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流,張 鑫,劉 萍,徐超艷,曾媛媛
(1.安徽省紫蘆湖良種繁殖場,安徽宿州234000;2.宿州紫蘆生物育種研究院,安徽宿州234000;
3.安徽省夾溝農場,安徽宿州234000)
“紫麥19”是由安徽省紫蘆湖良種繁殖場根據安徽省生態區域條件,以“煙農19”為母本,“濰麥8號”為父本通過有性雜交,采用系譜法選育而成的小麥新品種,2013年通過了安徽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皖麥2013001)。該品種已取得安徽省科學技術廳頒發的安徽科學技術研究成果證書,2011~2012年度生產試驗產量達7 605 kg/hm2,較對照品種增產6.5%,居參試品種第1位。2015年被安徽省宿州市科技局立項為高產優質小麥新品種“紫麥19”示范與推廣,該品種總體生產性能優于目前主栽品種“煙農19”,有著較大的推廣應用潛力和良好的市場開發前景。筆者以2009~2011年安徽省淮北片2年區域試驗、1年生產試驗結果為依據,以區域試驗小麥品種“皖麥50”為對照,采用Shulka和CV分析方法分析了該品種的穩定性和適應性,旨在為指導和推廣該品種提供參考。
1.1 數據來源 數據采用2009~2011年連續3年的安徽省淮北片區試、生產試驗3組18點次的試驗結果,對照品種為“皖麥50”。
1.2 試驗方法 采用與區域生產試驗對照品種“皖麥50”相比較的方法,與對照品種“皖麥50”進行增產分析,主要顯示該品種的豐產性能;Shulka穩定性分析主要分析品種的穩定性能,Shulka變異的系數越小,品種越穩定[1];以平均產量為價值參數,以CV為指標,主要分析該品種的靜態穩定性,CV是指某品種在各環境上的均值間變異(標準差)占該品種總均值的百分比,反映品種的靜態穩定性。若變異系數小,說明該品種在不同環境中變化小,靜態穩定性好。一般變異系數值小同時均值又高的品種是最理想品種[2];普遍適應性分析用“比例”值表示,指該品種與最佳品種差異不顯著的試點數占總試點數的比例,一般情況下,“比例”值越大,品種的普遍適應性越好。
2.1 “紫麥19”的綜合特征特性分析 “紫麥19”是以“濰麥8號”為父本,“煙農19”為母本通過有性雜交,采用系譜法10年選育的成果,該品系遺傳基因優良,“濰麥8號”具有北方冬麥區抗寒性好和黃淮中熟麥區落黃成熟好的優點,在山東省審定的“煙農19”是由“煙933”和“陜8229”組配而成,其包含“丹麥 1號”、“查平戈”(墨)、“阿勃”(意)、“阿夫”(意)、“勝利麥”(美)等國外優良基因,具有抗逆抗病性強、大群體易成穗等特點。因此,“紫麥19”也融有豐富的外來基因。“濰麥8號”還具有國內“豐產3號”、“關中老麥”、“碧瑪1號”等優質抗源。可見,“紫麥19”是完美基因聯合的結果,是豐產性、抗逆性融合的結果。安徽省區域多年多點試驗結果表明,該品種在不同環境、不同栽培模式下的產量及抗逆性都較優越。在近幾年的品種栽培推廣中,實踐證明該品種在生態區域多樣的安徽省具有很好的推廣前景,總結出該品種具有“三個好”:①冬季越冬性好。特別是在極易發生“倒春寒”的安徽生態區域抗“倒春寒”能力較強。②莖稈彈性好。株高適中,在80 cm左右,超抗倒伏。③抗病性好。安徽農業大學接種抗性鑒定結果表明該品種中抗赤霉病,在目前育成品種中是比較少有的。
2.2 豐產性和穩產性分析 以安徽省淮北片區試、生產試驗3組18點次的試驗結果(表1)來分析“紫麥19”,該品種平均產量在7 500 kg/hm2以上,18點次匯總有7點平均產量在8 250 kg/hm2以上,占匯總點數的38.9%,有9點次產量在7 500~8 250 kg/hm2,占匯總點數的50.0%。各試點產量分布在7 500~10 836.0 kg/hm2的占到總布局點數的88.9%,印證了該品種的豐產穩產性能。

表1“紫麥19”在安徽省的產量表現及穩產性
由圖1可見,“紫麥19”與對照品種“皖麥50”比較,豐產性、穩產性較好,2條曲線趨勢一致,且“紫麥19”產量94%點次在對照以上。從表1也可看出,該品種屬于豐產性和穩產性較好的品種;2年區域試驗方差值和變異系數均較小,說明該品種具有較好的動態穩定性;2年的變異系數均在10左右,且均值較高,說明該品種的產量穩定性隨環境的變化小。由此可見,該品種是一個豐產性突出、穩產性較好的小麥新品種。
2.3 適應性分析 區試結果表明,“紫麥19”的適應度參試年份均大于對照,甚至個別年份超出4倍左右,變異系數均在10左右,且50%的年份小于對照,說明該品種的適應性優于對照,是一個適應性較好的優良品種。
2.4 品質分析 根據安徽省農業大學品種品質分析中心結果(表2),依據《農作物品種審定規范小麥》標準品種分類評分,“紫麥19”屬于優質中強筋小麥,子粒角質,飽滿度好,容重較高,商品性好,黑胚率低。
2.5 栽培技術要點 “紫麥19”適于安徽省淮北區高中水肥田塊種植。該品種播期彈性長,最佳適宜播期為10月10~20日,適宜基本苗為225萬~300萬苗/hm2,注意防治白粉病、赤霉病和紋枯病[3]。適墑適期播種,抓好冬春兩季肥水管理,化控除草。灌漿期適時噴施葉面肥延長葉片功能期,適時收獲,顆粒歸倉。
安徽省區試3年3組18點次的試驗結果表明,小麥新品種“紫麥19”具有高產量潛力大、豐產性好、穩定性較好、適應性較廣、品質突出等特點。另外,該品種綜合抗性及抗倒伏能力均優于現階段大面積推廣的諸多品種。該品種的大面積推廣將對安徽省小麥產量提高作出重大貢獻,特別是在安徽稻茬麥區其超級抗倒伏能力的優勢將得到很好的體現。

表2 “紫麥19”品質測定結果
高產穩產、抗病性好、抗倒伏是“紫麥19”的最大優點,該品種是安徽省紫蘆湖良種繁殖場以高產為主要目標的育種思路向高產、穩產、抗逆為主要育種目標轉變的成功典范,將作為替代安徽省主栽品種“煙農19”的理想品種,為安徽省糧食豐產工程奠定基礎。
[1]曹廷杰,王西成,趙虹,等.小麥新品種中育12號的豐產穩產性及產量結構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8):3962 -3963.
[2]李世平,張哲夫,安林利,等.品種穩定性參數和高穩系數在小麥區試中的應用與分析[J].小麥研究,1999,20(3):30 -31,35.
[3]晁林海.小麥新品種“紫麥19”的選育及應用[J].安徽農業科學,2014(9):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