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狄 靜
(武漢大學 歷史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蒙元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各種自然災害頻發的時期。元代自然災害情況非常嚴重①,如僅1238年~1368年這短短130年的時間里,就發生水災、旱災、蝗災、冰雹、地震及爽災1500余次,災害頻發密度可謂空前。
我國在歷史上災害頻頻,據鄧拓先生《中國救荒史》統計:自公元前1766年至公元1937年止,計3703年間,中國共發生大災荒5258次,平均每年1.436次,被西歐學者稱為“饑荒的國度”②。依據《中國救荒史》一書中的統計,在有元一代百余年的歷史中,各類自然災害就發生了513次。計水災92次;旱災86次;雹災69次;蝗災61次;歉饑59次;地震56次;風災42次;霜雪28次;疫災20次。如果依據《元代的天災狀況及其影響》中考證《元史-本紀》與《元史—五行志》中記載的結果,在蒙元時期,從太宗窩闊臺十年到順帝至正二十八年的130年間,發生的水、旱、蝗、雹、震、霜等諸災,共達到1512次。而在這一千余次的各種自然災害中,水災有687次,旱災有256次,蝗災213次,雹災150次,地震129次,霜災77次。
資料雖然并不完整,記載也略顯零落,但的確反映了當時的自然狀況。我們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在蒙元時期各種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極高,并且這些自然災害的發生在特定時間段內非常頻繁③。針對如此頻發的自然災害,元代發展出了一定的賑恤制度以抵御自然災害帶來的惡劣影響。
為了預防災害的再次發生及確保救災、災后重建有效進行,元朝在沿襲前代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一套特殊的上傳下達的政府各級機構,用以維持社會穩定,保證社會生活生產正常,以求在災害發生時和發生后,能及時采取一系列措施救災減災,賑濟災民,恢復生產。主要賑災措施包括發放官庫錢糧以賑濟災民,減免賦稅以利災民恢復生產,采取入粟補官、勸分等方式鼓勵民間救荒。在平時,元朝政府較注重開展置倉儲糧的防災活動。面對頻發的自然災害,元代統治者在借鑒前朝救災賑災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對其發揚光大,加以一定創新,建立一套較為完整的賑災體系,負責應對各類災荒的發生與災后的賑濟工作。
由于元代災害頻發,以及災害多偏嚴重。元代對災害的處理較為重視。元代各級官府,包括中書省及其下所屬戶部、大司農司,包括行中書省與其下屬各個級別的行政機構,甚至于御史臺肅政廉訪司等監察機構在內,都負有賑災之職能與責任。
中書省作為元朝最高國務機關,賑災無疑是它的職責之一。如至元十五年(1278),江西大水,出現饑荒。江西參知政事賈居貞在南昌,“欲賑,眾不可,曰:‘必咨中書。’公曰:‘然則民魚矣。責償于我乎取。’計口賑,活數萬”④。由此案例得見,地方賑災必須報經中書省批準。大德元年十月,中書省上奏成宗皇帝:“隨處水旱等災損害田禾,疫氣所染,人多死亡。”在他們建議下,成宗皇帝詔令“被災人戶合納稅糧損及五分之上者,全行鐲免,有災例不該免,以十分為率,量減三分,其余去處普免二分,病死之家或至老幼單弱別無得力之人,并免三年賦役。貧窮不能自存者,官為養濟。江南新科夏稅,今年盡行鐲免,己納在官者,準來歲夏稅”⑤。大德九年六月,立皇太子詔書內亦云:“諸處百姓有貧乏不能自存者,中書省其議賑濟,毋致失所。”中書省在賑災中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得見。
中書省左司科糧房屬下還設有專門的販濟科,具體負責販災事宜。大司農司掌勸課農桑、興修水利、興建學校,同時兼理“饑荒之事”。
同樣,戶部作為中書省六部之一,常常根據地方政府的災情報告及皇帝、中書省的命令簽發救災物資,對地方減免租稅。如至元十九年御史臺咨,承奉中書省札付戶部:“各處每年申到蠶、麥、秋田等災傷,憑準各道按察司正官檢視明白,至日驗分數依例除免……仰照驗施行。”必延拈五年,蓋苗為濟寧路單州判官,“歲饑,白遣郡府,未有以寧應,會他邑亦以告,郡府苗至戶部以請,戶部難之”。蓋苗將陳腐官粟五百石借給災民,“及秋,郡責償甚急,部使者將責知州,苗日:‘官粟,實苗所貫,今民饑不能償,苗請代還。’使者乃已其責”⑥。
作為直接接觸百姓生活且面臨各地區不同地域情況的地方政府,行中書省、路、府、州、縣等地方政府在賑災方面負有更重要的責任。在災害發生時,他們要及時上報,并及時采取賑災措施。《故承務郎杞縣尹閻侯墓碑》載至元十三年,閻深為寧晉縣尹,寧晉早歉,“侯請于大府,得米以販饑民,又推其余惠及鄰邑”⑦。至元二十三年,陳思濟升為少中大夫同知淮東道宣慰司事,“未幾,移節浙西。浙西大水,民饑無宿儲以濟,而浙東多粟”。思濟請移浙東粟以救,“請于上,移粟以濟之,民多全活”⑧。其他類似案例還有《元典章》中記載的泰定元年,王結官拜遼限行省參知政事,遼東大水,他請于朝,“得米若干萬石,以活之”。泰定年間,關陜連年大旱,父子相食,死徙者十去其九。朝廷起用呂天謀為陜西等處行中書平章政事,“以撫其民”。至元三年,王惟賢為大名路總管,該年夏天,“河北大水,水入郡城,沒官民舍且盡。公朝服致禱,捐傣募能治水者,立給賞,分命有司縛木為舟以救民,又發官察以食之”⑨。除元廷內各個主管行政的機構外,其他諸如御史臺、行御史臺及提刑按察司丁、肅政廉訪司等監察機構,在賑災方面也負有重要責任。其官員往往直接勘查災情、參與賑災決策、檢查地方官員賑災情況、糾正賑災中的弊端等。可以說,在具體賑災過程中,監察機構的官吏發揮的作用是相當重要的。
元代還曾設立過一些專門的賑災機構用于預防災害和災后重建,包括惠民藥局、孤老院、養濟院`廣濟提舉司、五臺寺濟民局、宗仁衛等。下面就以具有賑災性質的惠民藥局為例,從微觀視野窺探元代專職賑災機構的普遍性面貌。
惠民建立的目的是希望通過元代政府出資購買藥物,低價轉售于人民用以減緩自然災害帶來的生理上的傷害。《國朝文類》卷四十中載:“圣朝自太宗皇帝九年丁酉始立惠民藥局,自燕京至南京凡一十路,逮大德三年詔各路分置之,官給鈔本各有差,月營子錢,修備藥物,仍置良醫主典救療貧民,碑無疾痛之患大哉。”《元史·食貨志》對此亦有詳細記載:“初,太宗九年始于燕京等十路置局,以奉御田闊闊、太醫王璧、齊揖等為局官,給銀五百錠為規運之本。世祖中統二年,又命王佑開局。四年復置局于上都,每中統鈔一百兩,收息錢一兩五錢。至元二十五年,以陷失官本,悉罷革之。至成宗大德三年,又準舊例,于各路置焉,凡局皆以各路正官提調,所設良醫,上路二名,下路府州各一名,其所給鈔本,亦驗民戶多寡以為等差,今并著于后:腹里,三千七百八十錠。河南行省,二百八十錠。湖廣行省,一千一百五十錠。遼陽行省,二百四十錠。四川行省,二百四十錠。陜西行省,二百四十錠。江西行省,三百錠。江浙行省,二千六百一十五錠。云南行省,一萬一千五百索。甘肅行省,一百錠。”據載,蒙古汗國和元代確已設立的惠民藥局有成都路惠民藥局、大都惠民局、上都惠民局、安西路惠民局、西夏惠民局、襄陽惠民藥局、四川行省惠民藥局、陜西行省惠民藥局等。可見惠民藥局在全國已經有一定影響,惠民藥局作為一種賑災救災的機構,分布如此廣泛,自東至西都有分布,可見當時災情蔓延范圍之廣。
需要注意的是原則上講惠民藥局是由政府出資創建的,屬于地方政府下設機構,但在一些偏僻地區,同樣存在個別開明紳士捐資建惠民藥局,用以利民。如《龍游縣志》第六冊中載:“章某為捐地,以建惠民局。”由個別鄉紳出資建立惠民藥局雖然屬于個別現象,但也反映了一定的時代特點,一是災情之嚴重,二是惠民藥局確能起到一定的賑災救災作用,否則地方鄉紳為何獨立出資建立呢?除此之外,有一定影響力的惠民藥局在部分地區未能普及,反有地方鄉紳出資私下建立,是不是從側面反映了元代龐大的疆域影響了元代統治的質量,致使政府的觸角不能深入到每一塊疆域,私下里出現了地方分裂獨立的小版塊呢?個別地區私自建立惠民藥局的情況是不是反映了同義倉制度一樣的一種自我救贖的思想呢?這個問題較為復雜,還需日后深入研究。
簡單加以總結,以惠民藥局為例,元代的專職救災機構廣泛分布于各地,并且在各地方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但是在部分地區仍舊沒有分布,其中個別地方鄉紳利用自己的權勢、財力建立私人出資的惠民藥局,從出資角度來講,這種由私人出資建立的惠民藥局和上文提到的元代用于專職救災的賑災機構已經有本質差別,但其背后反映的是元代災情分布之廣、影響之深遠,以及元代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度有關。能夠在地方獨立出資建立惠民藥局的鄉紳勢力會不會已經形成了最初割據勢力的苗頭,這種苗頭和元代頻發的農民起義會不會有一定關聯,以及個別地區私自建立惠民藥局的情況是不是反映了同義倉制度同樣的一種自我救贖的思想呢?還需要日后研究。
注釋:
①陳高華.元代災害發生史概述.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咨詢委員會集刊.第3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②鄧拓.中國救荒史.北京出版社,1998:7.
③其中部分數據來源來自安英橋.蒙元時期的災害與災荒賑濟.赤峰學院學報,2013,10,VOL34(10).
④《雪樓集》卷12,《鹿泉先生賈公祠堂記》.
⑤《元典章》,典章三,《圣政·復租賦》.
⑥《元典章》,二十三,《戶部》卷之九.
⑦《故承務郎杞縣尹閻侯墓碑》,《滋溪文稿》第卷十八,碑志十二.
⑧虞集:《通義大夫僉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事贈正議大夫吏部尚書上輕車都尉追封潁川郡侯謚文肅陳公〈思濟〉神道碑》,《道園學古錄》,卷四十二.
⑨元故大中大夫大名路總管王公神道碑銘.全元文卷,一二六五,《蘇天爵》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