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麗明
秦皇島市規劃設計研究院(066001)
淺談幸福鄉村規劃
孟麗明
秦皇島市規劃設計研究院(066001)
以秦皇島蟠桃峪村幸福鄉村規劃為例,針對蟠桃峪村的特點,確定村莊規劃的思路與建設重點,從現狀及存在問題、總體目標及原則、規劃任務等方面進行了闡述,以實現村莊人居及旅游環境的提升,符合村莊長遠發展規劃。
幸福鄉村;規劃重點;特色創新;實施保障
蟠桃峪村由蟠桃山和蟠桃寺得名,據文獻記載,明代永樂年間,劉姓人家由山東遷此建村。該村位于撫寧縣東南部,燕塞湖上游。蟠桃峪村為石門寨鎮基層村,到目前為止,村莊沒有任何層次的規劃,村莊建設處于無序發展的狀態。蟠桃峪村背山面水,風光秀麗,2005年被評為“秦皇島市最美麗的村莊”之一,2011年被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旅游局命名為第二批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村。隨著旅游人數的增加,一些問題逐漸顯現出來,例如停車場地缺乏,景觀資源無人管理,對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等。因此急需開展村莊規劃,對村莊的發展進行適當的引導,并提出環境保護措施,保障村莊的可持續發展。根據本村的特點、經濟條件和社會發展水平,緊貼“十五字”要求,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
本次幸福鄉村規劃,促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動了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設施向農村覆蓋、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加強了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
規劃遵循“布局合理、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生活便利、安居樂業、文明和諧”的原則進行編制。
圍繞提高農民生產生活水平,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立足于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延續歷史文脈,防止自然災害,注重村莊安全為重點,打造一個體現本地特色、讓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
規劃以行政村所轄地域為規劃范圍,落實縣域鎮村體系規劃、鎮(鄉)總體規劃對本村發展要求,明確村莊類型,合理確定村莊發展方向、布局、性質、規模,細化和完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農業設施的配置,注重村莊安全,體現公眾參與,促進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4.1 技術路線
1)通過現場調研和資料收集,掌握村莊現狀情況,分析村莊的分布特點、配套設施構成、經濟社會發展、人居環境等,總結村莊存在的主要問題。
2)通過對現狀的研究,分析村莊特色等。
3)圍繞提高農民生產生活水平,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等方面,進行村域規劃。圍繞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延續歷史文脈,注重村莊安全,體現本地特色,加快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等方面進行村莊規劃。
4)發掘與引導農民參與村莊規劃的積極性,重視公眾參與。
5)按照相關技術規范要求,編制規劃成果。
4.2 規劃重點
1)村域整體發展規劃。提出村域空間管制要求,研究符合蟠桃峪村發展的產業,培育壯大旅游產業,讓產業服務于村莊發展。
2)村莊建設規劃。依據《河北省農村新民居規劃建設指導意見》和《河北省“幸福鄉村”規劃設計編制導則(試行)》,本著布局合理、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特色突出、安居樂業、文明和諧的要求進行規劃編制,謀劃村莊未來發展規劃,指導村莊的長遠發展。
3)村莊環境整治規劃。從村莊現階段的經濟條件出發,著重從綠化建設、環境改善、基礎設施配套、主要街道兩側立面整治、村南山中景觀建設等方面進行規劃。通過規劃實施,切實提升村民的居住環境和生活質量。
針對蟠桃峪村的現實情況,確定該村主導產業發展為:合理開發該村的自然資源,發展鄉村旅游業;發展林果種植園,開發采摘園;培養綠色蔬菜大棚種植,實現農民增收;推行養殖規模化和產業化,實現農民致富。
依托豐富的旅游資源,蟠桃峪村形成了以觀光旅游、訓練拓展基地為主要的鄉村旅游。重點開發以生態山水為構架,以休閑體驗為主題,形成主題突出、特色明顯,能適應大眾游客需求的山地鄉村旅游休閑區以休閑旅游為主導發展方向,逐步實現由觀光旅游向休閑旅游升級。近年來,到蟠桃峪村的游客持續增長,鄉村旅游業保持了快速增長的勢頭,主要接待來自秦皇島本地、唐山等周邊城市的游客。旅游業的發展,對促進蟠桃峪村的經濟社會發展、擴大村民就業渠道、提高居民收入都作出了重要貢獻,旅游業真正發展成為蟠桃峪經濟的支柱產業。
1)加強領導,強化責任。各村成立以村支書為組長、村主任、副主任為副組長的規劃實施小組,負責督查和協調村莊規劃實施工作中出現的具體困難和問題。具體項目有村領導專人負責,專抓落實,確保村莊規劃目標的順利完成。
2)加強宣傳,廣泛動員。充分利用宣傳欄、宣傳講座等形式,大力宣傳開展村莊規劃的意義、內容及標準,讓群眾真正認識到村莊規劃是改善生存環境、提高生活質量的一件實事和好事,充分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
3)分類指導,重點推進。村莊規劃工作面廣、量大,需分類指導,重點推進。要全面調查,確定規劃時限、內容和標準,確定資金來源。其次,要集中力量,重點推進,解決村委會改造提升、公共設施配套建設等重點問題。
4)技術指導,資金支持。公共配套設施的建設,均可向政府相關機構申請一定的技術指導和資金支持,專款專用。
5)節約土地,集約發展。規劃建議在現狀村宅改造過程中,對宅基地進行控制,達到市、縣有關要求,使村莊人均建設用地逐步達到150平方米以內。
6)環境保護,合理開發。注重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生態建設協調發展,加強景區及石河兩岸生態環境保護,合理開發和利用資源,保證規劃的實施。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黨的十七大明確了“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具體要求;黨的十八大對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作出了重要部署,并明確指出要加快發展現代農業,著力促進農民增收,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加快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機制。這些都集中體現了我們黨在“三農”工作方面的新理念、新思路,是新形勢下破解“三農”難題的戰略舉措。
推進新農村建設,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實現全國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打下良好的基礎。
[1]GB 50445—2008,村莊整治技術規范[S].
[2]河北省“幸福鄉村”規劃設計編制導則(試行)(2012年).
[3]河北省農村新民居規劃建設指導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