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卿
摘要:施光南被譽為“人民音樂家”,他具有極高的音樂創作才能,一生創作的音樂作品頗多,其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風格和濃郁的民族風格。歌曲《吐魯番的葡萄熟了》,是施光南的代表作之一。本文對此曲的創作特征進行簡要分析,展現了作品的魅力所在。
關鍵詞:施光南 ?《吐魯番的葡萄熟了》 ?創作特征
“克里木參軍去到邊哨,臨行時種下了一棵葡萄,果園的姑娘阿娜爾罕,精心培育這綠色的小苗。啊,引來了雪水把它澆灌,葡萄根兒扎根在沃土,長長蔓兒在心頭纏繞……”當這悅耳的歌聲響起,人們立刻會想到這首歌曲的名稱,也會想到它的作者。
在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施光南被譽為“人民音樂家”,他于1940年在四川省重慶市南岸出生,1949年小學畢業后,先后在中央音樂學院和天津音樂學院學習深造。于1964年畢業。在其一生中的作品創作涉及領域十分廣泛,表現手法也豐富多樣。除了創作歌曲外,還包含聲樂套曲、小提琴獨奏曲、大型歌劇。廣大人民群眾喜愛他作品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他的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風格和濃郁的民族風格,引起了人民群眾的強烈的共鳴,他的歌曲的題材總是與時俱進。歌曲《吐魯番的葡萄熟了》即是其體現歌曲創作特征的代表作之一。
一、鮮明的時代風格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全國各地的人民歡喜若狂,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隨之發生變化的還有人們對于音樂審美情趣的變化。在此時代的背景下,于1978年創作了歌曲《吐魯番的葡萄熟了》。
詞作者瞿琮用借喻和象征手法,把對國家、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愛情靈巧地聯系起來,充分的表達了人們鳧趨雀躍的心情。新疆維吾爾民間音調素材以及維吾爾族歌舞中手鼓的典型節奏在此作品中的運用,充分體現了當時人民迎接新生活的美好心情,這首歌便成為改革開放初期各族人民嶄新精神風貌的象征。
此歌曲剛一播出,引起了全國人民的強烈反響,立刻在大江南北廣為傳唱。在經過女中音歌唱家關牧村豐滿、柔和的音色和對歌曲的完美演繹后,使得作品更加生動、飽滿,因此更加受到全國人民的喜愛,此曲在1980年被評為優秀歌曲。
二、濃郁的民族風格
施光南在中央音樂學院以及天津音樂學院深造的十五年中,他的刻苦鉆研、勤奮學習,使他充分而牢固地掌握了作曲的專業知識。當人們聆聽到其作品時,被其優美而富有濃厚民族風格的旋律深深的打動,并由此而產生了強烈的共鳴。這首《吐魯番的葡萄熟了》通過運用維吾爾族傳統音樂元素和現代音樂元素強烈的碰撞下,產生的經典代表作品。
其歌詞為我們展現的是,新疆美麗的維吾爾族姑娘阿娜爾罕和邊防戰士克里木純潔、美好的愛情故事。按照歌詞的特性,施光南選擇了維吾爾族傳統音樂元素,但整首歌并非維吾爾族音樂的翻版,而是作曲家對其音樂語言融匯與創新而成。讓人僅聽此歌,就身臨其境。時至今日,此曲在吐魯番火車站,被那里的人們當做維吾爾族民歌進行播放,足以見得施光南的作曲水平功力之深厚。
歌曲為我們展現了三個不同的畫面。第一個是一段二度下行模進的音型,這段音樂給人一種無拘無束 ,怡然自得的感覺。讓人們禁不住浮想出,在收獲季節里,碩果累累的吐魯番葡萄溝的畫面,讓我們置身于新疆濃郁的民族氣息之中。隨后是第二個,聽到這段曲調,仿佛眼前出現了一位身著維吾爾民族服飾,頭戴“朵巴”四楞小花帽的妙齡少女在翩翩起舞的畫面,由此展開了一段美麗純真的愛情故事。施光南在此曲中把維吾爾族手鼓典型的節奏貫穿于曲中,作曲家經過綜合、融匯,運用模進等作曲技法,發展音樂主題,結構全曲,表達了歌曲的思想內容。間奏是其第三個畫面,此段惟妙惟肖的刻畫了處于戀愛妙齡女子的心理活動。
三、獨特的創作特征
其節奏特征:節奏為音樂之“骨”,與旋律密不可分,時刻體現了音樂的律動,其作用是不可言喻的。歌曲是開闊自由的2/4拍,小切分節奏和十六分節奏的多次呈現,展現了濃郁的維吾爾族音樂特點,使歌曲富有婉轉、悠長的情境,抒發和了作曲家施光南的內心時的惆悵之情和沉浸在愛情的喜悅之情。
其歌詞特征:歌詞是指一首歌曲中的文詞部分。大多數用以詠唱、并表達較具體內容的歌,都會有文詞部分。好的歌,其文詞與曲子是骨肉相連、相得益彰的一個有機整體,它們互相配合,成為同時涉及文學和音樂的藝術作品。由于大多數歌詞都是押韻的,因此它也屬于韻文的一種,是一種文學體裁。歌詞一般是配合曲子旋律一同出現的,歌詞是歌曲的本意所在。
在歌曲《吐魯番的葡萄熟了》的歌詞中的第一段和第二段,講述的是邊防戰士克里木參軍后,他的戀人阿娜爾罕細心呵護著他種下的那棵葡萄的故事,歌詞中對蔓藤的描述,巧妙地表達這對戀人難舍難分的離別之情。緊接著第三段和第四段,描述的是多年以后,隨著葡萄樹掛滿了美味的葡萄時,他們的愛情也開花結果。最后一句,充分的展現了阿娜爾罕陶醉在愛情之中喜悅和甜蜜。施光南只是一個襯詞“啊”,取代了在一、二段及三、四段之間的過門,顯得更加精煉和靈動。“纏”和“醉”的巧妙使用,充分的展現了阿拉木汗的情感。
綜上所述,施光南是一位具有創新意識的的音樂奇才,施光南的歌曲讓人感覺親切、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他擅長使用少數民族傳統音樂元素,使歌曲帶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充分體現了他為團結各族人民做出的努力。他的作品對后來的作曲家產生了積極而長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許講真.歌唱藝術講座[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2]李衛星.人民的知音,時代的歌手——淺析施光南音樂創作的人民性[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3,(04).
[3]蘇夏.施光南和他的音樂[J].音樂研究,19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