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坤
摘要:中國傳統戲曲植根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土壤,是中國傳統民族聲樂藝術的一部分,與現代民族聲樂有著血濃于水的關系。在本文中,分析了戲曲藝術和民族聲樂的共同特點,并闡述了戲曲藝術對民族聲樂的影響與沁潤。
關鍵詞:民族聲樂 ?戲曲藝術 ?影響與沁潤
在我國,戲曲藝術發展的歷史非常悠久,而且博大精深,以戲曲藝術為基礎,發展出了民間歌舞、民族歌劇、民族唱腔。民族聲樂的發展離不開戲曲藝術,而且,戲曲藝術與民族聲樂還有很多共同點:民族文化底蘊相同、地域特色相同、氣息運用原理相同。民族聲樂在這些共同點的基礎上,借鑒了戲曲藝術的唱腔、演唱技巧等,促進了自身的繁榮發展。
一、戲曲藝術與民族聲樂的共同點
(一)民族文化底蘊相同
戲曲藝術和民族聲樂都以民間音樂為基礎,逐漸發展起來的,所以二者都屬于民族音樂。民間音樂是在各個民族發展過程中形成中,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而戲曲藝術和民族聲樂也同樣蘊含著民族文化,而且二者具有相同的民族文化底蘊。實際上,戲曲藝術和民族聲樂都能夠體現出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而且二者都強調藝術和人品的共通性。自古以來,很多的音樂中都表現出人們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戲曲藝術和民族聲樂也不例外,比如民族聲樂《在希望的田野上》,戲曲藝術《朝陽溝》。
(二)地域特色相同
無論是戲曲藝術還是民族聲樂,都能體現出濃郁的地域特色,帶有強烈的地域性,而且地域特色是這兩種藝術形式的獨到之處。比如《山丹丹花開紅艷艷》就是一首極具陜北特色的民歌,蘊含著深刻的黃土高原文化。在戲曲文化中,這種地域特色體現的更為明顯,有很多的戲曲都是以地域來命名的,比如河南的豫劇、湖南的花鼓戲等。
(三)氣息運用原理相同
戲曲藝術和民族聲樂都需要進行發聲練習。戲曲藝術在進行發聲練習時,強調全身放松、丹田運氣,而民族聲樂在進行發聲練習時,強調將氣息吸到肺部。民族聲樂氣息練習法被稱為“胸腹式聯合呼吸法”,與戲曲藝術的氣息練習法在原理上是相同的,兩種方法都要求深呼吸。
二、戲曲藝術對民族聲樂的影響與沁潤
(一)唱腔方面的影響
唱腔對于戲曲藝術和民族聲樂來說,都非常的重要,唱腔是指具有濃郁地方語言特色的曲調。戲曲藝術作為民族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多種多樣的類別,而且不同的類別具有不同的曲調和風格,帶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戲曲藝術獨特的唱腔給民族聲樂帶來了很大的影響,民族聲樂在發展過程中開始借鑒戲曲藝術的唱腔。在戲曲藝術中,有著豐富多彩的唱腔,比如清新委婉、激越高亢的晉劇,曲調流暢、節奏鮮明的豫劇等,都為民族聲樂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在戲曲藝術中,有著各式各樣的唱腔,比如拖腔,這種唱腔可以有效地增強音樂的表現力,拖腔具體的唱法就是將字音或者尾音拉長,這可以是句中,也可以是句尾,民族聲樂在進行演唱時經常會出現拖腔,比如《木蘭從軍》、《信天游》等。甩腔也是戲曲藝術中常見的唱腔方法,帶有濃郁的地域特色,民族聲樂中的《走西口》、《妹妹想哥淚花流》等借鑒了這一唱腔方法。除了列舉出的這兩種唱腔方法,還有哭腔、潤腔等方法,都對民族聲樂的唱腔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并且在民族聲樂進行了滲透。
(二)表現手法上的影響
戲曲藝術中的板式主要有四種: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有板無眼以及無板無眼。板式,也叫板眼,板是指強拍,眼是指弱拍。在戲曲藝術中,應用最為廣泛的就是中板,這是因為中板可抒情可敘事、可快速可慢速。除了中板之外,還有慢板和散板、快板,慢板適合于表達細膩的情感,而散板則經常應用于傷心哭泣的戲曲處,快板的節奏比較快,在表達激烈的情緒時更適合用這種板式。戲曲藝術中這些不同的表現手法,影響了民族聲樂的表現手法,很大一部分的民族聲樂在演唱過程中才借鑒了戲曲藝術的表現手法,比較有代表性的民族聲樂《牛郎織女》、《花木蘭》等作品。
(三)演唱技巧方面的影響
曲有三絕:字清、腔純、板正。在戲曲藝術演唱中,字最能表現戲曲演唱的基本功,戲曲藝術對咬字、收聲、歸韻等都非常的嚴格,要求戲曲演唱者既能做到字音和聲音密切結合,還能做到咬字、吐字清晰,而且可以根據戲曲中人物情感的變化來調整聲音。在民族聲樂中,同樣強調字,根據戲曲藝術中對字的要求,民族聲樂的演唱技巧中出現了切字、柔音的技巧,比如《牧羊曲》,在演唱時就要輕輕地咬字,輕柔的發音,整首歌的演唱技巧都要以柔為主。而《北京頌歌》則相反,要求演唱者用慷慨激昂的聲音演唱出對北京的熱愛。另外,在戲曲藝術中非常強調韻味,韻味也是一種演唱技巧,這種演唱技巧正在逐漸的滲透到民族聲樂中,顯現出民族聲樂獨特的魅力,比如《洪湖赤衛隊》、《故鄉是北京》等。
三、結語
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戲曲藝術是其中的精髓,戲曲藝術中蘊含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能夠很好地體現出人們的審美需求。民族聲樂在戲曲藝術的基礎上,逐漸的發展起來,具有更為濃郁的民族特色。民族聲樂在發展過程中,受到了戲曲藝術的影響,民族聲樂積極地借鑒戲曲藝術的唱腔、演唱技巧以及表現手法,使得民族聲樂的表現形式更為豐富。而且,戲曲藝術和民族聲樂只有相互影響、相互沁潤,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娉.芻議民族聲樂對戲曲藝術的借鑒[J].大舞臺,2014,(09).
[2]翁葵.論戲曲唱腔對民族聲樂藝術的影響與借鑒[J].大家,2011,(08).
[3]曹鳳.淺析傳統戲曲對民族聲樂唱法的影響[J].黃河之聲,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