如果仔細對其研究就會發現這些教材在文化內容比重和編排方面自由散漫,毫無格局,缺乏系統、規范的品質。
(一)內容比重現狀
根據研究結果發現:第一,雖然很多教材中都涉及相關文化內容,但每個級別的差別很大。例如,在初級教材中,文化內容的比重很低。第二,部分教材為了文化而“文化”。表面來看,這些教材文化因素比重很高,但從更深層次看,這些文化內容與語言教學脫節,沒有充分重視文化對語言教學的作用。
(二)內容編排現狀
研究發現,雖然目前的教材在內容編排方面涉及的文化內容比較全面,既有衣食住行,也有歷史、文學、藝術等,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和代表性。但是這些文化都缺乏科學合理的規劃和邏輯性,展示形式也比較單一,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對于不同級別的教材,設置的文化也沒有體現漢語教學的等級性。
(一)文化項目范圍的處理策略
要通過對外漢語教材很好地傳播中國文化,文化項目范圍的制定尤為重要,可按照下述原則進行劃分和確定。
1.主流文化為主,亞文化為輔。主流文化是指在中國文化中占主導地位的文化,而亞文化是在國內特定區域或者社團中使用的文化,不像主流文化那樣具有普遍意義。在對外漢語教材中滲透文化因素時,必須將主流文化作為重點導入教材中,使留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的精髓。同時對于不同的地域的特色文化,可以適當地導入一部分到教材中,以便留學生能夠更深入地了解中國文化的全貌。
2.現代文化為主,古代文化為輔。現代文化是目前社會所呈現出來的鮮活文化,與古代文化是相對而言的。雖然兩者具有一定的繼承關系,但仍然存在較大的差別。與古代中國相比,現代中國人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就對外漢語教材而言,留學生學習漢語的主要目的是與現代中國人進行直接溝通,所以現代文化因素在教材中要重點設置。同時,由于中國古代文化紛繁多姿,很容易激發留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教材中設置適量的古代文化也是理所應當的。
3。“小”文化為主,“大”文化為輔。所謂的“小文化”和“大文化”是相對而言的,小文化是指涉及人們衣食住行生活方面的文化,每個人的日常生活都離不開這些內容,往往規定了哪些行為能夠被人們所接收,哪些觀念屬于約定俗成的;而大文化是指人們創造的多種社會成就的總和。在對外漢語教材中,要以“小”文化為主,因為語言交際的本質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交往的過程,和“小”文化具有密切的關系;以“大”文化為輔,并不是要淡化其重要性,而是因為在不同層次的對外漢語教材中,交際功能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文化因素導入的處理策略
1.應與學生的趣味相契合。在編寫對外漢語教材時,文化因素的導入必須和學生的趣味相契合。留學生在學習漢語時,必須要學習其所承載的文化。而留學生在與另一種文化接觸過程中,必然會存在一定的好惡感,好惡感的根源在于其從小的生活環境、文化環境和母語背景。因此,在文化差異較大的情況下,教師以及教材編寫者應該有一個基本認識,就是學習者要達到的學習效果是了解中國文化,而并非理解中國文化,無需得到他們的認同,只要求其認知即可。
2.應與語言教學階段相契合。中國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內容豐富,即使中國人對于中國文化的掌握也是有限的,更別說那些對我國文化感興趣的外國人,因此在對外漢語教材編寫過程中,文化因素的導入方式和程度不僅要適度,更要適應語言學習的需要。必須衡量下述兩點:第一,是否適應語言教學的階段;第二,是否符合學生的接受能力。
3.應與教學發展原則相契合。中國文化涉及內容廣泛、龐雜,通過有限的時間不可能將所有文化都傳授給學生,因此在對外漢語教材編寫時,導入文化因素時要注意將深層、內核的文化與具象、表層的文化進行一定的區分,有計劃、有步驟地導入教材中。與表層文化相比,深層文化雖然內容有限,但是極為穩定,對表層文化具有一定的支配性。學習者一旦掌握了這些深層次文化,就能有效提高其掌握新文化內容和現象的能力。
4.應與教材實用原則相契合。教材實用性通常是指在編寫對外漢語教材時,所選取的教學內容應該重點涉及人們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方面。而對教材中文化因素的編排也要遵循該原則,即所滲透的文化因素也應該具備一定的實際交際價值。筆者研究發現,目前多數對外漢語教材通常只注重文化因素的知識性,而忽略其實用性,在這種情況下學習者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中國人的日常文化,但是在實際應用時卻不知所措;還有部分學習者雖然能夠熟練吟誦國內的名言名句,但在交際場合卻不會開口打招呼,因此,在進行文化因素導入時,對于哪些應該先倒入,哪些應該重點導入等都要以實用性為基礎。具體來說,交際作用大的要重點滲透,如人際交往和生活習慣等;交際作用小的盡量避免,如喪葬禮儀等。
(三)文化因素導入方式的編排策略
縱觀目前多數對外漢語教材,對于文化因素的導入通常安排在課文、注釋、詞匯和練習等方面。但是由于文化因素的特殊性,在教材中導入時也極具選擇性,通常主要在課文中和練習中導入。
1.課文中文化因素導入。在編寫課文時,要注意語言的趣味性、口語化。在導入文化因素時,課文語言如果呈現口語化,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就會使整個課文更加生動活潑、通俗易懂,不僅能增加課文的吸引力,還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語言的學習相對枯燥,若在滲透文化因素時也采用生硬的語言,極易使學習者產生厭學心理。
2.練習中文化因素的導入。練習中導入文化因素時,要注意做好下述幾點:第一,注意練習題中涉及文化內容習題的數量;第二,要注意課堂和課后練習中文化因素導入的比重;第三,對于文化內容的練習題,要重視題型的多樣性和鞏固性。
綜上所述,本文就對外漢語教材中文化因素的處理策略進行探究,然而由于筆者水平所限,內容還存在很多的不足之處,還需相關專家學者進一步的完善和更深層次的研究,用以指導對外漢語教材的編寫。
【參考文獻】
[1]屈燕飛.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導入[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9).
[2]孫慧.對外漢語教材出版文化因素的處理策略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3.
[3]趙坤.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
[4]李婧,吳煥寶.淺談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