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霞
(南通大學 外國語學院,江蘇 南通 226019)
從關聯理論視閾看《雷雨》英譯本Thunderstorm
林海霞
(南通大學 外國語學院,江蘇 南通 226019)
戲劇翻譯是文學翻譯的一種特殊翻譯行為,譯者面對不同類型的文學文本,根據不同的翻譯目的,會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作為認知語言學的一個分支,關聯理論指出,翻譯是實現原作品的再創作(即將原著用目的語向讀者再現)過程,對語言合適的理解和恰當的翻譯,取決于找到文本和推論之間的聯系。翻譯中的語用等效可以在語言理解的基礎上獲得,關聯理論能很好地指導譯者在翻譯中的正確推論過程邏輯,從而更好地產生目的語語用等效。本研究結合曹禺作品《雷雨》王佐良譯本Thunderstorm對翻譯過程進行分析,以此論證關聯理論對戲劇翻譯的指導作用。
戲劇翻譯 關聯理論 《雷雨》 語用等效
戲劇翻譯是文學翻譯的一種特殊翻譯行為。文學翻譯不只是一種語言形式替換另外一種語言形式,同時還會涉及一些異域的文化 (如特有事物等)和語言變異現象(如文字游戲、雙關語等修辭手法)等難譯或不可譯的因素,各國的文學作品都有不同的類型。作為文學翻譯的一種,戲劇翻譯尤其需要譯者洞悉戲劇的文體特征和嫻熟的語言駕馭能力。戲劇的舞臺效果在翻譯中顯得更重要。多數為了舞臺演出的劇本翻譯,譯者一般沒有加注的可能。“譯本無注性”特點為戲劇臺詞翻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Sperber和Wilson的關聯理論把語言交際看做是一個明示—推理過程,并從認知的角度提出語言交際是按一定的推理規律進行的認知活動[1]。這樣,我們應該從關聯的角度研究翻譯。
關聯理論用于《雷雨》英譯本Thunderstorm[2]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從《雷雨》英譯本看關聯理論對文化語境的解釋力”(1999)[3]、“關聯理論視角下《雷雨》英譯本的對比研究”(2012)[4],主要論證的思想為:關聯理論,作為交際雙方明示—推理的過程,對《雷雨》中涉及的文化語境的翻譯過程所起的推理演繹作用,有助于發現原文與目的語讀者或觀眾中間的最佳關聯,從而導出最佳翻譯成果。“關聯順應模式下的《雷雨》英譯本分析(2009)”[5]研究作者指出,翻譯過程中,要根據上下文語境的需要,順應譯文需要做出適當調整,從而產出合理譯文。
動態的文本是翻譯中最重要的成分,這也可以被稱作是在人們的流暢交流中起重要作用的語境假設。在所有翻譯中,語境都是最重要的因素[6]。根據Sperber和Wilson的理論,交際過程中涉及的文化觀念、歷史知識、宗教信仰、科學假設、對說話者心理狀態的固有認識,都屬于語境的范圍。交際中的語境是動態的,是一個變項,所以他們將語境稱為“語境假設”,在交際過程中,雙方互明的共知環境稱為“相互認知環境”。在言語交際中,對話語起主要作用的是構成聽話人認知環境的一系列假設。在關聯理論中,交際受體在交際者明說(explicitness)的基礎上,憑借認知語境中的三種信息:邏輯信息(logical information)、百科知識(encyclopaedic information)和詞匯信息(lexical information),做出語境假設。筆者的研究雖然也是基于關聯理論,但與前人不同的是,此研究著重于語境假設基于的三種信息為研究著力點尋找翻譯的關聯,即:邏輯信息、百科信息和詞匯信息。兩年來筆者細細品味王佐良譯本,收集了很多臺詞翻譯的范例,經過認真仔細的總結和歸納,從邏輯信息、百科知識和詞匯學信息三個方面對《雷雨》英譯本進行分類研究,以此例證關聯理論對《雷雨》翻譯的指導作用。
邏輯推理在翻譯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正確的邏輯思維模式幫助譯者導向目標語言之間的最佳關聯,從而幫助導出恰當翻譯。
例如《雷雨》①劇幕:
魯侍萍:你是萍—憑什么打我兒子?(第二幕,P106)
周萍:你是誰?
魯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這個人的媽。(同上)
魯大海:媽,別理這東西,您小心吃了他們的虧。
1.You are my-mighty free with your fists.What right do you have to hit my son?
2.I’m your-your victim’s mother.
交流是說話者的明示—推理過程,交流者通過聽者的認知和談話背景來傳達信息。關聯理論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原文,找到表達方式之間的聯系,解釋三個參與者之間的關系:作者—譯者—特定目標讀者。以上兩個雙關語成功地譯出,英文讀者能通過從上下文語境足夠的假設去欣賞語言的變體或雙關語的內涵。魯媽的“你是萍—”譯成“You are my—”,“兒子”二字被卡住了。譯者使用了雙關語,將英文中的“mighty”和“my”關聯了諧音的“萍”和“憑”,有效地表達出了魯媽心里的復雜情緒。這和周萍問道“你是誰?”的回答“I’m your——”相似。沒有一絲猶豫,她幾乎脫口而出:“我是你的母親。”但是她又敏感地停下了,并且改說成“I’m your victim’s mother.”成功地避免了由說溜了嘴而引起的尷尬和麻煩。同時給了讀者更多的心理空間思考那個年代特有的中國文化背景,這個翻譯可以被稱為是最佳關聯。
魯大海:你死就死了,你算老幾1!(第三幕,P116)
…
魯貴…現在你手下方便,隨便勻給我七塊八塊好嗎?(第一幕,P32)
…
魯貴:這可一句瞎話都沒有。(第一幕,P32)
1.Who do you think you are?
2.a little loan of seven or eight dollars!
3.That`s the truth,every word of it.
翻譯家王佐良是一位能夠進行邏輯信息推理的優秀社會學家,若沒有足夠的推理能力,則絕不能夠將中國俚語翻譯得如此精確到位。畫線處有幾個相似的表達,“你算老幾?”你是“老大?”因此,這最好被翻譯成“你認為你是老大嘛?!”Who do you think you are? 通過一個反問句表達出了對方對魯貴的不屑和鄙視;在中國民間,常用習語“勻”就是“借”的意思,從某人那兒借或者貸一些錢,因此這里的句子翻譯成“一點貸款”是合適的。最后一句,“沒有一句瞎話”即句句屬實、字字為真,所以翻譯成:“That’s the truth,every word of it.”生動形象。邏輯思想的努力過程都顯示出邏輯信息對正確翻譯結果的導向,邏輯信息指導下關聯理論對翻譯的指導作用,此段幾個例子是最好的例證。
交流從本質上來說是一個明示推理的過程。發話人根據交流對方的認知環境和交際情景加以評估,并據此通過話語向聽者示意或傳達自己的觀點。聽者必須根據自己的認知背景知識,對發話人傳達的信息進行推理演繹,試圖理解對方的交際意圖。在英譯文《雷雨》中,對百科信息的關聯理論觀點翻譯的更多相似的例子如下:
例如《雷雨》序幕:
周樸園:哦,我很累了。我預備到書房歇一下。你叫他們送一碗濃一點的普洱茶來。(P31)
1.Yunnan tea
畫線處的翻譯必須兼顧譯者及讀者的認知背景,即生活的百科知識。百科知識各種包括文本、原型、觀念、個人經驗的元素,這些都解釋了意義的形成過程。普洱茶是一種茶,百科知識里,茶可以分為很多類,比如龍井茶、烏龍、碧螺春、鐵觀音等。此外,還有玫瑰花茶、百合花茶、茉莉花茶、菊花茶等。一些茶產在一些歷史名勝的地方,人們以茶的產地的名字給其命名,比如福建白茶、武夷巖茶、臺灣高山茶、云南普洱茶等。這里的云南普洱茶屬于提到的第三類茶,被翻譯成云南普洱茶,簡稱云南茶。云南,作為歷史名勝之地,更為世界所熟知,這更容易激活讀者的認知思維過程。
再如《雷雨》劇幕:
魯貴:我一肚子的冤屈,一肚子的火……可是這又怪誰?你把人家罵了,人家一氣,當然把我們辭了。這么大年紀,要跟著你餓死,我問問你,我要是這樣死了?
再如《雷雨》劇幕:
魯侍萍: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時候我記得我們還沒有用洋火呢。(第二幕,P95)
1.matches
……小圓桌上放著一盞洋油燈,上面罩著一個鮮紅美麗的紙燈罩。(第三幕,P114)
2.oil lamp
中文里,“洋”即“外國”或者“國外”。一些外國人使用的、極好的、極其昂貴的并且只有中國發達城市的富人才有。因此,洋人、洋油、洋火、洋話、洋裝等,都意味著從西方國家出口到中國的先進的東西,并且在過去只有富人才能夠買得起,這些事物在英語中簡稱為foreign people,oil lamp,matches,foreign languages,foreign clothes等。百科信息的認知能力幫助譯者更好地理解原始文本,由此達到原著對目的語觀眾的話用等效。
費爾默(Fillmore)認為框架語義學研究是“任何與現場情景相關的語言學選擇的體系,其中最簡單的即是詞和詞匯的集合,但同樣包括語法規則或語言學范疇的選擇”。對詞匯信息的分析是基于翻譯過程中根據目標語言使用的詞匯內涵意義進行的詞匯選擇。
例《雷雨》劇幕:
魯貴:你看你這點窮骨頭。老爺說不見就不見,下下房再等等算什么? 我跟你走,這么大院子,你別胡闖亂闖弄錯了。(第一幕,P37)…
魯貴:走,走,你讓他走,這孩子就這點窮骨頭。(第三幕,P117)
魯大海:他們三個就騙了我,這三個沒有骨頭的東西,把礦上的工人給賣了。(第二幕,P105)
1.Come down off your high horse!
2.Cocky young whipper-snapper!
3.…the spineless rats…
“骨頭”一詞在中文表達中,有許多種古話,比如懶骨頭、軟骨頭、窮骨頭、輕骨頭、賤骨頭等,在英語中,相關的表達例如“lazy bones”經常被使用,其他中文表達在英文中也有直接或間接的相關翻譯。“沒骨頭”的意思也是“沒骨氣”,在中文中,不自尊、自重、自律的人通常被叫做“沒骨氣”或者“沒骨頭”。1/2兩句根據上下文語境,成功地譯出了沒有接受過教育的下人—口中的“窮骨頭”在不同的場景下所包括的內涵。我們著重分析第三句,“rat”有“鼠”的意思,在中文中,也有一些古話,例如 “膽小如鼠”、“賊眉鼠眼”、“老鼠過街,人人喊打”等,翻譯家王佐良對中國文化很了解,他充分考慮了作者的認知背景,將“沒骨頭的東西”翻譯成“spineless rats.”這兒的“東西”,“rat”一詞生動地表現出魯大海對三個工友的鄙視。這種詞匯信息的強調是基于特定語言的詞匯選擇,并通過上下文信息表達原文話語所包括的內涵。
關聯理論能有效地在指導《雷雨》翻譯過程中加強譯者對交際雙方的推理演繹行為,通過尋找最佳關聯產出最佳譯文。關聯理論認為,要正確理解加強語言,就要通過語境尋找關聯,要靠推理。翻譯中為達到語用等效,其前提正是正確理解語言,關聯理論對語用翻譯具有指導作用。依據關聯理論能更好地理解原文,尋找關聯、解釋翻譯過程中作者—譯者—譯文讀者的三元關系,從而更好地顧及讀者的認知,達到翻譯中的語用等效。所謂最佳關聯,就是指受話者在理解話語時用恰當的處理努力獲得的足夠的語境效果[7]。意義是翻譯研究的關鍵所在[8]。根據關聯理論,對語言意義合適的理解和恰當的翻譯取決于找到文本和推論之間的聯系。從關聯理論的視角對語用翻譯研究,可以解釋三價的翻譯進程,這包含了對原始資料語言的書寫,對目標語言的翻譯和閱讀。以這種方式,翻譯家能夠很好地確定讀者對目標語言的認知程度,從而獲得翻譯中的語用等效。翻譯中的語用等效可以在語言理解的基礎上獲得,關聯理論能很好地指導原文與譯文之間的語用等效,有效地幫助譯者在《雷雨》翻譯尤其是臺詞翻譯過程中,通過推理交際雙方的認知背景尋找最佳關聯,堅持動態的關聯理論翻譯觀,導致翻譯的最佳關聯產生,順利完成翻譯任務,實現文學巨著《雷雨》在西方舞臺上的再創作。
注釋:
①本文《雷雨》的中文引用均出自:曹禺.曹禺選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1]Cao Yu.Thunderstorm.(Wang Zuoliang Trans.)Beijng:Foreign Language Press,1978.
[2]Sperber,D.&Wilson D.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mmunication.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3]趙彥春.關聯理論對翻譯的解釋力[J].現代外語,1999,(3).
[4]譚文慧.關聯理論視角下《雷雨》英譯本的對比研究[J].現代交際,2012,(7).
[5]陳靜.關聯順應模式下的《雷雨》英譯本分析.優秀碩士論文(西南大學).2009.
[6]Newmark,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7]何自然、冉永平.語用與認知——關聯理論研究[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6).
[8]Bell,R.T,王克非著.[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14SJB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