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琴高娃
(內蒙古民族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內蒙古 通遼 028000)
試談社會核心價值觀與教育
斯琴高娃
(內蒙古民族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內蒙古 通遼 028000)
一定社會的核心價值觀是由該社會自身生存與發展的客觀要求決定的。中國奴隸制社會以禮制規范社會行為;封建社會以“三綱五常”規范社會行為[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需要堅持價值導向,以大教育觀全方位實施教育。
核心價值觀 大教育觀 階級社會
教育是人類社會存續與發展的重要實踐內容,這是由人的自身成長過程決定的。人的生命過程就是由無意識向有意識不斷完善的過程。人的意識發展過程就是價值觀的形成過程,而價值觀一旦形成就會成為主導人的行為的根本意識或者可謂之主體意識。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將個體意識導向社會需求和國家意志,保障社會穩定發展。
特定社會的核心價值觀是由該社會自身生存與發展的客觀要求決定的。
原始共產主義社會有其原始社會氏族、氏族部落和部落聯盟各自社會生存與發展的客觀要求,這種社會組織的生存與發展的社會需求就是當時社會的價值追求。在原始社會,個人的一切行為必須符合氏族的生存與發展的集體利益,個人的生存完全依賴氏族,個人離開氏族無法保障個人的一切直至生命安全。在那里,個人與集體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決定著其核心價值的取向。氏族內部的平等地位、民主議事、集體決策、維護氏族的共同利益、聽從族長的指揮調度,都是原始氏族公社意識形態的具體反映,亦是其核心價值觀的踐行。以至于發展到后來的部落聯盟,這種核心價值觀左右著整個部落聯盟的社會行為。這種以血緣關系為根本紐帶聯系起來的社會組織,只是在其本社會組織內部施行的基本原則和制度,而對另一個社會組織則無公平而言。所以經常發生資源爭奪的劇烈沖突甚至戰爭。中國歷史上三大部落聯盟的矛盾就是原始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及核心價值觀的反映。然而,后人往往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炎帝(炎地)、黃帝(黃地)和蚩尤及其他原始社會組織。我們應當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還原其原始公社制度的本來價值面貌。
隨著生產力不斷發展,私有制出現及發展,原始社會的經濟基礎受到沖擊,因而其上層建筑不斷受到沖擊。私有價值觀從非統治地位向統治地位轉型,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大約在公元前26世紀~公元前21世紀期間完成的。隨著夏朝啟的家天下的確立,原始共產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失去社會引導和社會行為規范的基本價值職能和作用。取而代之的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社會意識形態和核心價值觀。
(一)國家的出現確立了以私有觀念為核心的價值觀的引領地位。
中國奴隸制社會經歷了夏商周三個朝代。經過夏商兩個朝代,奴隸制的禮制逐漸完備了起來。以占卜祭祀為代表的禮儀制度說明了家天下的觀念是這個時期的國家觀念。
周滅商之后,將西部地區的文化融入夏商文化中發展了夏商文化,形成了以周禮為核心的典章制度。自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771年的西周時期是奴隸制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這個時期形成了非常完備的典章制度——周禮。周禮是奴隸制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制度化和運行機制。
今天,研究周禮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周禮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繼承了西周之前的中華文明成果,影響了周之后幾千年的中華文化,甚至對今天的小康社會建設不能說沒有影響。它是中華文明發展鏈條上的一個重要環節。如果說周朝以前的歷史是靠物證能讀懂的歷史,那么周和周之后的歷史是靠文字能讀懂的歷史。周人的核心價值觀是在夏商核心價值觀基礎之上完善而形成的具有體系性的價值系統。對周禮的整理和宣傳無人能與孔子相比。孔子為了保持周禮的歷史原貌曾拜訪老子學周禮,之后在整理典籍時亦堅持“述而不作”。孔子在教學中亦堅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四項原則性要求,以此規范教與學[2],是孔子踐行周禮的實施規范。孔子欲以此實現其人生之夢想——“克己復禮”。春秋戰國的社會實踐否定了孔子的人生追求,但孔子給我們留下了教育教學的寶貴經驗。
周禮既是奴隸制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又是其最完美的載體和機制。雖然被孔子所處那個時代所否定,然而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卻成了封建社會的精神支柱。
(二)封建社會的核心價值觀與教育
私有制不是奴隸社會的產物,而是原始社會末期的私有制創造了國家——家天下。封建主義從社會制度上破除了奴隸制,卻在核心價值觀上繼承和發揚了以私有觀念為核心的核心價值觀。儒家思想體系集中反映了這種核心價值要求,成了維護封建制度的思想武器。
封建主義成為國家政治制度的過程中雖然出現了 “焚書坑儒”,但終究未能燒掉其核心價值觀。到了漢代卻以“三綱五常”的形式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尊孔讀經成了封建社會的核心文化和文化現象。這種文化及其核心價值觀全面影響了封建教育達2000年之久。孔子成了“喪家之犬”之后出現了思維“涅槃”,精神復興。中國的教育成了儒家教育,播下了重政治輕科學的種子。教育走上了“學而優則仕”的獨木橋。“學而優則仕”的指導思想把教育引向“榜上有名”的方向,應試教育就成了歷史的必然。教育為選拔官吏而服務,學也就為“及第”而學。整個封建主義的教育功能中缺失了培養建設人才的職能。這是由中國這一社會階段的核心價值觀和國家制度決定的。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是歷史的必然。中國社會主義社會是從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脫胎出來的,其文化根基是中國傳統文化。所以中國社會主義有其自身的特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國實際出發,從學校實際出發,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沃土中,開出中國特色文化之花,結出中國特色文化之果[1]。
(一)價值傳承與教育導向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在價值導向,通過教育手段達到導向的目的。對學校而言,價值導向就是實現培養目標的引導過程和具體實施。
歷史是一面鏡子。中國幾千年的階級社會的教育都是為維護國家的統治、培養統治人才而進行的。所以,以私有制為基礎的中國奴隸制社會和封建社會核心價值觀的性質和特點無論是從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和國民層面都以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為準則,周禮及“三綱五常”就是這種核心意志的規范。這里既有政治規定又有道法準則。它突出了價值導向。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雖經社會動蕩、改朝換代都沒有改變其核心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和總趨直至其社會基礎徹底塌陷。
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中要堅信導向的巨大作用,把握住核心價值觀不偏離。按照黨的十八大提出的“三個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搞好價值引導工作,真正把“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落實到事業建設中[1]。只要堅持正確的導向,我們的事業就會蒸蒸日上。
在堯舜時代,價值理念及其傳承主要是為社會負責的思想,同時有了明顯的個人享受和等級差別及等級觀念。《論語·堯曰》為證:“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3]而進入階級社會之后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念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私有觀念是整個社會的核心觀念,整個天下之臣民為天子負責。“三綱五常”就是維護這種封建禮教的思想武器。這種封建文化及價值理念仍然對今人影響不小。它是民主與法制的桎梏,官僚主義、家長作風、家庭暴力等往往都是這種觀念作祟的具體表現。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工作中首先要有針對性地解決這些問題,從體制、機制和制度上削弱這些消極因素的影響,那么我們的工作就順利得多、社會就和諧得多。教育要樹立全方位全覆蓋的意識,從社會到家庭,從機關到學校,只有不留死角才能真正培育和踐行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教育”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無形財富,不能因為追求物質財富而隨意丟掉全社會的大教育文化財富。否則,諸如“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一連串問題無法解決。價值導向除了體制、機制等根本制度保障之外,需要道法的力量來維護。
(二)大教育需要大輿論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教育,不僅需要學校教育更需要全社會的大教育。
學校教育從來沒有脫離過社會而且不可能脫離社會成為“純粹的學校教育”。再者,學校不可能完成所有的教育任務。所以學校只能參與社會教育分工,完成其承擔的教育教學任務。在整個社會教育系統中,學校教育取代不了社會教育與管理,社會教育也代替不了學校教育。學校教育離不開家庭教育,家庭與學校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建立和健全全面的教育協調機制非常必要。社會大教育需要有一個協調機制使社會更和諧、更穩定。
如此宏觀教育是學校教育發展的內在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不僅是校園內的事情,而且是校園內外的共同價值責任。所以,必須有一個大輿論,全社會的氛圍才能有效推進樹法立人的工作。
總之,無論是社會哪一個發展階段都需要靈魂的凝聚力,社會主義也不例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更需要靈魂的凝聚力,這就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們要在培育和踐行中去創新、去發展。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習讀本[M].中共中央宣傳部編輯.北京:人民出版社,學習出版社,2013.29.92-105.
[2]劉平,譯.四書五經·尚書[M].海南:南海出版公司,2014:91.
[3]孔子.論語[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3: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