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磊 陳迪妹
(溫州大學 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浙江 溫州 325035)
從課堂學習談初中中等學生與學優生科學學習的差距
李 磊 陳迪妹
(溫州大學 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浙江 溫州 325035)
為了探尋中等學生與學優生在初中科學學習中產生差距的原因,通過學科專家訪談、課堂觀察、課堂筆記分析、學生問卷調查等手段調查中等學生與學優生的科學課堂學習情況,發現中等學生在積極參與課堂互動、課堂筆記記錄、課堂學習重點的把握、思維活躍度等方面都明顯遜于學優生,據此對中等學生和教師提出建議。
初中科學 中等學生 課堂學習
在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以學定教”新理念的指導下,筆者對初中生的科學學情進行了調查。調查發現,在對初中科學課程的學習中,同一個班級的學生往往分化成學優生、中等生和學困生三個群體,這一分化在九年級尤其明顯。對學困生形成原因進行研究的學者眾多,產生了豐富的研究成果;中等學生在班級中的人數最多,卻往往受到忽視。筆者將中等學生的科學學習情況與學優生進行對比,旨在探尋他們與學優生在科學學習上的差異,幫助他們縮小差距,實現“由中轉優”。
1.學科專家訪談
筆者首先就中等學生與學優生在科學學習上的差異,對8位具有10年以上教齡的初中高級科學教師進行了訪談。教師們的意見是,影響學生科學學習成績的主要環節在課堂。學優生在課堂學習中會積極思考,主動與老師和同學交流,主動回答問題的熱情比較高,對課堂學習中的關鍵點把握比較到位,專注度高,課堂學習的品質比較高;中等學生在課堂上往往是跟隨老師的節奏,主動思考和積極回答問題的熱情不高。
2.確定研究對象
在參考了教師們的意見后,筆者從溫州市1所公辦初級中學和1所私立完全中學的初中部分別隨機抽取1個九年級班級,參照張明與隋潔提出的標準,把在科學考試中成績名列班級前10%的學生劃分為學優生,后10%的學生劃分為學困生,其余為中等學生,依據該班級科學任課教師對學生平時學習表現的評價,最終確定對不同學生群體的劃分[1],并取其中的學優生和中等學生進行研究。被選取的兩個班級的學優生與中等學生的統計信息如下:

圖1 學生信息統計圖
由圖1可見,學優生和中等學生在科學學習上并沒有明顯的性別分化。
3.研究過程與結果分析
確定研究對象之后,筆者運用課堂觀察、課堂筆記分析和問卷調查三種手段對其科學課堂學習情況進行調查,并將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分析。
3.1 課堂觀察統計
在正式進行每個班級的課堂觀察之前,筆者先在該班級中至少連續聽科學課一周,目的是讓學生熟悉課堂有人進入的環境,同時對被觀察班級的學生進行初步了解。一周的適應期結束后,再對該班級進行三周以上的課堂觀察,并在課堂觀察期間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和搜集他們的相關科學學習資料。
教師在課堂上隨機生成的提問貫穿整個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的重要途徑。此類提問具有時間上的不確定性,也不指定學生回答,學生對這類提問的響應,在客觀上反映了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互動的積極性。筆者分別對被觀察的2個班級隨機抽取一節新授課進行統計,統計結果如下:
A班級的這節課教師在課堂上共隨機生發了23個沒有指定學生回答的問題,學生自發響應了18個;B班級的這節課教師在課堂上共隨機生發了34個沒有指定學生回答的問題,學生自發響應了26個。筆者將學優生與中等學生參與回答問題的情況統計如下:

表1 A班學生課堂回答教師隨機生成的問題的情況

表2 B班學生課堂回答教師隨機生成的問題的情況
通過對表1和2的分析可以看出,中等學生在主動參與課堂互動的積極性方面明顯低于學優生。
3.2 課堂筆記統計分析
目前在科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對教師授課最一般的學習反應就是記筆記。記筆記是避免遺忘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聽課效率的重要手段[2]。因此,學生的課堂筆記是其課堂學習非常重要的素材,學生在筆記上記什么,以怎樣的方式記錄,客觀上反映了學生課堂學習的品質。研究表明,對于同一時段學習資料,做筆記的學生比不做筆記的學生成績提高一倍[3]。
為了不讓學生覺察到可能要搜集他們的筆記,筆記的搜集工作集中在課堂觀察將要結束的最后一周完成。將學生的筆記統一收上來,隨機抽取3周課堂觀察中的任意5節課,對班級中每位同學的這5節課的課堂筆記進行拍照,然后通過與教師板書的比對,對筆記的內容組成進行分析評價。
(1)對筆記內容的組成的統計
教師在授課結束時一般會完整保留主板書,但部分副板書可能會因黑板空間不足而被擦除;教師在授課時往往會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電子教案上的部分重要內容一般不會在板書上重復呈現;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還可能隨機生發部分內容并口頭講授。課堂筆記是跟隨課堂的進度逐漸完成的,因此課堂筆記應該由教師的主板書、部分副板書、部分電子教案和部分口頭講授的重點內容組成。對這4個部分分別賦值為1分,通過將同一節課的學生筆記與教師的主、副板書和電子教案進行對比,以及將不同學生的筆記進行相互對比,對學生筆記進行打分,得分為1-4分,并將不同學生群體中各得分項的人數折算成在該群體中所占的百分比,統計結果如下:

圖2 學生筆記內容得分統計圖
通過對圖2的分析可以看出,學優生在課堂學習中的關注點比中等學生更豐富細致,對教師授課的重點信息的記錄更加全面。
(2)對筆記的質量的統計
將學生的筆記按照書寫工整,結構層次分明,使用不同顏色的筆墨對筆記內容進行分類標識,使用特殊的符號對重點內容進行突出強調4項進行打分,每項1分,得分為1-4分,并將不同學生群體中各得分項的人數折算成在該群體中所占的百分比,統計結果如下:

圖3 學生筆記質量得分的統計圖
分析圖3可以看出,在整體上,學優生的課堂筆記比中等學生可讀性強。
通過對學生的課堂筆記的整體分析可以看出,學優生在課堂上對教師授課重難點的關注范圍更加廣泛,筆記的可讀性高;中等學生在課堂上的關注范圍比學優生小,筆記的可讀性也低于學優生。
3.3 對學生問卷調查的統計
目前師生互動仍是學生在科學課堂的學習中的主要方式,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對教師教授的內容的關注程度客觀上反映了其課堂學習質量。學生的關注點越全面,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就越集中,課堂學習的思維更連貫;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跟隨教師的教學思路不斷思考,并生發出問題,反映了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思考的深度和學習的品質。因此,筆者使用自編問卷,從學生在課堂上的關注點和課堂上通過思考產生問題及對問題的處理情況等方面對中等學生和學優生的科學課堂學習情況進行調查。調查結果統計如下:
第一,在科學課堂上,你通常會重點關注老師教授的哪些內容(可多選):

圖4 學生在課堂上的關注點的統計圖
對圖4的分析可以看出,中等學生對教師課堂教授的重點內容進行關注的程度不及學優生,精神集中度也沒有學優生高。
第二,在科學課堂上,你是否會通過思考產生自己的問題(單選):

圖5 學生在課堂上產生問題的情況統計圖
對圖5的統計發現,中等學生在課堂上通過思考產生問題的頻度整體上低于學優生,課堂思維沒有學優生活躍。
經統計,會經常在課堂上通過思考產生自己問題的學優生、中等學生分別為7人、38人。進一步將這些學生對產生的問題的記錄方式統計如下:
第三,在科學課堂上產生的問題,你一般會通過怎樣的方式記錄下來(單選):

圖6 學生對問題的處理方式的統計
對圖6的分析可得,學優生更傾向于將問題通過文字和符號記錄下來,中等學生則更傾向于將問題留存在頭腦中。
通過對圖4至圖6的綜合分析可得,中等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質量明顯低于學優生,課堂上的思維也不及學優生活躍,不夠注重對問題的解決效率。
通過以上對中等學生和學優生科學課堂學習環節的調查可以看出,中等學生在積極參與課堂互動、課堂筆記記錄、課堂學習重點的把握、思維活躍度等課堂學習的各個方面都明顯遜于學優生,課堂學習品質整體上弱于學優生,這也與學科專家的訪談結果相一致。
研究表明,課堂學習是初中科學學習的主體部分,學生在課堂環節的學習品質對其學習成績會產生較大影響,因此很多學科專家提出,要向課堂要效率。中等學生必須認識到課堂學習的重要性,積極參與課堂互動,在課堂上將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教師講授的重難點,結合自己學習的實際情況進行積極的思考,并及時地將課堂學習的重點和自己的疑問記錄下來,課下及時復習和解疑,才能有效提高學習效率,提高學習成績;教師應更重視對中等學生的課堂學習方法的指導,幫助他們認識到自身學習的不足,并在課堂上給予中等學生更多的關注,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實現中等學生的轉優,提升班級科學學習的整體水平。
[1]張明,隋潔.分散注意條件下學優生與學困生視空間工作記憶的比較研究[J].應用心理學,2003,01:29-34.
[2]曹文培.學習方法與心理輔導[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2:63.
[3]伯海英.促進師生發展的校本課堂觀察技術[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