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秧歌運動是陜北秧歌重要嬗變階段,是研究陜北秧歌教育傳承機制必不可少的理論環節。本文在梳理新秧歌運動的基礎上,提煉新秧歌運動的價值取向和主要特征。
關鍵詞:新秧歌運動 ?價值取向 ?主要特征
2006年5月,國務院關于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中,國務院批準文化部確定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518項。陜北秧歌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頗受關注的理論熱點。陜北秧歌重要嬗變階段是新秧歌運動。新秧歌運動是在區域性的民間秧歌、陜北民歌、說唱、道情等基礎上,糅合了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的革命性和簡易性的創作風格,運用革命話語將以往民間的騷情秧歌重新塑造為斗爭秧歌、翻身秧歌、勝利秧歌。
對新秧歌運動的有效梳理,是研究陜北秧歌教育傳承機制必不可少的理論環節。
一、新秧歌運動的價值取向:文藝為政治服務
抗日戰爭時期,延安擁有“人民抗日劇社”、“西北戰地服務團”等數十個文藝團體,此外還有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和部隊藝術學校等文藝機構。這些藝術團體創作演出了大量的話劇、戲曲、歌舞劇、歌劇等各類舞臺劇,較為著名的《農村曲》(1938年),《軍民進行曲》(1939年)。這些音樂作品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和歷史意義,但是遠離當時陜甘寧邊區群眾的生活世界,和群眾欣賞愛好有所錯位,并沒有得到群眾的喜愛和認同。對此,藝術工作者也在苦苦思索,如何讓音樂藝術走入群眾,并且嘗試運用秦腔、街頭劇、本地方言等形式來進行創作。
“中國共產黨來到陜北后,為適應革命形勢發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將官方意識形態通過民間文化藝術的形式進行宣傳和傳播。”陜北秧歌作為陜北影響最為廣泛的民俗文化,理所當然地進入了官方的文化發展視野。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強調,文藝工作者要了解和熟悉工農兵和干部,要在情感上和工農兵打成一片,認真學習群眾的語言,并且為最廣大人民大眾服務。毛澤東強調藝術工作要避免脫離群眾、脫離實際情況,必須要聯系群眾,向群眾學習,做群眾的先生。“一切革命的文學家藝術家只有聯系群眾,表現群眾,把自己當作群眾的忠實的代言人,他們的工作才有意義。只有代表群眾才能教育群眾,只有做群眾的學生才能做群眾的先生。”在此之后,延安文藝界開始向工農兵創造轉向,創造思想從陽春白雪轉向下里巴人,從關門提高轉向服務大眾。到民間去尋找創作題材和創作源泉,成為魯藝人的藝術道路的必然選擇。
1942年春節,以魯迅藝術學院創作演出的秧歌劇“兄妹開荒”為開場,延安新秧歌運動熱火朝天地鬧起來了。《兄妹開荒》,由王大化、李波、路由編劇、安波作曲,由王大化、李波首演。該劇以陜甘寧邊區大生產運動為背景、并根據開荒勞動模范馬丕恩父女的事跡編寫而成,形式上則采用了民間秧歌中的“小場秧歌”。這是秧歌運動中產生的第一個民族化、大眾化、革命政治內容正確的秧歌劇。命秧歌中繼承傳統秧歌的形式,表演者為兩人或者三人,通過敘述性唱詞推動劇情發展,主題明確、線索簡約、道具較少,便于演出,例如《兄妹開荒》、《十二把鐮刀》、《劉二起家》、《夫妻識字》、《回娘家》等。戲劇中的矛盾沖突轉化為二流子式的落后人物被改造、教育、轉化為先進人物。
受到魯藝秧歌的影響,延安各機關部門和文藝團體紛紛組建自己的秧歌隊,當時規模和影響比較大的除了魯藝秧歌隊外,還有邊區文協秧歌隊、棗園秧歌隊、中央黨校秧歌隊、保安處秧歌隊、延安縣秧歌隊、抗戰劇團秧歌隊等。而一些中型或小型的秧歌隊更是遍布當時陜甘邊區。而長久以來一直未進入官方文化體系的陜北秧歌,迅速成為延安藝術工作者以政治為導向進行文藝創作和開展文藝活動所充分利用的表演形式,創作出一系列秧歌劇,并開展秧歌下鄉運動。
二、新秧歌運動的主要特征:革命教化規訓日常生活
在秧歌內容上,以表現陜甘寧邊區生活和斗爭的現實革命政治取代和改造舊有的秧歌文本。新秧歌將傳統秧歌中奔放狂野的鬧秧歌轉變為扭秧歌,不是自娛自樂的節日狂歡和情感宣泄,而是革命道德教化和行為規訓。傳統陜北秧歌具有民間藝術的詼諧和狂歡的底色,是全民性參與的世俗文化活動,具有喜劇和鬧劇的形態,是對日常單調貧乏生活的反抗和調節。革命秧歌運用革命的政治內容對舊有的狂歡形式進行改造和規訓,剔除驅鬼辟邪的宗教內容、插科打諢的的民間語言,悄無聲息地將娛樂性狂歡轉變為政治教化的革命需求。服從于革命需要的陜北秧歌,成為政治宣傳和群眾動員的重要形式。革命化的新秧歌運動在內容表現為鼓勵生產。《兄妹開荒》依據當時陜甘寧邊區開荒勞動模范馬丕恩父女的事跡編寫,作品主題是向勞動英雄們看齊,加緊生產、不分男女。《鐘萬財起家》中鐘萬財本是個無所事事、好逸惡勞、的二流子,經過村主任一番苦口婆心的勸導,萬財戒掉煙癮,改善生活,彰顯邊區新生活中人民群眾精神面貌的巨大改變。《夫妻識字》描寫了劉二夫婦利用勞動閑暇時互相幫助學習文化知識,勾勒出邊區識字運動的場景,彰顯邊區生活的新道德和新風尚。
革命秧歌隊服裝、化妝、道具、丑角、秧歌動作都做了美化和修飾。秧歌隊的領隊不再是舊有的婦女角色,取而代之為工人、農民的形象。舊秧歌中經常出現的花公子、花和尚、潑婦等角色消失了,轉變成為富有革命意義的工農兵形象。取消了丑角的角色,將道具從傘改變為鐮刀斧頭五角星。
新秧歌運動的革命性浪潮整合文藝工作者的價值觀念,豐富群眾藝術文化生活,有效宣傳了黨的各項方針政策。當然,新秧歌運動鮮明的革命性制約了秧歌內容和秧歌形式的表述空間,具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
基金項目:
本文為陜西省教育科學 “十二五”規劃項目,項目編號:SGH13327。
參考文獻:
[1]于麗.論視覺文化時代陜北秧歌的發展路徑[J].農業考古,2011,(06).
[2]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