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毅
中原工學院建筑工程學院(450000)
在2010年頒布的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實施卓越工程師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是提升高等教育質量的主要內容之一。根據教育部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要求,我校土木工程專業著手思考和構建應用型卓越工程師的培養模式[1]。
實踐教學是學生在校期間獲得實踐能力和專業技能等綜合能力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途徑和手段,在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實踐教學安排相對不足和不合理,導致學生缺乏動手能力及工程經驗。基于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實踐教學,提出一種以項目為載體的實踐教學模式,特別適合于培養土木工程類學生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
1)教材內容陳舊
在理論教學方面,雖然不少新編教材在章節內容上增加了新工藝、新材料、新技術、新設備應用方面的新成果,但講解不夠深入,實用性較差,教材內容滯后于實際工程。
2)實踐教學缺乏工程意識的培養
我校土木工程專業實踐教學的主要內容包括課程實驗、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設計和畢業實習,實踐教學基本無實際工程背景,涉及的實際問題較少。
3)基地建設受條件制約
土木工程項目的一次性、復雜性和風險性特點以及學生的安全責任等原因使得企業支持實踐教學的能力受到一定的制約。
4)師資隊伍建設問題
土木工程專業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必然要求老師既熟悉理論知識,又有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然而,目前許多高校師資隊伍中雖然教師有較高的學歷,但缺乏實際工作經驗。
針對以上問題,中原工學院土木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基本思路是∶在理論教學過程中體現基本理論的工程概念和應用,在實踐教學中體現基本方法所蘊涵的工程概念和原理,以實驗動手能力為基礎,以專項設計能力及工程實踐創新能力為目標進行改革。
1)修訂培養方案,構建科學的實踐教學體系
基于卓越工程師培養目標,結合國家注冊工程師制度,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培養方案壓縮理論課程課時,構建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保證實踐教學在大學四年中不斷線,貫穿于大學學習的全過程。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把培養分為校內學習和企業學習兩個階段,校內學習階段是在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基礎上,加強學生的創新能力訓練[2]。企業學習階段主要體現實踐教學環節,實踐教學與傳統本科培養方案模式的區別在于實施“3+1”模式,即3年在學校學習,累計1年在企業學習和實踐。通過利用高校和企業的兩種不同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與行業企業聯合培養學生。
2)以工程實例為載體,建立小班教學模式
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提升綜合素質,學校對授課計劃、教案、課件進行改革,要求在理論教學基礎上,根據不同課程性質,增加一定比例的工程實例教學,采用小班教學模式,建立相應教學效果評價體系。
3)建立穩固的實踐教學基地
土木工程專業的實踐環節教學必須有工程背景的實踐基地作為支撐,實踐基地建設的好壞是實踐環節教學的重要保證。實踐基地建設應建立長期、穩定的實踐基地,保證學生在企業學習得到落實。
4)校企合作進行課程和教材建設
課程和教材的建設與改革是確保卓越工程師培養質量的核心。針對目前存在的課程設置和教材實用性差,過分重視理論知識的系統性講解,忽視應用技能的傳授,人才難以就業等問題,卓越工程師培養要依托企業,教學團隊將深入企業一線,根據社會需求和卓越工程師的培養目標,聯合企業技術人員進行課程和教材建設。
5)建立土木工程專業實踐教學質量考核評價指標體系
通過構建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指標體系,才能真正對教學水平和效果進行總體分析。設計考核評價指標體系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三個并重”,即教學過程與教學結果并重,技能與意識并重,知識與思想并重。
在實踐教學中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中心,改變以教師為主的填鴨式的教學方式,讓所有課程實踐教學均采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不斷更新和補充課件中的實際工程項目案例。理論教學教師和專職實驗教師協同工作,共同承擔實驗教學任務,實現實驗教學和理論教學的有機融合。
目前已申請到省級虛擬仿真實驗室,以省級實驗教學中心為依托,設計出開放性的實驗教學模式,提高了實驗教學效率。學校已建立了多個實習、實踐基地,聘請了校外實踐指導教師,學生的畢業設計題全部來源于工程實踐,參與完成的設計類型有教學樓、酒店、綜合樓和辦公樓等的設計。
在深化教學研究和改革的過程中,始終注重學生創新和應用能力的培養。近年來,土木工程專業有多人次在國家和省級數學建模、力學、結構創新、測繪儀器技能等競賽中獲獎,畢業生供不應求,就業率保持在97%以上。
基于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土木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積極穩妥,循序漸進。我們將圍繞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依托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加強學校與建筑行業的緊密合作,共同推進工程教育改革發展,保障土木工程專業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提高,為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土木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后備人才、滿足我國工業化和現代化建設的需求而努力。
[1]李方慧,趙永江,孟凡.基于卓越工程師教育計劃的土木工程專業教學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40-42.
[2]高雪梅,潘豐.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初探[J].貴州社會科學,2011(11):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