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潔
摘要:美聲唱法誕生于歌劇的搖籃,作為全球性的藝術已經歷經了400多年的發展和進步,被多數人熟知喜愛。而作為在歐洲歌劇滋潤下的新興藝術——音樂劇,在使用時代偏好的同時,吸收了歌劇中的美聲唱法,將美聲作為音樂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廣受觀眾好評。本文以美聲與音樂劇發展的為背景,研究探討美聲與音樂劇發展中的關聯。
關鍵詞:美聲唱法 ?音樂劇 ?發展
美聲唱法又被叫做“柔聲唱法”(意大利文:Bel canto),不同于其他唱法,美聲唱法是混合聲區唱法,需要按音高比例混合使用真假聲并且調動所能使用的共鳴腔體,有著自身獨特的韻味。美聲唱法起源于歐洲,發展于13世紀的中期,隨著“閹人歌手”為歐洲的聲樂藝術發展做出做貢獻,也為“美聲唱法”奠定了基礎,帶來了美聲唱法的黃金時代。到了20世紀,在聲樂藝術的舞臺上,多種唱法與流派并存發展、各領風騷,在繽紛多彩的唱法競爭中美聲唱法也在日益科學化的完善。美聲唱法從起源到發展都與音樂劇有著緊密的聯系,作為社會與時代發展的產物至今流行在音樂劇的舞臺上。
一、音樂劇
何為音樂劇?音樂劇(英語:Musical theater,簡稱 Musicals),是音樂、舞蹈、歌曲與對白相結合的一種戲劇表演形式,把故事情節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情感表現出來,所以音樂劇又被稱之為歌舞劇。雖然音樂劇和歌劇、舞劇、話劇等舞臺表演形式有相似之處,但它的獨特之處在于:它對歌曲、對白、肢體動作、表演等等因素給予同樣的重視。音樂劇將劇本之中的動人組成成分,通過演員通俗易懂的動作、語言和音樂表達傳遞給觀眾,所以受廣大觀眾的喜愛。
19世紀時期的喜劇、輕歌劇與黑人劇可以視為音樂劇的起源,這個階段音樂劇還處于發展初期并沒有固定的劇本,但自從1927年《演藝船》以文本為重點開始演出后,音樂劇迎來了屬于它的黃金期。在此期間,在歐洲流行的音樂逐漸傳入美國,經過美國藝術家的不斷探索改編,將自身特色元素融入其中,音樂劇逐漸成型。其中美聲唱法一直在音樂劇中處于核心地位,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音樂劇開始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以韋伯的《艾薇塔》、《歌劇魅影》、《貓》和勛伯格的《悲慘世界》為代表作開始了巡回出演,在各國之間刮起了音樂劇風潮。隨著音樂劇的發展,對聲樂技巧的要求也逐漸提高,例如韋伯的《艾薇塔》片段中《阿根廷別為我哭泣》的演繹,便需要高水平聲樂技巧,以演唱實力為基礎,在美聲唱法中完美的融入宣敘調和詠嘆部,給演唱者出了一個難題。在勛伯格的《悲慘世界》中更是突出了對美聲功底的要求,劇中主角冉阿讓和另外兩個角色幽靈、沙威的音色各有不同,但卻同樣需要深厚的美聲演繹,更需要差于通俗音樂劇的唱段。
二、美聲唱法與音樂劇的關系
(一)音樂劇發展印證美聲唱法的魅力
隨著傳統正歌劇發展衍生出喜歌劇、小歌劇,小歌劇與喜歌劇又衍生出了音樂劇。從1927年由杰羅姆科恩作曲,漢默斯坦二世填寫腳本與歌詞的《演出船》在紐約的成功演出,成為百老匯音樂劇的開山之作。到喬治格什溫的《波吉與貝絲》在紐約首演,被歌劇界贊賞為第一部真正的美國歌劇。再到安德魯·洛伊德·韋伯、蒂姆·萊斯、阿蘭·鮑伯利和米歇爾·勛伯格創造了以《音樂之聲》、《奧克拉荷馬》等等巨作為代表的音樂劇的第二紀元。最后融合了大量鄉村音樂、流行音樂、爵士音樂等元素的《長發》為代表的音樂劇,將歌、舞、演并進,在音樂劇中突出時尚化和時代化具體特征,加重舞蹈的比例,與觀眾產生良好的互動。
上述的新形式音樂劇被人們接受后,音樂劇又開始處于創造徘徊期的階段,直到20世紀八九十年代,四大音樂劇《悲慘世界》、《西貢小姐》、《貓》、《歌劇院的幽靈》為代表的音樂劇融合了歌劇的色彩,強化了劇中演唱的要素,豐富表現音樂劇的內涵,成為這一時代歌劇的普遍表現特點。創作形式的歌劇化影響著音樂劇的不斷發展,鼓舞著音樂劇不斷前進, 更加燦爛。
(二)美聲唱法是音樂劇的支柱之一
音樂劇在歌劇的搖籃中孕育,廣納著歌劇的特點,如美聲唱法。如今音樂劇中仍舊保留著該特色例如:興華彩中的回音、滑音、琵琶音和自由節奏的運用,發生戲劇沖突時不斷出現的高音等等,這些特色都是對音樂劇演員美聲唱法功力的考驗。此外,音樂劇唱法也是以美聲唱法作為基礎,廣泛吸收時代流行因素,如爵士樂、鄉村音樂、搖滾樂等等音樂演唱特征,形成音樂劇獨特的演唱特色。
(三)美聲唱法是音樂劇二度創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聲樂段是突出劇中人物性格和生動的故事情節的有力保證,一部優秀作品需要好的詠嘆調和唱歌段落作為基礎,往往這樣才能帶給觀眾身臨其境的感覺。當今最為科學和正確的發聲方法——美聲唱法,就是對音樂最完美的二度創作,美聲唱法可以憑借著最佳的聲音來演繹作品。如果演員有著豐富的美聲功底,可以完整的表達自己對角色的詮釋,在表達劇中沖突和矛盾時更加具有活力,豐富音樂的表現力。例如《西區故事》中,美聲界頂尖人物卡雷拉斯對《瑪利亞》的生動演繹,“Maria…...Maria…....Maria”這段的告白,利用增四度的遞進音程,前段真聲過度至后段假聲,充分表達出泛音效果,給觀眾帶來如夢如幻的感覺。讓人不得不對卡雷拉斯的高超技藝由衷地心生敬意。而卡雷拉斯和卡諾娃的二重唱《今夜》讓人聽起來蕩氣回腸、欲罷不能。再有:《歌劇魅影》中的《歌劇魅影》唱段,該曲最后克里斯汀放聲歌唱時,不但有華彩樂段,甚至在小字三組e上的長音保持,其音色是那樣的虛幻空靈,那樣的純凈而甜美,此種音色與魅影地下的那種生活環境一一無數閃亮的燭光,在幽幽河水的映襯下宛如天上點點繁星的這種神秘感極相吻合,讓人久久不能從這仙境中醒來,讓你感覺似乎正穿越叢林,越過溪澗的清泉瀑布,直人云霄,并漫步云端,使自己完全沉浸在如癡如醉的夢幻世界里。美聲唱法這種強烈的張力和戲劇性是通俗唱法所無法企及的,其唱法注重音色的圓潤和飽滿,符合人的審美需求,并且通過一些難度較高的演唱技巧能夠深刻、形象地刻畫出劇中人物的內在思想、矛盾和情感沖突,使音樂形象更加豐滿。如果沒有扎實穩固的美聲功底,卡雷拉斯也不能給觀眾帶來藝術的享受,從中可看出美聲唱法是歌唱者演唱中不可缺少的基礎,是歌者對音樂劇二度創作的創新源泉。
三、音樂劇中美聲因素的具體分析
法語版本的《巴黎圣母院》(改編于雨果的Notre Dame de Paris又譯《鐘樓怪人》),由法裔加拿大人呂克·普拉蒙頓和意大利人理查德·科奇安蒂二人聯手搬上了法國巴黎的舞臺,并且在忠于原著的基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音樂劇中演員和歌唱者生動的演繹,極具震撼力的音樂和舞臺效果表現出對原著中封建政治與腐朽教會的揭露,對人道主義仁愛精神的歌頌。《巴黎圣母院》以角色演唱為特色,通過唱段向觀眾表現劇中角色的性格特征,注重唱歌技巧以歌聲來交代劇情發展,是“半整合音樂劇”的代表之作。
1986韋伯創造了他一生中最負盛名的音樂劇《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一部講述歌劇院中女演員克里斯汀和劇院幽靈、劇院經理拉烏爾的愛情故事的作品,是韋伯為自己妻子莎拉布萊曼的音域量聲訂作的巨作。原本就因為音樂劇而家喻戶曉的“天籟歌后”莎拉布萊曼扮演劇中的女主角克里斯汀.戴耶,莎拉極具美聲唱法特色的歌聲為觀眾描繪了一幅莊嚴但又詭異的歌劇院畫面,用她氣息寬廣透徹的美聲唱法演繹“Think of me”這般空靈流暢的旋律。“Think of me”這首歌是女主頂替成為《漢尼拔》中角色時候對經紀人試唱的歌曲,曲子尾部是花腔唱法需要相當優秀的美聲基本功,而莎拉則流暢優雅的演唱了出來,可以說女主角克里斯汀就是莎拉,莎拉就是克里斯汀。
四、結語
美聲唱法屬于歌劇時代的產物,它的演唱手段和表演方式都體現著歌劇的風格。雖然音樂劇與歌劇有著藝術形式的區別,但仍吸收著歌劇的優點,美聲唱法被音樂劇吸收、發展,成為具有音樂劇風格特色的唱法演繹,音樂劇和美聲唱法的共同發展,也可以視作音樂劇和歌劇之間藝術的優化。雖然當今時代舞臺上,歌劇已經不處于主流的地位,美聲唱法仍以不同形式活躍在舞臺上,無論人類的需求如何變化,歷史的潮流將如何演變,藝術總是永恒的,美聲唱法將隨時代改變發展,如同永不枯萎的玫瑰,依舊在藝術的花園中璀璨綻放。
參考文獻:
[1]唐福珍.由音樂劇看美聲唱法的發展[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6).
[2]楊鳳玲.由音樂劇看美聲唱法的發展[J].藝術評論,2012,(05).
[3]李人亮.美聲唱法在音樂劇中的位置與其他唱法的區別[J].藝術研究,2011,(03).
[4]王蓓.音樂劇演唱中的美聲因素探析——以音樂劇《巴黎圣母院》中《大教堂時代》唱[J].音樂創作,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