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波+王玉晨+楊運森+何欣

摘 ? 要:“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的提出,為絲綢之路沿線地區和國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作為絲綢之路本源的蠶桑產業也迎來了跨越式發展的良機。著眼于安康蠶桑產業居于陜西省乃至西北地區的重要地位,人民銀行安康市中心支行結合“訂單+金融”試點工作,積極探索金融支持蠶桑產業發展的有效路徑,取得了一定成效和經驗。本文對安康市蠶桑產業發展現狀及“訂單+金融”試點支持情況進行了總結,針對產業發展和金融支持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建設性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蠶桑產業;金融支持;絲綢之路經濟帶
中圖分類號:F830.31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B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017-2015(2)-0065-05
一、絲綢之路經濟帶為蠶桑產業帶來新機遇
古絲綢之路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連接歐亞,橫貫東西,綿延7000多公里,是一條東方與西方之間經濟、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道路。絲綢、茶葉、瓷器、香料等代表東西方特色商品在這條道路上商貿往來,帶來了古絲綢之路的繁華。201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思,意味著國家改革開放戰略方向再次轉向西部,為陜西社會經濟文化的全面發展帶來了又一次重大歷史機遇。陜西作為古絲綢之路的起點,提出要把陜西建設成為絲綢之路的新起點和橋頭堡。
“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構思的提出,為絲綢之路沿線的地區和國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作為絲綢之路本源的蠶桑產業也迎來了跨越式發展的良機。主要體現在:一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立將貫通亞歐之間的商貿和物流通道,不斷加強與沿途國家在教育、文化、旅游、物流、交通、信息等領域的交流合作,隨著絲綢之路從線形的“商貿路”向產業和人口集聚的“經濟帶”轉變,為蠶桑產品帶來了巨大的消費需求和廣闊的市場。二是在未來3-5年,隨著九條高速公路、五條鐵路和富強機場的建成,安康將成為承接西安、成都、重慶“西三角”經濟圈的重要橋梁和紐帶。連南接北、承東啟西的交通樞紐地位,為蠶桑產品內銷和外銷提供了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件。三是按照國家主體功能區域規劃,安康市屬于重點生態功能區,蠶桑產業屬于典型的生態產業和循環農業,發展蠶桑產業正好符合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要求,蠶桑產業生態效應極佳,可作為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等工程的重要項目,符合安康市立足地域資源優勢發展循環經濟的規劃,值得政府大力推廣。四是蠶桑產業鏈條長,跨越一、二、三產業,不僅可以作為原料生產,還能夠加工增值,通過對絲綢進行深加工,或是開發蠶絲被、桑枝食用菌、蠶沙枕、桑果飲品等銷路好的周邊產品,可以進一步提高附加價值。安康蠶桑產業應以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構想的提出和建設為契機,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以提升自身實力與影響力。
二、安康蠶桑產業基本情況和金融支持模式
(一)安康蠶桑產業基本情況
安康市北靠秦嶺,南倚巴山,東有漢江,這種“兩山夾一川”的獨特地貌,使其相對濕度既不像南方那樣潮濕,也不象北方那樣干燥。春、夏、秋季的養蠶環境均優于南、北方蠶區,所產蠶繭繭形大、繭絲長、解舒率高,早在1972年安康市所產生絲就被國家批準為“出口免檢產品”。優越的自然氣候條件非常適宜于發展蠶桑生產,使安康市成為我國最佳蠶桑生產適宜區之一。安康市有近百萬人從事興桑養蠶和蠶繭收烘、繅絲、貿易。蠶桑已經是安康經濟發展中的一項重要產業。蠶桑生產作為安康傳統經營項目,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繭蠶絲綢占全省產量的80%以上,在陜西省乃至西北地區都占有絕對優勢,在全國也有一定的影響,是中國重要的優質蠶桑基地之一。
1、全市整體蠶桑產業現狀。全市現有農業人口245萬人,從事蠶桑生產19.13萬人,養蠶戶56995個,蠶室13.93萬間,省力化蠶具2.72萬套,方格簇548萬片,專業技術人員227人,科研單位1個,教學單位1個,技術推廣單位10個,蠶種生產場家2個,合作社85個;烘繭站406個,繅絲企業10家,固定資產6.5億元;年發種量15.54萬張,產繭量6133.3噸,蠶繭產值2.32億元,副產品產值3.38億元,絲綢工業產值16億元,蠶業總產值21.68億元,占農業總產值110.33億元的19.6%。
桑園面積39.4萬畝,占全市耕地面積405萬畝的9.71%,其中:密植桑園11.39萬畝,普通桑園28.26萬畝,分別占桑園總面積28.2%、71.8%;優良品種桑園19萬畝,普通品種桑園20.39萬畝,分別占桑園總面積48.3%、51.7%。
2、重點鄉鎮蠶桑生產情況。全市現有8個蠶桑基地縣(區),重點鄉鎮37個,其中:年養500-1000張18個,年養1000-2000張8個,年養2000-3000張5個,年養3000-4000張1個,年養4000-5000張2個,年養5000張以上3個。重點鄉鎮年發種量7.2萬張,產繭量2602.2,噸,蠶繭產值1.13億元,副產品產值0.9億元,蠶桑總產值2.04億元,占農業總產值20.95億元的9.8%,占全市蠶業總產值21.68億元的9.5%。
3、蠶桑專業村生產情況。全市現有蠶桑專業村121個,其中:年養蠶100-300張75個,年養蠶300-500張21個,年養蠶500-700張8個,年養蠶700-1000張10個,年養蠶1000張以上7個。年發種量4.71萬張,產繭量1912.9噸,蠶繭產值0.71億元,復合經營收入0.65億元,蠶桑總產值1.37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11.7億元的11.7%,占全市蠶業總產值的6.3%。
蠶桑產業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雖然經受過無數次的自然災害和市場波動的影響,仍然得到不斷發展。特別是在政府的高度重視下,蠶桑生產規模得到迅速擴大,在2007年達到歷史最高水平。雖然2008年后,受市場等諸多因素影響,產業發展呈現下滑趨勢,但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構思的提出,蠶桑產業必將迎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二)安康金融支持蠶桑產業模式
近年來,人行安康中支一直積極探索立足蠶桑產業的金融支持模式,不斷推進“訂單+金融”試點工作。通過期貨市場引導訂單科學合理定價、建立“蠶桑產業發展風險金”、引入司法鑒證、擔保融資和信貸扶持等措施,引導金融支持蠶桑產業發展,探索出一條金融支持新路徑。
1、完善科學合理的農產品定價機制,提高訂單合同履約率。第一種定價機制是通過由縣政府組織蠶農、龍頭企業和物價、蠶桑局等部門組成“蠶繭議價委員會”,科學合理議定鮮繭收購價格。并建立了價格公示監督制度,接受蠶農監督;在鮮繭訂單收購合同引入司法鑒證,由司法局各鄉鎮司法所簽章鑒證,增強了訂單法律效力。第二種定價機制是引入市場因素,通過遠期期貨交易指導訂單價格作為有效補充。訂單龍頭加工企業將庫存原材料和產成品通過“中國繭絲綢交易市場”進行網上交易,鎖定了成本和利潤,確定了遠期合約交易價格。隨后,加工企業根據遠期合約交易價格,確定和訂單農業企業——縣蠶繭公司簽訂的干繭收購訂單合同價格;縣蠶繭公司再根據干繭收購價格確定與養蠶戶的鮮繭收購價格。以2014年春繭收購為例,寶業公司根據遠期交易價格,與縣蠶繭公司簽訂的干繭收購訂單合同價格為55元/市斤;縣蠶繭公司經成本費用核算后,確定與養蠶戶的鮮繭收購價格為20-21元/市斤。
2、建立“蠶桑產業發展風險金”,彌補蠶桑訂單市場風險。為建立蠶桑產業發展風險防范機制,構建蠶繭收烘企業與養蠶農戶利益共同體,促進蠶桑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石泉縣政府決定設立蠶桑產業發展風險金。風險金實行由縣政府、蠶繭收烘企業雙方共同籌集的原則。縣政府安排啟動資金200萬元,以后每年追加50萬元資金;各蠶繭收烘企業按照收購鮮繭發票價款總額的2%,由國稅部門按季代收轉入風險金專賬,共募集350萬元。風險金主要用于蠶繭收烘企業推行訂單生產、執行保護價收購蠶繭政策的價差虧空補貼。當蠶繭收烘企業執行縣政府保護價收購蠶繭,其價格高于省政府定價出現價差時,其差額部分,本著“有虧則補、如數補虧”的原則,由縣經貿局、物價局共同初審提供虧空情況,由稅務、財政部門審核,領導小組辦公室提出申請意見和資金使用方案,經領導小組審議,報縣政府審批后撥付給蠶繭收烘企業。當繭絲綢市場行情發生重大波動時,蠶繭收購保護價和市場價格出現較大差額及現儲風險金不足時,風險金管理領導小組根據資金情況、繭絲市場行情,制定風險金兌付計劃,分年足額補齊。這種做法有效彌補訂單雙方因價格大幅波動導致的利益損失,提高了農戶和企業發展蠶桑產業的積極性。
3、建立“信用擔保基金”,增強合作社融資擔保能力。積極協調農信社與專業合作社對接,探索建立了合作社與農信社的擔保合作機制,為蠶農融資提供擔保服務。合作社將吸納社員入股(1萬元/戶)建立的擔保基金存入農信社,農信社再以1:10倍的擔保比例向社員發放貸款。對養蠶專業戶在原授信20萬的基礎上,合作社擔保后貸款可達50萬。如石泉縣有19個蠶桑專業合作社與信用社簽訂了合作協議,共落實擔保基金860萬元,共向410戶蠶農發放擔保貸款5200萬元。
4、擴大有效擔保物范圍,助推蠶桑大戶規模養殖。在人行安康中支的積極引導下,安康市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積極支持蠶桑養殖戶發展。一是發放農戶小額信用貸款,近年來,安康市涉農金融機構扎實推進農戶信用評級授信工作,信貸員深入農戶調查摸底,進行信用等級評定,并按照評定等級設定信用額度。根據勞動力人口和養蠶收入,對于中小養蠶農戶,一般給予5-10萬元小額信用貸款。二是擴大有效擔保物范圍,將桑園、蠶桑室、農戶住房、土地經營權納入抵押擔保范圍,有效解決了蠶桑大戶大額資金需求,實現了規模養殖。
5、建立訂單履約增信激勵機制,支持蠶農發展融資需求。指導信用聯社完善了農戶信用評價機制,健全了評級內容,在農戶信用檔案中增加了訂單合同,把訂單數量和履約情況作為評級授信的重要依據,對履約情況良好的訂單農戶增加授信額度,實行優惠利率。對低于十張的一般養蠶戶,提供農戶小額信貸10萬元以內;對養蠶在十張以上且配套設施齊全的養蠶專業戶,提高授信額度,單戶貸款可達20萬。訂單農戶貸款利率比同檔次小額信用貸款利率下浮10%。對1.5萬余戶農戶進行了評級授信,對3000戶養蠶十張以上且訂單履約情況良好的農戶調增了授信額度,發放貸款1.8億元。
6、推動多種融資方式,支持龍頭企業履約收購。近年來,轄內多家蠶桑行業企業加大在織綢、絲綿被、桑枝食用菌和其它高附加值綜合開發項目上的投入,加大熱風循環烘繭機和多功能烘繭灶改造力度,促進蠶桑產業從原料生產、繭絲初加工向深加工型高附加值產業升級,這些蠶桑龍頭企業需要的貸款額度大、時間長,單一農村合作金融機構難以滿足其需求。人民銀行安康中支及時推動金融機構組織社團貸款支持蠶桑龍頭企業的發展。如農信社牽頭對石泉天成絲業公司發放社團貸款2500萬元,工商銀行利用倉庫庫存產品及原材料抵押貸款,綜合授信1000萬元,根據生產需要隨時予以支持。農發行、農信社、工行分別給予巴山寶業絲絹公司9000萬元、2719萬元、5000萬元的信貸支持,解決收購資金緊缺的困難,保證了訂單履約收購全部兌現。
通過小額信貸和擔保貸款方式,滿足了蠶農的資金需求,有效支持了蠶農以蠶桑為主多種經營,增加了蠶農綜合經濟收益。通過社團貸款等多種融資方式,提升了蠶桑產業化水平,增加了龍頭企業效益。在金融支持下,蠶繭訂單和市場收購價格保持平穩,訂單履約率持續提升,穩固了蠶桑產業發展。在國際市場整體大幅下滑的環境下,安康市蠶桑產業雖抵御住了不利沖擊,但規模較2007年有所下滑,下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觀方面蠶桑產業效益下降、勞動力緊缺、技術滯后、資源利用率低等問題,也有主觀上的地方政府的行政推動力減弱、金融支持不完善的原因。
三、制約金融支持桑蠶產業發展中的問題
(一)蠶桑產業自身發展存在問題
蠶桑產業跨越一、二、三產業,產業鏈條長,同時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對當地經濟、就業影響較大,但由于需求易受到國際市場的影響,故其發展隨經濟形勢呈現出一定的周期性波動。安康蠶桑產業雖然歷史悠久,基礎穩固,但在當前經濟形勢下,生產、加工、銷售環節利益不均的矛盾十分突出,成為制約蠶桑產業健康發展的瓶頸因素。
1、投入少效益低,市場競爭無序。安康市蠶桑產業的投入缺少專項資金的扶持,每年僅有省上繭絲綢專項資金500萬。資金扶持不到位導致基礎設施更新速度慢,生產技術工藝長期得不到更新,蠶桑業產業化、組織化、標準化進程緩慢,效益不高。沒有形成開放的蠶繭市場與競爭機制,蠶繭流通仍帶有計劃經濟色彩,導致蠶農收益偏低,嚴重影響蠶農發展蠶桑生產的動力與信心。
2、技術隊伍滯后,從業人員素質較低。蠶桑技術人員大部分是農校畢業的中專學生,本科畢業生人數少,且學歷較高的從業人員多集中在教學和蠶種生產企業。縣、鄉技術推廣部門專業人才嚴重缺乏,大部分蠶農技術上主要依靠當地老蠶農的指導,沒有機會接受專業技術培訓,技術推廣難。此外,由于科研、推廣、管理人才的缺乏,使蠶桑產業科技創新滯后,生產方式落后。
3、綜合開發有限,整體效益不高。蠶桑產業可利用的再生資源極其豐富,如桑枝、蠶沙、蠶蛹、桑椹等,但由于經費不足和相關人才缺乏,導致蠶桑資源的開發速度慢、品種少。多年來主要以出售蠶繭和白廠絲原料等初級產品為主,企業很少進行后續產業的深加工和資源的開發利用,雖然蠶絲被、蠶公酒、桑枝食用菌、蠶沙枕和桑果飲品等方面作了一些工作,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但沒有進行深度開發和大規模生產,蠶桑產業綜合效益仍然較低,有待進一步開發高附加值的蠶絲終端產品。
(二)金融支持蠶桑產業中存在的問題
蠶桑產業雖是安康市優勢支柱產業,但仍然存在著比較效益不高、技術隊伍滯后、綜合開發有限等自身發展缺陷,極大制約了金融支持。此外,金融支持蠶桑產業中還存在以下問題亟待解決。
1、風險分擔機制不完善,制約養蠶規模發展。突出表現為農業保險缺失抑制了有效信貸需求。養蠶容易發生病害,一旦發生往往全部損失,風險較大。安康市農業保險發展滯后,目前開辦了水稻、油菜、能繁母豬等政策性保險業務,但針對森林、產業園(桑園)、農房、農機具等農民主要資產的保險品種缺乏,政策性保險和商業性保險謹慎介入使得擴大擔保物范圍缺乏風險分散渠道,基層金融機構開展農村金融產品創新的市場風險較大,農戶發展規模生產慎而又慎,影響了蠶桑基地穩定和產業持續發展。
2、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不足,制約繭絲綢產業融資。對于繭絲綢企業來說,最大的資產就是收購的蠶繭、生產的白廠絲、絲綢等產成品,目前安康市沒有金融倉儲公司,金融機構也沒有開辦產成品抵押貸款業務,繭絲綢企業主要通過廠房、土地等不動產抵押擔保或者依靠市財信融資擔保公司擔保獲得貸款;旬陽縣開展的以蠶繭為標的物的訂單農業取得了一些進展,“訂單+金融”已經實現了訂單成為有效抵押物,但是訂單農產品的抵押估值以及變現仍是金融機構擔憂的重要問題。
3、財政資金與信貸資金融合不夠,制約了金融支持效率。蠶桑產業上下游鏈條長,涉及林業、農業、科技、供銷、商務等多個管理部門。長期以來,對整個蠶桑產業發展規劃和協調管理的認識不盡一致,客觀上存在著“各自為政,難以協調”的問題,資源配置不合理,在資金投向、項目安排上力量分散、效果不佳,導致信貸資金與財政資金使用未能有效協調配合。如支持蠶桑產業發展的財政資金來源于商務局、林業局等部門,基本上都是直接投向企業和農戶,政府相關部門與金融機構間溝通聯系工作不到位,基本還處在各自為戰的狀態,資金使用效率不高。
四、政策建議
(一)理順蠶桑產業發展機制,實現行業科學持續發展
一是大力推廣產供銷一體化經營模式。針對安康市蠶桑產業現狀,學習借鑒省內外的成功經驗,創新推廣3種生產經營方式,讓龍頭企業介入飼養環節,讓蠶農分享流通加工環節的收入,不斷提高養蠶組織化水平和綜合效益。即推廣“行業協會+企業+農戶”模式、“公司+專業大戶”模式、專業合作社模式。二是依靠科技進步實現提質增效。針對當前安康市蠶桑技術人員老化、后繼乏人的現狀,應進一步加強蠶桑技術人才引進和當地人才培養的工作力度,力爭建立一支業務過硬、作風優良的蠶桑技術干部隊伍,為全市蠶桑產業的發展提供人才保障。三是搞好綜合開發延伸產業鏈條。要大力發展蠶桑產業的縱深加工,加快對桑枝食用菌、桑葉有機物提取、桑葚飲料的生產,加快以蠶糞、蠶蛹、蠶蛾為原料的保健品、食品、化妝品等的開發利用。同時,積極引導農民通過桑—菜、桑—菌、桑—糧、桑—薯、桑—禽等立體種養模式,提高桑園利用率,增加經濟效益,穩步推動安康市蠶桑產業的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二)建立和完善農業保險體系,完善風險補償渠道
應盡快研究制定發展農業保險的扶持政策,在資金、稅收等方面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一是在農村鄉和村一級,通過引導和支持,逐步從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中自發地發展互助合作性質的農業保險組織,經營農業經濟中的小的、零星分散的風險;二是政府要對農業保險提供政策支持,要研究制定農業保險補貼辦法和補貼標準,對經營農業保險的商業保險公司和農村互助保險組織的經營費用給予補貼;三是成立政策性的再保險公司,分擔涉農保險的風險。設立政策性保險基金,資金來源可由國家財政預算安排等方式籌集。
(三)深入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提高繭絲綢產業融資滿足率
商業銀行應適當下放信貸審批權限,給予基層分支機構經營自主權,實行浮動授權管理,提高小額農戶貸款的授信限額,減少信貸審批環節。金融機構要在政策允許范圍和風險控制能力之內開發多樣化、系列性金融產品,適應產業多元化的金融服務需求。大力發展產成品質押、倉單質押、知識產權質押等創新農村金融產品;發展農產品專業評估機構,探索對訂單農產品的價值評估。
(四)加強財政資金與信貸資金投放的協調配合,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隨著陜南蠶桑產業的專項扶持資金逐步減少,建議整合剩余專項扶持資金,成立“安康蠶桑產業發展專項基金”。一是將分散在不同部門的財政資金,按照“統籌安排、渠道不亂、各建其賬、各記其功”的原則捆綁使用;二是將一部分直接投入的財政扶持資金變為貸款利息補貼,放大支持作用;三是依托行業協會或合作組織建立蠶桑產業發展擔保基金,資金來源以財政扶持資金為主,吸收成員企業提供資金,為蠶桑企業、農戶提供貸款擔保;四是相關政府部門、銀行、企業要加強溝通聯系,定期通報情況,相互了解掌握產業政策、財政支持、金融服務、企業生產經營變化情況,形成合力,促進經濟金融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正余,賀才厚.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安康蠶桑產業大有作為[N].安康日報,2014-05-05。
[2]高小瓊.金融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的調查與思考[J].中國金融,2008,(17):71-72。
[3]胡必利,陳正余,王富炳.陜南蠶桑產業的現狀與對策[J].中國蠶業,2010,(3):60-65。
[4]胡明,張欣. 關于金融支持安康區域綠色產業發展的幾點建議[C].陜西省改革發展研究會2009優秀論文集,2009。
[5]毛金芬.金融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研究—以無錫市錫山區為例[D].南京農業大學,2013。
[6]孫自余,陳正余,石曉琳.對安康市蠶桑產業發展的調研與思考[J].中國蠶業,2011,(4):45-48。
The Analysis on Western Sericulture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Financial Support Path
QU Bo ?WANG Yuchen ?YANG Yunsen ?HE Xin
(Ankang Municipal Sub-branch PBC, Ankang Shaanxi 725000)
Abstract:The proposal of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strategy has brought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ies for regions and countries along the Silk Road. As the origin of the Silk Road, the sericulture industry has also enjoyed the opportunity of the leap-forward development. Considering the important role of Ankang sericulture industry in Shaanxi province and even the northwestern China, combining “order + finance” pilot project, Ankang Municipal Sub-branch of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actively explores an effective way for finance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riculture industry and has obtained certain achievements and experience.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sericulture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Ankang and “order + finance” pilot project, and puts forward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financial support.
Keywords: sericulture industry; financial support;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責任編輯、校對:張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