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苔絲和曼楨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常慧慧
(青島理工大學 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山東 青島 266520)
社會文化差異與女性悲劇命運
—— 以苔絲和曼楨為例
常慧慧
(青島理工大學 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山東 青島 266520)
托馬斯·哈代創作的《德伯家的苔絲》與張愛玲創作的《半生緣》有諸多相似之處,兩部作品均塑造了一個純潔、善良、能干的女子,她們無論是外在形象還是內在品質,家庭出身還是愛情經歷都頗為相似,但由于二者思想觀念和所處時代的不同,導致命運迥異。本文從傳統文化的精神和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心理出發,分析苔絲與曼楨的悲劇命運,彰顯東西方傳統文化的精神和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心理差異。
苔絲 曼楨 文化精神 社會心理 悲劇命運
綜觀古今中外文學作品,歷代作家對女性的關注眾多。從挪威劇作家易卜生筆下的娜拉到《雷雨》中的繁漪;從文學巨匠列夫·托爾斯泰描繪的安娜·卡列尼娜到中國古典文學中的“金陵十二釵”。每一個豐滿的女性形象都鮮活地躍動在讀者的視閾中,同時深深地烙上了一個民族和社會歷史和發展的印記。
面對悲劇命運與不合理的社會秩序,她們有的選擇忍氣吞聲,默默承受,有的卻富有覺醒意識,選擇叛逆與反抗,追求個性解放,勇于沖破藩籬。筆者選擇托馬斯·哈代的作品《德伯家的苔絲》與張愛玲女士描繪的女性形象做比較,張筆下女性人物眾多,如《沉香屑·第一爐香》中的葛薇龍,在某種程度上,雖與苔絲有著相似的遭遇,但因其對虛榮的強烈渴望,以及對物質世界無止境的追求,注定無法與“一個純潔的女人”——苔絲相提并論。“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我們選擇 《半生緣》中與苔絲無論是外在形象還是內在品質,家庭出身還是愛情經歷都頗為相似的顧曼楨,從東西方傳統文化的精神和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心理出發,結合中西方兩位作家對人物命運的不同處理,分析二者不盡相同的悲劇命運。
苔絲和曼楨是東西方文學史上獨具內涵和特色的女性形象,本文從東西方傳統文化的精神和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心理的角度,比較分析二者不盡相同的悲劇命運,有助于揭示東西方社會和人性共通的東西,彰顯東西方傳統文化的精神和社會歷史心理差異,突出反映社會文化差異對女性命運的影響至關重要。因此,具有深刻的研究意義和價值。
哈代作品中的苔絲是一個純潔善良、勤勞能干的農村姑娘,由于她對家庭強烈的責任感和自我犧牲精神,聽從昏了頭的父親的要求,去認冒牌本家,被假冒德伯后裔的亞雷施計誘奸而失去貞操。醒悟后的苔絲頂著巨大的壓力毅然離開了這個自己并不愛的男人,而后被世俗視為不潔的女人,生育的孩子不能接受教會的洗禮,病入膏肓卻投醫無門。這一切的一切,都像是一具無形的枷鎖,壓得苔絲喘不過氣來,直到她再次邁出她父母家的門檻,來到塔布籬的牛奶場,在這里,她遇見了自己的愛情,克萊視苔絲為“一片空幻玲瓏的女性精華——從全體婦女里化煉出來的一個典型儀容”①,在克萊心中,苔絲無疑是至高無上的,苔絲對克萊也是一片至誠,二人真心相愛,結合得那么完美自然。然而,在新婚之夜,天真善良的苔絲向克萊坦白了自己的經歷后,卻慘遭拋棄,再次流離失所。更何況,命運對她的不公遠不止這些——父親去世,母親患病,弟妹失學,一家人淪落街頭之際,亞雷的頻繁出現,又讓她委曲求全,為了家人再次犧牲自我,成為了亞雷的情人。最后,克萊悔悟,欲與苔絲破鏡重圓,于是,追求完美愛情和個人幸福的苔絲手刃亞雷,證明了自己對克萊的愛,也度過了人生中真正甜蜜而幸福的幾日光陰。
張愛玲筆下的曼楨是一位純潔善良、溫文爾雅的知識女性,在工作期間遇到了深愛的男人——世鈞,二人情投意合,心心相印。他們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化解家人的誤會,處理豫謹出現的插曲,一起期待未來。“星期六這一天特別高興,因為期待著星期日的到來。他沒有知道他和她最快樂的一段光陰將在期望中度過,而他們的星期日永遠沒有天明。”②期待無果,卻也仿佛把生老病死一切的哀樂都經歷到了,這是作家在小說開篇便奠定的蒼涼基調。曼楨的姐姐曼璐出于嫉妒心理和變態的報復心理,更重要的是為了取悅丈夫,而將自己一手成就的妹妹送入虎口,使其失身于鴻才,且瞞天過海,要挾家人,軟禁妹妹。曼楨借生產之機逃離祝家后,誤以為曼楨與豫謹結合的世鈞已另娶佳人,心如死灰的曼楨做出了令其懊悔一生的決定,為了孩子下嫁鴻才,百般波折后又結束了這場有名無實的婚姻。多年之后,曼楨與世鈞雖得重聚,卻已時過境遷,回不去了。
我們不難發現,曼楨與苔絲的經歷極為相似,只是順序有所不同。她們都純潔善良,不慕榮利,敏感剛烈,卻為了家庭和孩子一次次委曲求全,成為他人刀俎上的魚肉,忍受所有的不堪,只為心中對完美愛情的期待。然而,與愛人再次相聚后,她們的選擇卻大相徑庭,進而導致命運迥異,展現出中西方文化和社會心理的不同。苔絲選擇了一種破釜沉舟的方式,將破壞自己一生幸福的敵人親手毀滅,為追求極致的個人幸福,不計毀譽。受儒家傳統倫理道德觀念影響的曼楨卻表現出相對保守的一面,與世鈞重聚時,經年的滿腹苦楚只化作一句“我們回不去了”。所謂相見爭如不見,這短暫的相聚卻意味著更大的訣別,彼此為各自的生活軌跡所束縛,曾經靈魂深處的共鳴與精神情感上的寄托現已蕩然無存。
另外,中西方兩位作家性別和所處時代的不同,也是影響苔絲和曼楨不盡相同的悲劇結局的重要因素。西方的悲劇一悲到底,哈代給予苔絲無限的同情和關懷,稱之為“一個純潔的女人”,他關注威塞克斯破產農民,以現實主義的敏銳觀察和對社會發展趨勢的正確把握,最終以美的東西的毀滅表現維多利亞時代資產階級的倫理道德、宗教法律、婚姻愛情、教育制度等重大主題,揭露、控訴和批判社會,悲劇力量感人。中國的文學大抵受中國式大團圓結局的影響,張愛玲作為女性作家,從小接受中國古典文學的熏陶,以及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女性溫良恭儉讓的教誨,她真正了解女人所處的環境和所承受的壓力,因而作品內容充滿了強烈的女性意識。同時,張的筆觸設身處地用各種方式回歸家庭,描寫男女婚戀的離與合,從人性出發,讓結局順其自然,體現作者創作意圖的同時,考慮到中國人的心理預期,設定一種陰郁而悵惘的結局,這種結局源于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道家文化的順其自然和無為而治的精神,滲透著中國傳統文化所強調的和諧之美。
兩部小說均從對本國最平凡女性的描寫入手,展現出特定歷史時期深刻的社會心理和文化精神內涵,比較分析女主人公愛情選擇的差異性和命運悲劇的必然性,對洞悉東西方特定的社會及其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苔絲生活在英國維多利亞時代,傳統的威塞克斯農村社會已大體上被資產階級社會所占領,社會秩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農民喪失了擁有的土地和生活資料,不得不為了生存而尋找一條同過去完全不同的生活道路。苔絲是農民階級向工人階級轉化過程中的一個縮影,這個縮影無疑是悲劇性的。一方面,苔絲所生存的時代與傳統威塞克斯農村的環境無法為她提供受教育的機會,母親也尚未幫助她樹立自我保護意識,使她在面對生活中的突發事件時缺乏理性的判斷和清醒的認識,加之其本性真誠、善良,很容易誤入歧途,成為命運的棄兒。另一方面,維多利亞的道德觀把女性的貞操看做高于一切的價值,將女性視為“家中的天使”,實則體現了一種男尊女卑的思想,女性處于依附男性的集體無意識狀態,苔絲也毫不例外。命運非但沒有給予真摯可愛,品德高尚,富有熱情,能夠容忍和自我犧牲的苔絲以優待,反而讓她一次次為資產階級的罪惡和偽善買單,乃至成為傳統觀念的犧牲品。
封建道德與傳統的貞操觀念使苔絲因失身而感到自卑,“這種幸福太過分了,我已經享夠了,現在我不會親眼看見你看不起我了”③。雖然選擇了一種進取的方式與自己的過去決裂,但自始至終,苔絲一直承受著精神重負,為自己的心靈戴上罪惡的枷鎖,認為自己是一個不潔的女人,不配擁有命運如此優渥的待遇。從歷史的觀點看,苔絲的命運代表著英國南部農村整個農民階級的命運。小說開頭特林漢姆牧師對德伯家的考古發現,從歷史的角度說明了苔絲毀滅的歷史必然性,苔絲的毀滅典型代表整個農民階級向工人階級轉化過程中遭到的悲劇性命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大機器生產的工業文明已然到來,其毀滅是一曲正在消逝的封建文明的挽歌,演奏著維多利亞時代的哀傷。
半個多世紀后的曼楨,生活在20世紀30年代的上海,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后的新女性,受教育程度高,經濟相對獨立,有明確的選擇和思想,能夠自覺抵制落后的傳統觀念,追求人格獨立。作者曾這樣描述失身后的曼楨,“她的貞操觀念當然和從前的女人有些不同,她并不覺得有什么愧對世鈞的地方。”④在曼楨被軟禁的日子里,支撐她的唯一的希望就是能有朝一日見到世鈞,告訴他自己的遭遇。毫無疑問,人格獨立與自尊在曼楨心理上占絕對優勢,她忠誠且堅信自己的愛情。除此之外,作家還極其重視對人性的剖析,作為悲劇主體的曼楨,弱小善良,雖有改變命運和反抗不公的獨立意識,但與這個不合理的社會,姐姐的嫉妒與報復,鴻才的貪婪,母親的保守和世鈞的懦弱相比,這種意識如同栗風中的火苗,不堪一擊。當自我意識和倫理親情發生沖突時,曼楨選擇了后者而犧牲了自己。但值得慶幸的是,她迷途知返,及時醒悟,不惜一切結束與鴻才的婚姻,獲得了孩子的撫養權的同時,更重要的是獲得了重生。
婦女解放是建設現代文明的標志,寄托著知識分子對國家未來的期望。從曼楨身上,我們不難看出,中國五四新文化運動后的人格獨立、女性解放、自由平等等社會面貌得到充分彰顯,同時折射出新女性身上特有的光芒,覺醒意識的星星之火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煦風中足以形成燎原之勢,沖破傳統封建思想的黑暗,孕育東方現代文明的一抹生機。
注釋:
①哈代.張谷若,譯.德伯家的苔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
②張愛玲.半生緣.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
③哈代.張谷若,譯.德伯家的苔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
④張愛玲.半生緣.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
[1]哈代.張谷若,譯.德伯家的苔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
[2]張愛玲.半生緣[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
[3]鄭克魯.外國文學史:修訂版(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高瑾.文化的差異與女性的選擇——苔絲與曼楨的愛情悲劇比較[J].名作欣賞,2011(12).
[5]黃玲.同一種桎梏,不同的掙扎——從苔絲、曼楨兩個形象淺窺中西小說文化精神的差異[J].安徽文學,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