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娜
(寧海縣教師進修學校,浙江 寧海 315600)
論小學古詩教學中學生想象力的激發與培養
陳麗娜
(寧海縣教師進修學校,浙江 寧海 315600)
想象力是創造力和創新思維的基石,而古詩教學是激發和培育小學生想象力的最佳途徑之一。因此有必要創設一種主動激發學生想象力的教學方式。在日常教學實踐的基礎上,基于學生想象力開發的古詩教學一般應包含誦讀積累、理解領悟、感受描述、體驗深化、拓展延伸等幾個環節。同時教會學生以意象的組合、經驗的遷移、情感的融合等展開想象的方法,逐步培育學生的想象力。
小學 古詩教學 想象力 激發 培育
隨著人類社會逐步進入科技、經濟、文化的高速發展時期,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持續發展能力越來越取決于人的素質,特別是創造力和創新能力。而人的想象力是創造力和創新能力的基石,可以說,沒有豐富的想象力,人就成為按部就班工作的機器,創造與創新就無從談起。站在學校教育角度來看,教育教學應盡量避免挫傷學生的想象力,并努力激發與培養學生足夠豐富的想象力,為他們在未來工作崗位上迸發出足夠的創造力打下基礎,從而成為國家持續發展的強大支撐。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2014版)》的課程總目標明確指出,小學語文課程目標之一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與創造潛能”。在論及分階段目標時,《標準》指出:“第一學段(1~2年級)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第二學段(3~4年級)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內容。”由此可見,語文界已經形成了古詩有助于激發與培養學生想象力的比較統一的認識。從中國古詩的特點來看,中國古詩一般具有音韻美、畫面美、情感美的特征,這些特征決定了古詩教學是激發與培養學生想象力的有效途徑之一。為此,我們應當在日常古詩教學中有意識地有所側重,把古詩教學從背誦默寫的初級層次逐步提升至激發與培養學生想象力的更高層面。
為了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古詩教學有必要改變以往以背誦默寫為主的教學方式,創設一種主動激發學生想象力的教學方式。
1.誦讀積累:夯實想象的基礎。中國古詩的格律音韻之美決定了它非常適合于誦讀,這也是很多學校與家長在學生年齡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引導他們朗讀背誦的原因。我們認為熟讀背誦古詩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步驟。在古詩教學中,應將誦讀作為極其重要的一環加以落實,因為只有在熟讀背誦的基礎上,學生才能完成積累的過程,并保證他們在展開想象的過程中決不至于受到阻礙。因此,誦讀是古詩教學的第一環節,也是激發學生想象力的基礎。
2.理解領悟:滿足想象的前提。顯然,古詩教學僅僅停留在熟讀背誦是不夠的。古詩畢竟是古人遺留下來的作品,現代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定會遇到很多陌生的字詞,而這些字詞往往成為學生展開想象的絆腳石。因此,古詩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幫助學生理解古詩中的每一個字句,從而幫助學生領悟古詩的內容,為進一步展開想象掃清障礙。如《小學生必背古詩70首》之《江南》: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在這首詩中,字詞總體上非常簡單明了。但是有兩個關鍵詞必須幫助學生明確理解,一是“田田”,二是“戲”。由于小學生很早就認識“田”字和“戲”字,他們很容易將這兩個詞語忽略,如果沒能準確理解這兩個詞語的意思,就無法要求學生充分想象出詩歌中描繪的景象。
所以,對于詩句中詞語的理解是激發學生想象力的重要前提之一。田田,形容荷葉相連遮蓋,層層疊疊的,很繁茂。戲,本指嬉戲,娛樂,在此是擬人用法,以此描繪出游魚之活潑快樂。倘能引導學生準確理解這兩個詞語,就可以引導學生想象出一個充滿活力的畫面。反之,學生的想象要么是不準確的,要么是不全面的。
3.感受描述:注重想象的過程。那么如何查驗學生的想象結果呢?一般我們采用“描述”的方法,就是要求學生將他想象出來的古詩中呈現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這個描述的過程不僅是學生想象的過程,還是培養他們語言表達能力的過程,更是一個再創作的過程。
再舉前例,在學生熟讀背誦古詩并理解詞句的基礎上,我要求學生想象出詩歌中描繪的畫面,并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
學生一:江南可以采摘蓮蓬了,荷葉層層疊疊的,很繁茂。魚兒在荷葉間游動,荷葉的東南西北都有魚兒在游動著。
學生二:江南又到了采摘蓮蓬的季節了,荷葉層層疊疊的,很是繁茂。幾條魚兒在荷葉間歡快地游動著。
這時我就問學生二,魚兒為什么是歡快的?學生說,魚兒一會兒在東,一會兒在西,有時在南,有時又在北,這就說明魚兒很活躍、很歡快。兩個學生的描述不僅體現出他們想象結果的不同,還表現出他們對詞句的不同理解。學生一認為東南西北都有很多魚,而學生二則理解成同樣的幾條魚在荷葉的不同方向游動。很明顯,學生二的描述中“歡快”一詞的運用更切合詩歌表達的情境。通過這樣的描述,可以發現學生想象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也可以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4.體驗深化:提升想象的品質。詩歌是古人情感的載體,但凡膾炙人口的詩歌,或清新雋永,或情感真摯,無不表達出作者對自然和人生的深刻體驗。古詩教學中我們要逐步引導學生慢慢領會詩人在詩歌中寄托的豐富情感,以此提升想象品質。
如唐朝詩人王維的《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這是寫景詩,描寫鹿柴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詩中以動襯靜,以局部襯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筆先寫“空山”寂絕人跡,接著以“但聞”一轉,引出“人語響”來。空谷傳音,愈見其空;人語過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寫幾點夕陽余暉的映照,愈加觸發人幽靜的感覺。
但是,如此理解僅僅是表層的理解。被譽為“詩佛”的王維,其詩之禪意總能讓人深悟人與自然之和諧,進而體悟人類本身。當然,要使小學生理解體驗并表達這種境界是有很大難度的,如果教師能夠適當引導,使他們在想象圖景的同時對其中的況味有所體悟,就能使他們的想象品質提升到更高的層次,并為他們將來獲得豐富的人生閱歷之后再來品味本詩的意蘊提供極大的幫助。
5.拓展延伸:擴展想象的區間。有些詩歌的理解與領會是需要一定場景積累的。如唐朝著名詩人張繼的 《楓橋夜泊》一詩: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讓學生去想象全詩當中描繪的整個圖景無疑是有一定難度的,但是可以肯定學生能夠想象出部分內容。“月落”、“寒山寺”學生可能容易想象出比較具體的內容,但是要結合其他詩中呈現的意象組合成一幅完整的畫面并體驗其中的情感意味就有很大的難度。為了幫助學生獲得更多類似的場景體驗,我們可以把教學內容加以拓展和延伸,學習其它有相似場景或情感的詩歌來鞏固這種體驗。為此,在學習《楓橋夜泊》之后我又推薦學習了蔣捷的《虞美人·聽雨》。“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兩首詩歌都充滿了詩人的漂泊之感,也都出現了“寺”這一意象,兩者的互相印證對學生理解詩歌是有很大幫助的,同時拓展學生的想象區間。
不斷激發學生展開想象的同時,教給他們一些開展想象的基本方法,加強對學生想象能力的培育。
1.意象的組合。意象的組合是學習古詩時展開想象的最基本方法。意象指詩歌中熔鑄了作者主觀感情的客觀物象。它是作者主觀心意和客觀物象凝聚的表現。意象是詩歌的基本單位,由情和景兩個因素組成,是詩歌抒情寫志最基本的意義單位,是客觀物象和主觀情志相統一的產物。“意”指詩人的主觀情意;“象”指詩人感受到的客觀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是詩人表情達意依托的客觀物像,也就是詩中的形象。不僅包含人物形象,包括詩中所寫的景和物,還包含作者的情思。但是對于小學生而言,初步的要求可以先拋開“意”而緊緊抓住“象”,把詩歌中呈現的具體場景有機組合起來。
2.經驗的遷移。經驗的遷移是展開想象的重要方法。小學生由于生活閱歷有限,對古詩中出現的很多事物往往缺乏直觀的感受,所以經驗遷移就成了一種重要的方法。隨著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普及,我們可以找到很多對某一首古詩呈現的圖景的語言描繪乃至畫面展示,這些語言描述和圖片能夠極大地幫助學生想象。另一種經驗來自學生自身,他們可以將自身的實際生活經驗結合詩歌圖景加以加工重組再融入想象中。如詩句“大漠孤煙直”,鮮有學生體驗過其中描述的真實場景,但是肯定有很多學生見過“孤煙”,只是孤煙出現的背景不是大漠。如此,學生就可以經驗遷移的方式展開想象,將自己所知的“孤煙”與從其他途徑獲知的“大漠”相融合,從而組合出完整的畫面。
3.情感的融合。詩歌圖景的想象如果缺少了情感的融合必定是不完整的,因此有必要強調在充分想象圖景的基礎上融入情感體驗。但是很多詩歌的情感是深沉的,是與詩人豐富的人生體驗相關的,很多大學生都無法深切領會,更不用說小學生了。因此,我們在古詩教學過程中可以有意識地加大古詩的關聯閱讀與延伸,努力幫助學生在類似的情感環境中逐漸獲得比較深刻的體驗,以此幫助他們想象并構建出情景交融、意象完備的詩歌場景。
[1]劉章利.關于古詩教學的幾點思考[J].教學與管理,2004,(17).
[2]苗紅.古詩教學新探[J].天津教育,2002,(06).
[3]王振宇,編著.兒童心理學[M].江蘇教育出版社,1987.
[4]于溟慧.新理念下的古詩教學[J].小學教學參考,2003,(10).
[5]曹利月.在古詩教學中注重兒童的審美體驗[J].教育科研論壇,2009,(08).
[6]歐紅淑.古詩教學[J].中國教育研究論叢.2009,(00).
[7]曹貴康.小學五年級兒童創造性想象的實驗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1.
[8]徐展,張慶林.關于創造性的研究述評[J].心理學動態,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