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蓮
摘要:在中小學音樂鑒賞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模式存在很多的不足,音樂教育新體系的出現,以一種新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音樂教育新體系強調,讓音樂屬于每一個孩子,通過不同的實踐活動來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感性思維。
關鍵詞:高中音樂教學 ?新體系
從2012年開始,我國中小學音樂教學中,開始試點推行一種新的音樂教學法——音樂教育新體系。
一、什么是音樂教育新體系?
學校音樂教育新體系是在國際較有影響的三大音樂教育體系:雅克·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卡爾·奧爾夫—節奏核心思想、柯達伊—多聲部教學三大教學體系的基礎上,改變現有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模式,將世界上先進的三大音樂教育體系與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結合,使這些國際先進的音樂教學法在中國的中小學音樂教育中得以實踐。
二、新體系它新在哪里?
音樂教育新體系最重要的特點就是源自生活,而且是從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入手進行教學,教學形式豐富,有歌唱、有律動、有節奏游戲的聯系、即興創作等,由淺入深,學生在這樣立體的教學模式下,對音樂的體驗、感受是主動的,可以在體驗中抓住音樂最本質的東西。比如音樂的節奏元素、力度、速度等表現手段。學生在教學活動的參與中自己體驗獲得知識。
簡單的說,新體系就是讓音樂屬于每一個孩子,能讓他們在音樂中真正感受到音樂的美。
三、國外三大音樂教育體系與中國音樂教育新體系的異同
1.都是大眾性的音樂教育而非專業性的音樂教育。
2.都是遵循以人為本而開展的音樂教育,而非以樂為本的音樂教育。
3.都是以培養學生的感性思維,系統的體驗音樂為基本的教學目標。
兩者的不同就在于新體系具有中國特色,更加突出中國音樂教育實際。
四、新體系在高中音樂教學中
作為學校音樂教育的新體系,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在高中音樂教學中具有明顯的優勢。高中階段的音樂課一般以音樂鑒賞為主要形式和內容,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屬于高級階段。學生在之前的教學活動中,獲得了音樂情感體驗的基本知識,有了一定的曲目的積累,在此基礎上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對經典的音樂作品進行更深層次的鑒賞。使學生理解時代背景、風俗文化等對音樂形式與表現內容產生的影響。在第七期“國培計劃”學校音樂教育新體系培訓班學習時,觀摩課《嘎達梅林》教學設計印象深刻。教師將敘事詩《嘎達梅林》分發給全班學生,在悠揚深沉的蒙古音樂背景下,學生根據音樂所表達的情感,分段朗讀詩歌,這種別出心裁極具感染力的音樂鑒賞教學模式,頗具鑒賞和啟發意義。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激發聯想和想象。眼前仿佛呈現出一幅蒙古民族立體的、動態的宏偉畫面,音樂與歷史,人文與自然結合,避免了教師的空泛說教。達到了新體系提出的將音樂實踐活動作為重要的教學途徑的目標。在鑒賞西北花兒《下四川》時,從“語境”出發,用方言朗讀歌詞,情趣盎然,再用方言進行演唱,采用領唱、合唱多種演唱形式,參與性強,氣氛活躍,引導學生充分體會作品的音樂風格。這些聲樂作品歌詞能很好的表達作品的思想感情,學生容易理解,教學中最容易產生感情共鳴。尤其是少數民族的民歌,反應了各民族的歷史、文化、風俗、生活和自然環境,有著鮮明的少數民族音樂風格。在欣賞器樂作品時,先從標題音樂開始,發揮其形象生動性。如《動物狂歡節》、《瑤族舞曲》等,學生通過聽辨樂器音色、感受調性變化,體驗意境,感受旋律的情感。
以上成功的教學案例,由于采用了以體驗為主的學習方式,設計豐富多樣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而不是我們傳統的分析、討論式的用語言解說音樂的方式,學生在音樂課上既學的輕松,又不脫離音樂的本質。這才是真正地大眾化音樂教育。
反思我們平時的教學,很多教師往往音樂只讓學生聽了一次,馬上開始討論問題,不是體驗音樂而是分析音樂,改變中小學音樂教育中的錯誤傾向。一種是光有體驗,但這種體驗形式單一,往往就是反復的聽,或有一些簡單的音樂活動,缺少對音樂的感受與理解。另一種則是對音樂作品進行深入的語言分析,學生似乎從語言中知道了音樂的特點,但不是從感性上認識音樂,不符合音樂感性為本的藝術特征,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音樂課。這些教學的最終結果只能是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越來越淺,最終失去學習音樂的興趣。
音樂教學活動中,“聽”是途徑,“動”是手段,“學”才是目的。教學的實踐活動是多方位、多式樣的,幫助教師在音樂教學中以新穎多樣的教學模式授課,也幫助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走進音樂、鑒賞音樂,增強了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表現力、想象力、創造力以及鑒賞力,達到“從聽入手,動在其中,誘發情感,培養素質”的目的。當然,新的音樂教學體系換需要教師長期、深入的研究和實踐,在新的教學理念下,不斷創新和豐富,使“音樂新體系”這一新的教學方法在高中音樂教學中發揮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