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婷婷
淺析藏民族國家認同的特征與面臨的挑戰
趙婷婷
[摘 要]藏民族是我國一個獨特的少數民族,由于政治上的特殊性,藏民族國家認同存在自身的特征。本文主要分析藏民族國家認同的特征和面臨的挑戰,認為西藏主流媒體需要采取積極的策略提升藏民族群眾的國家認同。
[關鍵詞]藏民族;國家認同;挑戰
[作 者]趙婷婷,博士,西藏民族學院新聞傳播學院講師。
藏民族是一個擁有自己的民族語言和民族生活習慣的少數民族,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有限的交通條件,藏民族在觀念和習俗方面表現出明顯的特征。在國家認同方面,藏民族和整個中華民族的民眾有很多相同的地方,然而又有很多特殊的地方。
(一)國家認同中包含了獨特的民族認同
藏族是我國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藏族在幾千年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語言文字、習俗禮儀和宗教信仰。盡管現代社會,藏族人的生活中融入了很多現代元素,但是歷史的、文化的共同記憶仍然具有濃厚的氣息,并形成藏族人最基本的特征和一致的民族認同。
區域認同是藏族群眾民族認同的一個主要特征。幾千年以來,藏族人主要居住在固定的區域,到祖國其他省市生活和工作的占很少一部分,這就使藏族人很難實地感受到外部的文化。藏族人只有通過大眾傳媒或者從當地漢族人那里了解、感受到其他的文化。從地理位置和經濟發展水平兩個角度看,藏族與外部的文化交往和經濟合作處于較低的層次,這在另一種層面上又保證了藏族的獨特性。地理位置使藏族人在心理上加強區域認同,減少了藏族人到內地去工作和居住的比例,強化了西藏的區域認同。藏族人的民族認同具有長期性、穩定性的特征。藏族人的民族認同是在社會變遷中逐漸形成的認同,是根深蒂固的民族文化的集合體。藏民族認同是多民族國家認同模式的組成部分,對藏族的民族認同有利于藏族人維護民族權利和民族利益。我國各個少數民族在自身民族認同的基礎上,團結一致,共同建構中華民族的認同。
(二)集中表現在對中華民族文化和公民意識的認同
藏民族國家認同是指藏族人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員對國家主權和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對主流文化的認同。國家認同是對中華民族的認同。藏族人在保護和發展自身民族文化的同時,要努力學習和了解中華民族文化,學習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并且使西藏傳統文化和中華文化不斷交流、互相充實。國家認同也是對民眾公民意識的強調。藏族人在求學、就業、婚姻等方面享有和其他民族同等的待遇,藏族人要跳出傳統思維模式的限制,在最大的范圍內實現自己的權利,在最好的平臺上發揮自己的優勢,為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做出努力。作為一個現代社會的中國公民,藏族人還要向優秀的楷模學習,努力使自己成為社會公共事業的參與者,成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塑造自己積極正面的個人形象,使自己和其他人沒有不同之處。學習中華民族文化,并用民族文化創新中華民族文化。建立現代公民意識,塑造積極的個人形象,建立人生信仰,不斷追求是藏族人國家認同感增強的合理思路。
(三)伴隨著與民族主義、分裂祖國的行為的斗爭
隨著全球化影響的加劇,民族問題、領土和主權爭端問題在新時期又出現新的矛盾,影響國家的安全和社會的穩定。民族主義勢力抬頭,使我們的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受到了極大的挑戰。達賴集團在西方反華勢力的支持下,一直從事著分裂祖國的活動。達賴集團利用宗教傳播的方式,向藏族人宣傳自己的思想和主張。在西方國家,達賴多次會見各國政要,在西方國會、大學校園等場所發表演講,塑造自己和平、民族、慈悲的形象,在西方媒體上發表分裂祖國的言論極大地破壞了中國政府的形象,給西藏社會帶來不穩定因素。在當前愛國主義與分裂祖國思想的共存與斗爭中,藏族人面臨著一定的認同的危機。如果民族認同超越國家認同,國家認同將會被摒棄。所以,只有堅持正確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的原則,處理好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的關系,藏族人才能實現國家認同的最佳狀態。
(四)國家統一框架內的兩個層次的適應、調試
中華民族是一個多元主義的文化大國,文化之間的交融是必然的趨勢。在多元主義文化中,文化的發展不是強勢文化統治弱勢文化,也不是弱勢文化挑戰強勢文化,而是各種文化各有特色,相互之間不斷學習、不斷創新的過程。當下流行的民族風服飾,就是吸收了少數
民族的服飾文化藝術,并在此基礎上融合了現代流行服飾元素。在全國各地流行的廣場舞活動中,很多人也學會了藏族舞蹈、蒙古族舞蹈等。舞蹈、音樂等文化藝術的交流與學習充分表明,少數民族文化中的優秀部分也在走向全國,成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吉登斯認為,多元主義文化是文化之間的對話,不是文化之間的分裂,是國家法律框架內和跨國法律框架內的文化融合,而不是認為每一種文化都必須有其身份,得到絕對的尊重和嚴格的定位。民族認同更多地偏向于文化認同,當然還有各自民族利益。國家政策尊重少數民族的民族身份,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高度的民族自治政策,實施少數民族優惠政策,確保少數民族合法利益。少數民族認同包括兩個層次的認同,是在國家認同的前提下對民族身份的認同,是兩種認同相互適應,不斷調試的過程。
綜合以上分析,本文認為藏民族國家認同是在中華民族和少數民族歷史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熱愛之情,也是維護國家領土完整,祖國統一的堅決態度。藏民族國家認同包含了對藏族獨特的文化和歷史的認同,是國家統一前提下的多民族認同的一個表現。正確認識藏民族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之間的關系是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基本保證,也是各族同胞交流交融的起點。
(一)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依然存在
冷戰結束后,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并沒有終結,而是以一種新的方式繼續存在于中西方之間。通過大眾傳媒展開的斗爭成為一種新的斗爭方式。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在我國周邊地區建設大功率發射臺,向邊境地區的群眾輸送國外電視節目。為了提高在我國全境的可聽度和有效性,它們在我國周邊的10個國家部署了26個發射基地,形成了一個四面包抄的廣播發射網,其目的就是要“使整個中國大陸聽到西方世界民主自由的聲音”。
西方國家針對西藏問題,大肆展開對我們國家的負面報道。西方國家將西藏問題國際化,對西藏社會的歪曲報道和對西藏形象的刻板印象嚴重影響了我們的話語權。西方媒體在西藏問題上將文化問題宗教化、宗教問題政治化,在不了解西藏社會真實情況的背景下,主題先入,違背新聞客觀主義原則。如“3·14”報道,西方媒體就存在有悖道德的報道。馬喆明認為,(我們)也應當清醒意識到境外民族語言廣播一直覬覦著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用大功率短波進行覆蓋,傳播符合對方利益的資訊節目、傳播與我核心價值觀念相悖的價值體系和與國內少數民族基本制度、政策反向而行的意識形態。西方國家媒體是我們對外宣傳西藏的最大障礙,作為新聞理念和操作水平較高的歐美大報在意識形態的偏見中依然不能保持不偏不倚。
(二)分裂組織達賴集團的新聞傳播和影響
達賴在西方媒體中是所謂的“民主、和平、英雄、正義”的代表,達賴集團在西方社會長期從事著分裂祖國的活動。達賴集團對外宣傳的目標是將達賴個人塑造成一位慈悲善良、智慧的圣人,將達賴的政治形象塑造為和平、民主、英雄、正義的代表。在語言使用上講究用簡單的句子吸引普通受眾、不斷重復關鍵詞語,并且關鍵之處使用形容詞畫龍點睛。達賴的媒體宣傳充分了解西方受眾的心理,迎合西方民眾注重民主與和平的價值觀,也激發西方民眾對弱者的同情。可見達賴集團熟悉媒體策略,善于利用媒體提升自己的形象和宣傳自己的主張。達賴通過長期的宣傳,在國外受眾中建立了正面的形象,控制了新聞報道的話語權,使我國媒體對外傳播的難度加大。
對西藏群眾的傳播才是達賴集團實現其分裂祖國目的的組織和動力要素。達賴集團利用互聯網等新媒體傳播手段就是實現其目標的最好途徑。新媒體傳播的受眾文化層次高,比較年輕、易于沖動。通過正常的媒介渠道達賴集團的思想不可能實現大范圍的傳播。事實上,很少有恐怖組織會借由主流社會傳統媒體機構傳播組織暗號、發布行動命令,真正使恐怖組織的政策章程、訓練、指示進入了公開、半公開或秘密的靈活操控階段,是在網絡媒體,特別是論壇、社交網站、即時通訊、網絡電話、電子郵件等網絡社會化媒體出現之后。達賴還對西藏大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傳播,企圖危害大學生的思想,為其利益集團服務。手機也是達賴集團借用的一個組織和宣傳的工具。利用手機傳播,達賴集團將其思想和主張傳遞到自治區內的民眾,傳播恐怖信息和謠言,制造緊張情緒,在民眾中產生不利于祖國統一的言論。
隨著全球通信技術的發展,達賴集團的言行和媒體的關系越來越緊密。媒介策略已經成為其實現目標的一個有效工具。達賴對內傳播迷惑民眾,對外傳播爭取西方國家支撐等方面,顯然已經掌握了熟練的傳播技巧。這給我國的西藏對外傳播和自治區新聞傳播帶來巨大的挑戰。西藏媒體只有高度重視達賴問題,牢牢把握住輿論的引導力,才能防止達賴借助傳媒爭取群眾,才能維護社會的穩定。
(三)藏民族國家認同的偏離和認同危機
當前世界范圍內的交流更加廣泛,經濟、文化的合作與交流逐漸加強,文化、思想之間的交流和碰撞不斷交匯。跨國交流的發展,不僅影響世界貿易的增長,還影響人們價值觀念的轉變。與此同時,全球化還帶來了地區力量的發展。在國家內部,一些文化群體或者利益群體容易形成一個新的共同體,他們將自己的利益放大或者爭取更大的利益。這個現象在很多國家都有,中國也不例外。
但是無論如何,發展次國家認同的實質就是不利于國家的穩定和民族團結。筆者認為,不能將一段時期內社會局部的矛盾擴大化,也不能將一些人的利用和個
別人的政治目標當做挑戰國家政策的借口。合理處理少數民族地區的問題,向群眾分析問題的實質,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是政府以及作為其發言人的媒體的主要任務。藏民族在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中,不斷接受東西方思想的碰撞,甚至接受達賴言論的影響,難免出現一些認識上的問題。當前主要的表現就是認同多元化和認同的多樣性。認同的一系列復雜的變化形成一股力量,使藏族群眾對國家認同產生了反思甚至左右搖擺的感情。當前,藏族群體認同、地域認同、文化認同、身份認同、消費認同等都隨著社會的變化在逐步改變,形成新的思潮。認同對象復雜化、思想的變動,各種認同不穩定,與其說當前藏族的認同是一個分化的過程,不如說是一個重新形成的過程。如今的西藏,現代化的氣息濃厚,傳統的思想在年輕人這里逐漸失去了市場。多元化的社會,多元化的青年,加速了對國家認同的思考和重新形塑。
藏民族國家認同在新時期具有自身的特點,也面臨著國內外因素的挑戰。面對認同問題,西藏主流媒體需要采取各種方式,建構積極的社會認同,改變認同的偏離,化解認同危機問題。學者和業界要進一步研究西藏媒體建構國家認同的策略。[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西藏新聞傳播與社會發展研究”(項目編號:10JJD860006)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藏族”[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700.htm
[2]吉登斯.全球時代的民族國家[M].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
[3]馬喆明.民族語言廣播的對外傳播[J].對外傳播,2012 (10).
[4]李希光,郭曉科,王晶.“達賴集團”對西方網絡宣傳的文本研究[J].現代傳播,2010(5).
[5]金苗.恐怖主義的媒介化生存與傳播新生態[J].當代傳播,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