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暢
(南京曉莊學院 社會工作系,江蘇 南京 210000)
服務性學習:一場素質教育的變革
晏暢
(南京曉莊學院 社會工作系,江蘇 南京 210000)
服務性學習是一種理論,也是一種教育制度,來自美國。本文論述了服務性學習的特點及其實踐應用,同時指出服務性學習的不定之處,供同行借鑒。
素質教育 服務性學習 應用與不足
服務性學習也稱作服務—學習,它是一種理論,也是一種教育制度,來自美國。服務學習這個概念有著驕人的淵源,包括19世紀60年代的贈與運動中大學生到社區開設課程、20世紀初約翰·杜威(John Dewey)的哲學實用主義,以及20世紀60年代公民權利運動中的校園和社區組織聯合倡議①。它是將學生專業學習與社會實踐結合而衍生出來的一種素質教育模式,提倡在服務中學習,在實踐中成長。許多高校正在極力推廣這一教學模式,它在中國高校教學中也逐漸有了豐富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服務性學習對促進大學生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互利互惠,在服務他人的同時提升了自己的專業技能,也增強了社會責任感;不斷地探索實踐,發揮了學生的主動創造精神;服務性學習把書本知識與實地演練相結合,提供了多元化的學習思路,開闊了學生視野。
服務性學習的核心內容在于反思,它貫穿于整個服務—學習過程的始終,也使之有別于其他單一的社會實踐活動。反思包括事前反思、事中反思和事后反思:在活動結束后撰寫心得體會;定期開展組員間會議或及時與組員展開商討;整理總結參與活動的相關資料,發現、思考、總結問題是服務站學生最重要的反思方式。除此之外包括定期寫日志進行自我反思,在活動過程中寫觀察筆記,課上、課下與老師、同學進行交流,翻閱課本查缺補漏,網上查閱與實踐相關文獻資料,以及獲取前人經驗,等等。
大學生實踐活動富有廣泛性與多樣性,如:志愿者活動、社區服務、課程實習、社會兼職等。這些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走出校門、接觸社會、了解國情,鍛煉了大學生的實干能力,增強了大學生服務社會的集體主義意識。盡管這些常規實踐活動與服務學習帶給學生的影響無異,但從整個人才培養模式看,它們還是與服務學習有很大區別。
首先,服務學習是引入教學的一種新的授課方式,它是服務與學習的融合,不僅要求學生有較強的集體意識和奉獻社會的價值理念,而且必須由專業教師督導,進行有質量和系統的服務。
其次,服務學習所帶來的收益是基于多方協作:它要求社會組織的配合,提供有效資源;培養高質量的教師隊伍及對0服務學習模式的積極探索;學生主體的自愿參與。
再次,服務學習有一整套規范的流程體系。學生需要在進行實踐之間擬訂一整套服務方案,并評估其可操作性。
最后,服務—學習更注重學生學習,致力于學生專業知識水平的提升。目的是通過實踐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獨立思維能力。
服務性學習中的學生目標與實踐反思環節更能展現與其他實踐活動的根本區別,體現出服務性學習對學生自我探究、自主學習、研討及團隊協作的能力、人格塑造、社會能力培養方面的積極作用。
參與服務學生的學生會給自己制定相應目標,可分為改善目標(總目標)、實踐目標(階段目標)。總目標有對自己:提高專業技能,促進人際關系,提高表達能力;豐富社會實踐經驗,積累人脈,增強溝通能力和處事能力;培養時間觀念,增強策劃活動的能力。對他人:為服務對象帶來改變。有學生會回憶以前服務學習時的情景:為幫一位經歷喪親之痛的老人排解孤獨,排解憂郁,讓老人了解、接觸新事物,學生運用社會工作方法對老人進行情緒疏導,聯系她身邊有用資源,讓其他親人對她多點關心,在服務過程中,學生遇到很多難題,比如剛開始老人的排斥,老人生活的拮據,個人生活難以自理……學生并未因此泄氣,在向督導老師尋求幫助的過程中,集體協商,聯系社區,最后老人生活得到改善。服務學習學生聯系高校志愿者,在與老人達成一致意見的情況下去老人家里進行志愿服務。服務學習使得學生有足夠的勇氣解決問題,進行資源調動,而不僅僅是像志愿者一樣只注重服務,他們更強調整個系統不同要素的改變。階段目標則是在實踐過程中,發現需要幫助的個人或事件,針對這些問題擬訂的一系列計劃,以促成目標愿望的達成。
綜上所述,服務學習是利用學校專業課程學習與社區服務進行的一整套有規范流程與服務體系的服務學習。反思利于學生批判意識的形成,在服務多元的社區文化中,更提升了學生的公民意識與社會廣泛參與度。
盡管我們國家一直在提倡素質教育,但是由于傳統課程培養模式在中國傳統教學思想中已根深蒂固,服務學習也僅能在高校中得到開展,它在中國還是個比較新鮮的概念。
首先,服務性學習提高了高校學生的自信心,使他們對專業學習更為熱情。參與服務學習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專業認同度,而且與學校老師同學建立了良好信任、合作關系。服務性學習的運作過程在于通過實踐加深對理論知識地理解學習及更好地運用。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發現性學習、探究性學習與應用性學習的優良習慣。
其次,服務性學習增強了高校學生的公民意識,使他們更加關注社會。服務學習對個人成長、發展起到良好的導向作用。服務性學習的開展過程是一個人與人之間互動、配合的過程,有利于培養大學生良好的人際交往互動模式。通過雙向互動深入了解,學生能對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觀評價,能夠更為全面、客觀地認識社會,包容性地看待問題,增強社會公共事務參與意識。
再次,服務性學習培養了高校學生的自立能力,促進他們獨立思考能力的提高。服務性學習實踐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需要實踐參與者針對問題、面向實際,思考能夠解決問題的方法與途徑,并親自嘗試將自己考慮的策略運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有利于培養參與實踐的大學生獨立解決各種問題的能力,有利于發散性思維的培養,也有利于提升個人的責任承擔意識,以及促進個人認同感的培養和形成。
最后,服務學習提高了高校學生的集體意識與團隊合作能力。服務學習中的項目和任務量較大,很多時候不可能單憑一個人的力量就能完成,它需要團隊成員集思廣益,利用各自優勢資源達成高效服務。在這個過程中培養了學生包容、謙虛、尊重、信任、平等的良好品質,提高了組織管理、與人溝通、協調統籌的能力。
近幾年,服務性學習在中國有了一定發展,但成效不大,國內研究也僅是在總結美國的實踐研究成果,甚少對中國大學生在服務學習上是否取得實質成效做出結論。盡管服務學習給管理者、服務者、受眾帶來許多積極影響,但在整個操作環節上還是存在不足之處,在我國實踐案例中,很多學生盡管有很強的服務社會意識,以及學習專業知識并運用實踐的期望,但是基于眾多原因不得不終止。筆者總結出如下幾點。
第一,大部分學生不擅長總結經驗,缺乏賦予經驗更大意義以及將經驗與其他課程結合起來的能力②。大部分的工作都要落在任課教師身上,特別是與社會機構(非營利組織、社區、政府機構)打交道,包括聯系、溝通及對整個活動的規劃和管理都要耗費教師大量時間和精力。學生的任務分配不均衡。當學生覺得服務無法讓他們實踐課堂所學和服務全無關系的時候,他們對項目參與的滿意度相對較低③。可見很多學校資源儲備不夠,缺乏對口的專業機構合作,許多事務集中在老師身上,這樣不僅使得老師無法專心上課,同時項目的常規化,也難以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
第二,過程不具有完整性,學生較為零散,不能形成一個課堂管理模式。服務學習中以學習為主的目的受到淡化。
第三,學生存在差異化的問題,任務分配不合理。盡管參與了與服務學習相關的課程實踐,但學生對服務學習并不算了解,在學習—服務的過程中也是模棱兩可,難以有的放矢,致使服務學習對參與學生的影響差異較大。有些學生通報統攬,任務量較大;而有的學生則只做簡單的志愿服務,參與不進來。
第四,專業單一化。在研究中發現,我國的高校的服務學習多是依附于某一專業學科背景。但是很多問題需要結合各個不同專業背景知識才能得以有效解決。服務學習性學習更提倡文化、視角的多元發展,多學科背景參與有助于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形成系統化的互助合作機制。
服務性學習在我國高校實踐教學中有待進完善,但我們不可忽視其有力的影響作用,服務—學習模式不僅適用于高校教學,同樣我們希望在中小學教育中也能引入這樣的教學模式,讓處于發展中的學生關注自我成長、關心社會,從小培養他們的公民責任意識,從書本走向實踐,在學習之余豐富自己的社會認識。當然,這其中會有不小的困難,比如安全隱患、難以適應環境、理論和實踐的不協調性等。這個模式的運用需要專家、老師不斷探索研究并尋找合適的應用與解決方案,得到家長認同才能得以有效實施。然而這樣一種全新的素質教育模式將刮起一場強勁的教育風暴。
注釋:
①[美]斯坦頓.服務學習—先驅們對起源、實踐與未來的反思[M].童小軍,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3-08.
②黃孔雀.美國高校服務學習的實踐及啟示[J].現代教育管理,2014,VOL12(1).
③周慧泉.香港高校學生在服務學習中的成長[J].青年探索,2014(1).
[1][美]斯坦頓.童小軍.服務學習—先驅們對起源、實踐與未來的反思[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3-08.
[2]趙希斌,鄒泓.美國服務學習實踐及研究綜述[J].比較研究教育,2001(8).
[3]黃孔雀.美國高校服務學習的實踐及啟示[J].現代教育管理,第12卷第一期.
[4]周慧泉.香港高校學生在服務學習中的成長[J].青年探索,2014(1).
指導老師:金涯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