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永明
協商民主作為一種以協商為特點、體現人民當家作主、具有廣泛適用性的社會主義基本民主形式,因其能夠促進基于共同利益的多元訴求、表達與共識的達成,已廣泛滲透到國家政治社會生活中。然而,就目前人大協商民主發展而言,還存在一些思維和認識誤區,部分同志往往認為協商民主主要是政協的事情,而人大主要是選舉民主和監督工作。長此以往,勢必削弱協商民主在人大工作中應有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利于人大職能的充分發揮。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并系統論述了健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要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要求構建程序合理、環節完整的協商民主體系,而新近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指出要積極開展人大協商、基層協商、人民團體協商,通過推進協商民主改善黨的領導、加強黨的領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事實上,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無論是選舉和票決,還是監督和立法,抑或是會議審議、代表意見建議辦理等,都可以看到協商民主的身影。而這種協商民主,不僅有序擴大了公民對人大工作的參與,有效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而且有利于促進人大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提升人大科學決策、民主決策水平,進而更好地實現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從這個意義上說,協商民主,人大不能“缺席”。
人大發展協商民主,就是要在黨的領導下,以尊重差異、鼓勵對話、強調共識為前提,圍繞行使立法權、重大事項決定權、人事任免權、監督權,以法律法規立改廢釋及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等為內容,通過聽證會、網議互動、專家論證會、民主懇談會、公民旁聽、問卷調查等方式,加強與黨委、“一府兩院”、 社會組織、人大代表、相關專家學者、社會普通公眾等的協商,充分聽取各方面的利益訴求,消弭分歧,廣泛凝聚社會共識,不斷提升人大履職能力和依法監督、科學監督水平。
人大發展協商民主,關鍵是要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是黨的群眾路線在政治領域的重要體現。要以人大立法協商為突破口,積極探索協商民主實現形式,不斷完善協商民主程序,建立健全相關制度,實現人大選舉民主和協商民主互促互補。如就立法而言,既要探索與黨委協商溝通的渠道,努力實現立法和改革決策相銜接,使立法主動適應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又要完善與“一府兩院”部門、社會公眾等協商溝通的方式,不斷健全法律法規規章起草征求人大代表意見制度,完善立法機關和社會公眾溝通機制、論證咨詢機制、法律法規規章草案公開征求意見與公眾意見采納情況反饋機制等,以民主協商促進公正、公平、公開的立法原則,做到以民為本、立法為民,真正發揮立法在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中的引領和推動作用。
人大發展協商民主,核心是要充分發揮各級人大代表的作用。人大代表是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是人民代表大會的主體,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法參與行使國家權力。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要切實尊重代表的主體地位,加強與代表之間的協商溝通,健全完善常委會組成人員聯系代表工作制度,通過邀請人大代表參加本級人大常委會會議、參加監督工作等方式擴大對常委會工作的參與,完善代表意見建議辦理落實機制,暢通社情民意反映和表達渠道,使代表能夠更多地參與、支持人大及其常委會工作。要加強代表與選民之間的協商溝通,規范代表接待選民、聯系選民制度,積極推行人大代表向選民述職制度,更好地發揮代表在了解民情、反映民意、紓解民怨、集中民智方面的獨特作用,使代表真正植根于人民、服務于人民。
總之,人大協商民主作為人大選舉民主的一個有益補充,它的發展是一個不斷探索完善的過程,我們盡可以爭論,但絕不能因為沒有現成的法律規定和經驗可循而“缺席”。
(作者單位:甘肅省平涼市人大常委會農環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