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月月 徐海女 許 丹
(南京中醫藥大學外國語學院2012級碩士研究生,江蘇 南京 210023)
為了響應教育部提倡雙語教學的要求,多數中醫院校相繼開展中醫課程雙語教學。雖然總體來說略有成效,但仍有不少問題亟待解決。以往的中醫雙語教學研究多停留在對宏觀層面問題的探討,少有深入。我們嘗試從學生視角,通過實證調查,探討中醫雙語教學面臨的困境,并基于依托專業課程內容的語言教學法(content-based instruction,CBI)及實踐經驗提出一些解決建議。
中醫課程雙語教學旨在使中醫藥專業的學生通過雙語教學平臺,具備運用英語等外語在中醫藥學領域進行工作和交流的能力,達到掌握中醫專業知識和提高專業知識雙語表達能力的雙重目標。迄今為止,相關研究多是從教師或研究者角度出發,發現的問題比較宏觀,主要包括:教材缺乏、教學定位和適用對象欠明確、教學內容欠統一、教學方法單一、師資建設不到位等。針對上述問題,不少學者已提出相關解決方法,如加強教材建設、明確教學定位、統一教學內容、加強雙語師資培養等[1-2]。但是,針對中醫雙語教學的主要參與者學生進行深入探討的研究為數不多。僅有幾項研究涉及到學生因素,比如一些研究者發現:①學生普遍反映外語水平參差不齊,基礎差,雙語學習的難度較大;②學生對雙語教學認識不足,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不高,甚至持懷疑態度[3-4]。但是,以上結論多出自研究者或老師的總結或推測,所以有必要基于學生視角,做進一步的實證調查研究。
20世紀80年代,基于沉浸式雙語教學的成功經驗,加拿大高校把外語教學滲透到專業學科教學的課堂中,后稱之為“依托專業課程內容的語言教學法”,即CBI。CBI是指將語言教學融入學科內容的教學法,教學圍繞學科內容或信息進行。該模式已被廣泛應用于西方各國,自2000年以來,CBI由我國教師、語言學家和教育學家引入語言教學領域。CBI教學法提倡學生使用英語去學習,而不是僅僅學習如何使用英語。CBI有四大特點:基于學科主題,使用真實的語言和文本,學習新內容和新信息,適用于特殊學生需求和水平。
CBI體現的是一種先進的教學理念,其強調:教學應該把重點放在語境應用,而不是語言形式的教授;應基于學習者良好的學習動機;建立在學習者現有的知識水平,即語言水平和專業知識水平之上;建立在可理解性輸入的基礎之上。CBI教學理念以學生需求為出發點,與中醫雙語教學要滿足學習者獲取專業知識和提高語言水平雙重需求的目標相一致。
3.1 研究對象 本研究選取南京中醫藥大學涉外護理專業大三學生45人,其中男生3人,女生42人。該班學生已接受過部分課程的雙語教學,如健康評估和中醫推拿課等,均已達到全國大學生英語四級或六級水平。
3.2 研究工具 研究主要包括調查問卷和訪談。其中問卷包括個人信息和21個問題,涉及了中醫雙語教學現狀、影響因素、雙語學習中的困難以及對雙語教學相關方面的期望。所用問卷基于吳升華等[5]“對七年制醫學生雙語教學現狀的問卷調查”,并有所修改。訪談選取該班層次各異、性別不同的4名學生進行面對面訪談,時間為5~10 min,共含10個問題,分4個部分,即如何看待中醫雙語教學,對當前中醫雙語教學的態度,雙語教學對提高專業知識以及提升英語能力方面的作用或影響。
3.3 數據收集及處理 利用課后10 min在學生上課地點對該班45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之后又選取4名學生作為訪談對象,利用課后時間在學生宿舍進行訪談,并予以記錄以確保數據真實可靠。
共收集到問卷45份,其中40份有效。通過對相關問題所對應百分比統計,得出該問題對應的現況報告,訪談所得信息用作問卷的補充材料,以獲取更深層次信息。本研究重點從學生視角關注中醫雙語教學,所以報告也主要從學生層面呈現。
3.4 調查結果
3.4.1 中醫雙語教學現狀及滿意度 關于當前中醫雙語教學現狀,調查主要涉及授課語言的中英文比例、教材、師資、授課方式、周課時數和考試形式及內容。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對當前中文為主、英文為輔的授課語言比例表示滿意;目前,雙語教師主要是本國本專業教師;課堂授課方式以英文PPT展示加中英文講解為主;周課時數為3課時;教材多為自編雙語教材;考試形式為中英文混合考題,內容涉及對專業知識和英語表達能力的考察。但也有學生對教材不甚滿意,認為當前使用的英文教材是在中文教科書的基礎上編寫而成,利用度不夠。一位受訪學生對當前雙語教學完全不滿意,認為學校和教師對雙語教學執行不到位,學生練習機會少,教材也存在諸多問題。
3.4.2 影響中醫課程雙語教學的因素 關于影響因素,問卷調查列出下列5項:學校重視度、教學方法、教師英語水平、學生英語水平和教材質量,要求學生按照影響程度的高低對各因素排序。結果顯示,將學生英語水平放在首位的學生占多數;其次是教學方法和教師英語水平,教材質量和學校重視度排最后。該結果表明,學生認為自身英語水平是影響中醫雙語教學最重要的因素。
3.4.3 學生在雙語學習中遇到的困難 關于雙語教學是否增加了學習負擔,調查結果顯示,30%的學生表示增加了學習負擔,45%的學生認為稍微增加了負擔。該結果可理解為大部分學生認為中醫雙語教學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習負擔。通過訪談信息了解到,學生表示自己的英語水平和能力還不足以應付雙語教學,影響了對專業課的理解。但是,經過進一步了解,4位受訪學生表示雙語教學有助于學習專業知識,尤其是通過雙語教學平臺可接觸到國外相關護理知識。所以總體來講,雙語教學執行中的問題可能會對專業知識的理解產生一定的阻礙作用,但學生仍持樂觀態度。
關于具體困難,學生按照下列項目對困難程度的高低進行排序:a.專業英語詞匯量小,b.英語口頭表達能力差,c.英語閱讀能力差,d.英語寫作能力差,e.專業課程內容本身難度高。調查所得排序結果為:a-b-e-c-d,即學生認為專業英語詞匯量小和英語口頭表達能力差是雙語課程中最為困難的方面,其次是專業知識本身難度高和英語閱讀能力差。1位受訪學生認為:“專業詞匯的缺乏導致閱讀困難,英語口語也很一般,不知道如何克服詞匯缺乏的問題,也沒有機會講英語,即使有,也不敢積極爭取練習口語的機會。”另3位學生也表示存在同樣問題。他們還表示英語寫作能力差基本上不會影響雙語學習。
3.4.4 學生對中醫雙語教學的期望及改進建議
以下是學生對雙語教師、教材、授課方式、周課時數、授課語言比例以及考試形式和內容等方面的期望。關于教師,學生認為最合適的是母語為英語的本專業教師(50%學生),另有1/3學生選擇了有海外留學經歷的本國本專業教師,其中3位受訪學生認為,教師應當是母語為英語的專業教師,但希望課堂使用英漢2種語言。關于教材,45%的學生認為最好按中文教材編寫的雙語教材,30%的學生希望用英文原版教材。關于授課方式,35%的學生希望采用中英PPT加中英文講解的方式,30%學生希望采用英文PPT加中英文講解,可見中英文混合式授課方式更受學生歡迎。一位受訪學生提出,授課方式應多樣化,教師應與學生增加互動。至于周課時數,大多數學生希望每周有4課時(30%學生)或6課時(45%學生)。顯然,之前每周3個課時對學生來說是不夠的。關于授課語言比例,盡管在之前的現況調查中,由于英文水平有限,學生對現有中文為主的授課方式表示滿意,但是隨著對雙語教學認識的提高,70%的學生仍期望將來的授課語言能以英文為主,這更符合雙語教學以及CBI所提倡的比例。其中就有受訪學生表示,在采用全英文授課的同時,遇到難理解的問題可以借助漢語解釋。關于考試,超過1/2的學生希望仍堅持現有的考試形式和內容,即中英混合考題,測試專業知識和英語語言表達能力2個方面的內容。
4.1 調查結果分析 根據本次調查結果及課堂觀察,中醫課程雙語教學中確實存在以上問題。作為研究對象的該班學生是本科第2批錄取的,入學英語基礎水平有限,加上大學前2年在英語學習上花費時間較少,因而英語水平不足,具體體現在專業英語詞匯量小、閱讀能力差,這對理解專業知識造成障礙,增加了課程學習的負擔。關于教學資源,中醫雙語課程確實存在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現有教師在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及教學方法等方面都有所欠缺,而且缺乏優質適用的中醫雙語課程教材。關于課程設置,雙語課程的周課時不足,學生期望能有所增加,這表明他們對學習時間投入的需求。
4.2 對策探討
4.2.1 課程設置 渥太華大學曾嘗試將非英語母語的學生安排在一個針對母語學生開設的心理學課堂,為了彌補這些插班生語言上的不足,為他們單獨開設每周90 min、與課程內容相關的保護式語言培訓。盡管該語言課堂上的訓練時間有限,且重點在于對內容的理解上,但是學生在口語表達方面仍取得了顯著進步,因為學生可以大量接觸與課程內容相關的文本和講解,而且語言課上練習和反饋的機會較多。鑒于國外CBI的成功經驗,結合我國各中醫院校的具體情況,在開設中醫雙語課程之前,可以考慮先開設一些與中醫相關的過渡性課程(如中醫英語閱讀、醫學詞匯學等),既可提高學生的英語基礎水平,也能幫助學生解決專業英語詞匯量小的問題。
4.2.2 教學內容及方式 根據中醫專業課程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靈活多樣的雙語教學方式。教師在課堂上用目標語給學生提供全面而廣泛的學科信息,對提高學生的聽力技巧和學科專業知識確有成效,但學生語言輸出和練習的機會有限。在雙語教學課堂上,教師不僅應增加對學生的課堂輸入量,同時還要多為學生創造用英語表達專業知識的操練機會,加大練習強度。針對不同的模塊采用相應的教學形式,增加師生互動,激發學生參與積極性,引導學生進行相關內容討論和思考,培養其學習能力和語言輸出能力。本研究建議,中醫雙語教學中應切實將中醫專業知識同英語相結合進行教學,創造一個真實的中醫專業語境,授課語言應盡量以英語為主,并鼓勵學生用英語回答問題。當然,由于中醫專業的特殊性,目前需要考慮結合漢語進行輔助授課,單用英語授課對學生和教師都是一個挑戰,還有可能影響到雙語教學質量。此外,在雙語課程教師的英語水平達到嫻熟之前,可以考慮安排專業課教師和英語教師協同授課。
4.2.3 雙語教學資源 關于雙語師資,應盡快培養出既懂專業又有較高英語水平的優秀師資團隊。本次調查中大部分學生希望雙語教師是英語為母語的本專業教師,但由于中醫學科自身的專業特殊性,以英語為母語的中醫專業課程師資還很難落實。長久以來我國各中醫藥大學培養了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中醫領域留學生,這些學生學成歸國之后,多數從事醫學診療工作,也有一些從事講學和中醫藥傳播活動,或到中醫院校教授中醫,如被譽為歐洲當代“中醫之父”的英國醫師馬萬里先生(Giovanni Maciocia)和Nigel Wiseman博士(國際著名中醫英語翻譯專家)。但是,這些母語為英語的中醫專業人才極為稀有,根本不可能滿足全國十幾所高等中醫院校的師資需求,所以各中醫院校有必要自主培養中醫專業課程的雙語師資。其實,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深入,當前雙語師資培養的途徑很多,最常見的是開辦中醫雙語教學培訓班,比如上海中醫藥大學就曾舉辦多期此類培訓班。另一種途徑是選派教師去英語國家進修,比如江蘇省自2011年起已開辦了多期雙語師資國外培訓班,公派專業課教師到美國弗吉尼亞大學進修語言和雙語課程教學法。
關于中醫雙語教材,鑒于其專業特殊性,目前很難采用國外編纂的英文原版教材。當然,也可以挖掘使用英語版的中醫著作資源,比如馬萬里先生編著的諸多英文版中醫書籍,包括《中醫基礎學》、《中醫臨床學》、《中醫婦科學》以及《中醫診斷學》等,這些都可能成為中醫雙語教學領域寶貴的教學資源。在英文原版教材尚未普及的情況下,我們至少可以按照現有中文教材提綱編寫英文(雙語)教材,最好能組織專業課教師和英語專業人士共同編寫相關教材。此外,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網絡教學資源(如醫學全在線、各種補充和替代醫學網站等),要求學生課外閱讀以增加中醫英語輸入量,或布置其他中醫雙語學習任務。并可借助這些資源建立中醫雙語教學平臺,設立各種教學互動模塊(如中醫雙語論壇、中醫雙語測試題庫等),以促進英語與中醫專業知識的有機結合。
我們通過實際調查,了解到學生視角下中醫雙語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涉及課程設置、學生英語水平、師資水平和教學資源等。借鑒國際上CBI教學模式應用的成功經驗,結合中醫專業雙語課程的特點,我們建議采取相應對策,如開設過渡性專業英語課程,采用靈活多樣的授課方式,充分挖掘現有中醫英語教學資源,并大力培養雙語教學師資等,以期幫助中醫雙語教學走出困境并得以順利開展。
[1] 高磊,王志紅.《中醫基礎理論》雙語教學的實踐及體會[J].云南中醫學院學報,2009,32(2):65-67.
[2] 杜彩鳳.《中醫診斷學》雙語教學的困境與對策[J].山西中醫,2011,27(3):56-57.
[3] 王紅云.中醫院校開展雙語教學的幾點思考[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7(3):184-186.
[4] 熊英,黃桂成.中醫院校雙語教學的探討[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7(1):60-62.
[5] 吳升華,陳輝,陳吉慶,等.對七年制醫學生雙語教學現狀的問卷調查[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2):177-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