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青環 王紅霞
(海軍工程大學 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33)
主體間性理論指導下的大學外語課堂教師角色的定位分析
石青環 王紅霞
(海軍工程大學 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33)
主體間性理論運用于外語教學中,是外語教學改革與發展的必然趨勢。文章簡要介紹了主體間性理論,闡述了主體間性理論在大學外語教學中的運用,詳細分析了教師在主體間性理論指導下大學外語課堂的角色定位。
外語教學 主體間性 角色定位
隨著外語教學改革的深化與發展,大學外語教學正發生著極大的變化,教學理念層出不窮,教學方法不斷更新,對于外語課堂上教師角色和作用的研究也開始逐漸展開。在此,基于對主體間性理念的研究,探討主體間性理論下大學外語課堂上教師應扮演的角色和發揮的作用,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能,改善外語教學的教學效果。
主體間性本是哲學的一個重要范疇,是西方哲學在后現代主義思潮的反思中產生的。它超越了傳統的主體和客體矛盾對立的緊張沖突,關注人與人之間在語言和行為上的平等、相互交往、相互對話與相互理解。當人與人之間產生交往活動時,主體間性就隨之產生。總之,主體間性在本質上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內在規定性,是主體與主體在交往過程中的主體間關系而衍生出來的人類社會中的一種特有關系。
主體間性這一概念一經提出,就備受關注,并在哲學以外的其他領域得以發展和應用。運用在教學領域,它向其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外語教學中,最初強調以教師為主體,外語課堂以教師為主,支配和控制課堂教學的每一環節,忽視了學員才是學習主體這一關鍵因素。隨著該教育理念暴露出越來越明顯的弊端,又提出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認為學生才是教學的主體、課堂的主角。該理念突出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給外語教學帶來了一定的生機和動力,但是仍沒有解決教學中的諸多問題。其實,無論是以教師為主體,還是以學生為主體,都是認為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只存在一個主體,忽視了另一教學行為人的作用和特征,同時割裂了雙方與教學內容、教學活動的整體關系。所以,認為教學中存在教師和學生雙主體的概念具有更強的科學性和客觀性。與此同時,該理念將教師、學生和教學內容融為一個整體,具有一定的先進性。根據主體間性理論,教學中人與人的交往關系即為教師和學生的交往關系,這兩個主體在課程標準這一共同平臺上,以教學內容為中介,進行彼此間的交流與合作,共同開發、創造各種教學活動,提升自身素養和能力。
在外語教學中,主體間性指在外語教學活動中同時作為主體的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在每一教學環節期間逐漸形成的彼此間的相互性和協調統一性,是“主體與主體之間的內在相關性”[1]。在外語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是主體間性關系;目標語言,作為教學內容,體現為主體間信息的傳遞與交流,因此隱含著主體間性。由此得出,外語教學活動的本質時刻存在主體間性的彰顯。在主體間性緯度下,外語教學可定義為以教學內容為中介,教師和學生共同創造的一種實踐活動。在該實踐活動中,教師和學生互為主體,教師的主體性體現為教學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指導者,學生的主體性體現為對教師主體性作用的主體性選擇,信息的破譯與轉化,對教師主體性作用的借鑒、創造與超越。在兩個主體性的相互作用之中,在相互尊重、理解、融合的氛圍下,學生不斷得到改造、進化和發展,教師不斷得到充實、豐富和提高,雙方共處于一個和諧、融合的活動統一體中。
在主體間性理論指導下,在教學活動中,“每一個教育主體都有參加和繼續交往的相對均等機會,都有表達愿望、感情、打算的均等機會,都必須有做出判斷、勸告、解釋以及向辯護挑戰的均等機會”[2]。當然,在實際教學中,無法做到“完全均等機會”,但是,這的確是一種好的教學指導理念。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認知和情感世界,大學外語教學的教學目標不僅是“授業”、“解惑”,更多的是教會他們學習的方法和能力,幫助他們自我學習,實現自我,做全面發展的人。因此,課堂上應強調師生間的互動關系,在教學活動進行中,教師與學生不斷進行著信息的交流與傳遞。外語課堂教學的交互性體現為師生間在情感、觀點、認識、知識等諸方面的交流與互動,雙方在這種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認可、相互理解的關系中,不斷重構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情感、觀點、看法和認識。由此可以得出,在大學外語課堂上,教師起著引導、啟發、激勵等作用,具體體現為如下幾個方面。
(一)教師是大學外語課堂教學的設計者
首先,教師在充分了解所面對的學生的知識結構水平、專業特點和心理特點等各方面情況下,根據教學大綱確定課堂教學的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主用教材和輔用教材,搜集其他相關的音視頻素材等輔助教學資料,使教學內容全面化、科學化,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其次,根據每一堂課的具體內容,設計課堂上的具體教學活動,選用恰當、有效的教學方法,比如是設置分組教學活動還是任務型教學活動,是采用激勵性教學法還是競爭性教學法,本次課堂是否應該引入小型演講、角色扮演等特色性教學環節,等等。此外,教師還要預設課堂上可能發生的教學情況,擬采取何種措施等。教師是外語課堂教學的發起人,因而要設計好每一次教學課堂的每一環節,擔任好設計者這一角色。
(二)教師是大學外語課堂活動的組織者
在課堂上,組織者是教師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之一。首先,教師要向學生傳遞準確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學生加入后,教師要向學生發出進一步的指令,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怎樣做,等等。此外,教師要實時地處理反饋信息,調整下一步的教學活動和教學內容。教師作為組織者,成功與否直接關系著外語課堂的教學質量高低。如果教師組織不力,就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不能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如果課堂指令不清楚,學生就會陷入迷茫狀態,不知道該做什么、怎么做,還會產生焦慮感;如果課堂上節奏控制不好,會使課堂變得十分松散,致使學生感到無聊或者過于緊湊令學生倍感疲乏。所以,教師要事先做好準備工作,在課堂上做一個合格的組織者。
(三)教師是學生外語學習和身心成長的引導者
唐代韓愈在《師說》中指出:“古人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所以,作為教師,除了講授知識外,我們還要向學生傳授自己的思想、觀念。對于外語教師來說,其首先的任務是傳授外語語言知識,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外語交際能力。此外,還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關心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引領他們在大學階段身心和智力全面發展。在外語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在教學活動的進行中,教師要密切觀察,當出現偏離或困難時,及時糾正、引導,破除困難,使教學活動順利進行。要關注每一位學生,對于基礎差的學生,積極鼓勵,樹立其學習的自信心;對于比較優秀的學生,要引導他們進行深層次的、難度較大的拔尖式學習,挖掘他們更大的學習潛能。與此同時,要注重課堂上的師生互動,盡量建立與學生之間的平等性,尊重他們的個性發展,加強彼此間的交流與合作,實時發現學員的問題,為他們答疑解惑,達到與學員的高度融合,從而引領外語教學向著更高層次的目標邁進。
(四)教師是大學外語課堂教學的評價者
在課堂教學上,教師除了組織教學活動、引導教學活動順利進行外,還需對學生進行的活動進行評價,肯定他們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進步,指出他們表現出的不足,更正典型的錯誤,等等,此時,教師所起的作用就是評價者的作用。對于課堂教學活動的評價,主要有“內容評價”和“形式評價”兩種形式。內容評價即評價學生是否成功地完成了某一項活動,教師對此作出評估,看在多大程度上達到了交際的目的。形式評價則指對學生所使用的語言形式作出評價,如用詞是否恰當、語法是否正確等。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典范,學生十分看重教師對自己所作的評價。因此,教師的評價應及時,評價的內容應客觀、準確,要能達到鼓勵學生進行外語學習、調動他們積極性、促進他們對外語知識的認知、交際能力的提高的目的。
在主體間性理論指導下,外語課堂教學處于一種輕松、和諧的氛圍中,在此氛圍中,教師和學生之間是一種友好平等的關系,他們相互學習、相互促進,最終實現共同發展與完善。在這種理念指導下的外語課堂上,教師扮演著設計者、組織者、引導者、評價者等多種角色。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實際教學中不斷調整這些角色,發揮自身的最大作用,以促進外語教學向著更加完善、更加科學的方向發展。此外,教師要加強自身專業和文化修養,不斷完善自我,成功地定位自身角色,創造更加科學、更加先進的外語教學模式。
[1]白臻賢.外語教學的主體間性緯度[J].外語學刊,2008(1).
[2]曾新.論主體性教育中的主體間性[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9).
[3]趙娜.互動式外語課堂教學及教師的中介作用[J].教學與管理,2012(6).
[4]紀學征.外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角色的分析[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11).
[5]邵辛.談外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J].外語研究,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