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勉
政府在突發事件中的公關危機淺析
——以“上海踩踏事件”為例
鄭 勉
[摘 要]踩踏事件是突發事件的一種類型。近年來踩踏事件頻發,本文以新近發生的“上海踩踏事件”為例,具體分析踩踏事件發生的原因、事件發生后政府所采取的危機公關,以及人們對踩踏事件公關危機的思考和預防措施。
[關鍵詞]上海踩踏事件;公關危機;危機公關;城市公關安全管理;社會公關安全意識
[作 者]鄭勉,河北經貿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
2014年12月31日23時35分許,上海外灘匯聚了許多迎接新年的市民和游客,陳毅廣場上由于進入和退出的市民游客形成了人流對沖,致使有人摔倒,發生踩踏事故,共造成36人死亡。面對諸如此類的突發事件,政府首先要迅速展開危機公關,穩定民心,同時也應該加強類似事件的預防工作,提高公關危機意識,防止悲劇再次發生。
2015年1月21日,上海市發布“12·31”外灘擁擠踩踏事件的調查報告,“上海踩踏事件”被認定是一起對群眾性活動預防準備不足、現場管理不力、應對處置不當而引發的擁擠踩踏并造成重大傷亡和嚴重后果的公共安全責任事件。其中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未對新年倒計時活動變更的風險做出評估
大部分游客和市民認為外灘風景區仍會舉行跨年活動,本來要在上海中心、東方明珠等地舉辦的新年倒計時活動吸引了部分游客和市民專門到此觀看。對此,在跨年活動發生變更時,黃浦區政府沒有高度重視人員聚集可能發生的安全風險,沒有進行安全風險評估,缺乏政府自覺性,導致錯誤判斷。
(二)新年倒計時活動變更信息傳播嚴重不到位
主辦單位負有提前向社會充分告知新年倒計時活動變更的義務。但是,直至活動前一天,黃浦區旅游局才正式對外發布了跨年活動調整的信息,信息公告不及時、不到位、不充分,同時變更信息中對“外灘”與“外灘源”的區別沒有特別提醒和廣泛宣傳,旅游局對活動地址變更的傳播報道、與游客及市民的溝通很不夠,這些都導致陳毅廣場的人流量并沒有因活動的取消而減少。
(三)預防準備工作嚴重缺失
外灘燈光秀的取消是當晚相關活動的安保工作不利的主要誘因:封站和封路等較高級別流量控制手段沒有被采取,相關方面沒有安排與2014年跨年夜相當的警力,同時也沒有啟動大規模的志愿者服務。外灘歷來都是進行燈光秀和跨年倒計時的主要場所之一,即使取消跨年的相關活動,也應該進行風險評估。
危機公關通常指企業管理不善出現漏洞,管理人員考慮不周全發布不合適的信息,以及企業針對危機所采取的一切自救行為,包括消除影響、恢復形象等,具有意外性、聚焦性、破壞性、緊迫性等特點。危機公關同樣適用于政府的相關部門。
在對突發事件進行的危機公關中,應該堅持承擔責任原則、真誠溝通原則、速度第一原則、系統運行原則和權威證實等原則。雖然“上海踩踏事件”是由于變更信息宣傳嚴重不到位等原因造成的,政府相關部門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在危機公關處理方面還是值得借鑒學習的。
(一)速度第一:黨和國家強有力的指示給人民打了強心劑
踩踏事件發生后,黨和國家的領導人都對此事件做了重要批示。習近平總書記立即做出重要指示,要求上海市全力以赴救治傷員,做好各項善后工作,抓緊調查事件原因,深刻汲取教訓。李克強總理也對傷員救治和加強安全管理做出指示,要求千方百計減少傷亡情況,同時精心安撫家屬,各有關部門要切實做好節日期間人員密集區域的安保工作,落實各項防范保障措施,嚴防重特大事件發生,保證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社會穩定。
(二)承擔責任、真誠溝通:部署善后工作,上海政府給受傷家屬以信心
事件發生后,上海市委、市政府召開緊急會議,全面部署各項善后救助工作和全市的安全防范工作。上海市最高領導成員第一時間趕往傷員較多的四家醫院看望傷員,要求各大醫院全力以赴救治病人。同時承諾全力
以赴救治傷員,做好各項善后工作。盡可能在善后工作中將損失降到最低程度。要求全市各地區、各單位、各部門要始終繃緊安全這根弦,牢牢守住安全這條底線,任何涉及安全的環節都不得有絲毫松懈。
(三)系統運行:政府各個部門強有力的善后工作,給了遇難家屬一片曙光
立即組成事件聯合調查組,依法依規、嚴格認真細致地開展調查工作,堅持實事求是,盡快查明事件原因;全力做好善后處置工作,盡快落實場地、人員、物資以及對外電話等,耐心、周到、細致地做好傷亡人員家屬的接待安撫工作;要及時準確發布事件相關信息。
各區縣、各部門立即對元旦期間已確定的重大節慶活動進行梳理,充分評估風險,該停辦的堅決停辦,該加強安全防范管理的一定要措施到位,堅決防止類似事件發生。
(四)權威證實:及時制止謠言,為公民傳遞正能量的信息
踩踏事件發生后,上海女青年沈某因為其在微博上發的信息顯示疑似在外灘踩踏事件發生當晚“撒錢”,因而在網絡上引來了大范圍聲討,給沈某帶來了巨大的精神壓力。后來,上海警方在聲明中澄清了沈某“撒錢”與事故之間并無關聯,事故先于撒錢發生。這一信息的發布既澄清了事實真相,還當事人以清白,又制止了謠言的傳播,避免了更大規模的網絡群體性事件的發生。
(一)建立大型公眾聚集活動的應急預警措施
任何情況下的大規模人群聚集都是有非常大風險的,凡是大型活動都必須當作重大風險活動來看待。過去,踩踏事件在燈會、廟會等節慶活動中時有發生,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后果。有關部門應該發出相應法規文件,要求在重大活動尤其是公眾聚集活動中要制訂預案,預案應包括活動前的風險評估、警力部署、現場維護、救援調度情況等。預案的要點主要有四個方面:
第一,嚴格審批。大型活動前必須有嚴格審批,明確活動內容、參加人員、舉行地點等情況及其可能帶來的風險。第二,現場控制。活動舉行時,警力人員和工作人員要進行現場控制。第三,遇到異常情況馬上停止活動。現場發現異常情況,如人數超過預計、活動原計劃是單一的但突然增加了新的內容、個別人員發彩券和禮品這樣特殊的活動,警方都要立即制止,所有活動必須依照審批申報內容來進行。第四,盡快實行應急響應工作。應急工作包括救援隊伍、醫療力量調配等。
(二)加快構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應急體系
城市的規模越龐大,功能越復雜,它可能出現問題的地方越多,潛在的危機越大。調查報告指出,領導工作思想麻痹是城市公共安全的最大隱患,安全責任落實不力是城市公共安全的最大威脅,應從以下幾點進行改進:
首先,消除法律盲點。突發事件應對法已頒布七年之久,突發事件的應對方法有法可依。這是一次以生命為代價的普法教育案例,敦促有關部門必須把安全的法律規定“落地”。各地盡快制定適合本城市的大型群眾性活動的安全管理實施辦法,填補管理空白,加強對公共場所群眾自發聚集活動的管理。
其次,補齊管理短板。不少國家在出現突發性公共安全事件后,到達一定級別時,應急指揮官可全權調動非常規資源進行處置,不需要向上匯報,取得效果顯著。而在中國目前的預警通報系統中,面向公眾的預警信息發布制度亟待完善,許多關于安全的重要信息難以在第一時間告知公眾。所以必須在梳理風險隱患的同時,督促相關單位制訂應急預案,這樣才能保證人民群眾的人身財產安全。
(三)加強宣教培訓,提升全社會公共安全意識和能力
有數據指出,目前中國真正有自救、互救知識和技能的公民比例不足2%,與一些發達國家70%以上的自救知識普及率有極大的差距。
一個國家的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應由多層次組成,由上而下,所有力量形成一個穩定的金字塔結構。回顧我國以往的安全教育,缺乏前瞻性,大多是在發生災難、造成傷亡后,才開展有針對性的安全教育,不少公眾都處于“和平麻痹”的狀態。
加強人民群眾的公共安全教育勢在必行,而且要常抓不懈,依托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特別是日益發達的移動媒體,開展安全知識的普及工作。同時加大中小學安全教育的力度,增強青少年人群的安全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其后,加緊研究制定適合本地區的急救地方性法規。要增強以急救知識為核心,培養應急技能培訓,要不斷提高急救專業資質人才的比例。舉辦應急演練和宣傳教育,鼓勵市民共同參與,增強安全防范知識,樹立共同憂患意識,提高突發事件應對能力。
【參考文獻】
[1]陳景軍.上海外灘踩踏事件拷問城市公共安全管理[EB/OL].http://fj.ifeng.com/news/fgbm/detail_2015_01/23/3469650_0.shtml.
[2]李泓冰,曹玲娟.人民日報:五問上海外灘踩踏事件誰之過[EB/OL].http://www.crisis119.org/?action-viewnewsitemid-96877.
[3]周琳,葉健,吳振東,朱翃.上海外灘踩踏事件傷亡重大透視深刻教訓[EB/OL].http://news.china.com.cn/live/2015-01/21/content_30966065.htm.
[4]張克非.公共關系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12·31”外灘擁擠踩踏事件的調查報告[EB/OL]. http://baike.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