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興便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江蘇南京210097)
Firth的語義研究概述
喬興便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江蘇南京210097)
作為倫敦學派的領導人物,意義語境理論的首創者,Firth的語義理論在語義歷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對現代語義學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本文研究了Firth的語義理論形成和發展過程,特別是其中的系列語境化和搭配意義,對Firth的研究做了簡單的總結。
Firth意義語境搭配意義
語義學雖然是一門古老的學科,但之前人們對語義理解存在偏差,許多人認為語義和心理相關,在實際的分析中難以操作,因而“輕語義,重語形”的傳統一直貫穿于語義研究的歷史。這種“輕語義”的傾向在英國也同樣存在,英國學者Palmer(1936)在《語言學概論·序言》中說道:“在英國語言的研究被人忽略,甚至藐視,語言學家已經變成溫和的鄙薄之詞。”但是隨著語義學從語言學中分離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世界各地的語義學都得到發展,英國顯然也順應了時代的發展,英國的語義學成果主要是Firth(1934-1960)的語義研究。
Firth(1934)使英國的語言學稱為一門公認的學科,他的語言研究涉及各個方面。Robins(1997)曾說:“語言學在兩個方面的發展是和Firth的名字聯系在一起的,這就是他的語言環境理論,或者更概括地說,就是他在語義方面的語境理論,和音位學中的韻律分析。”由此可見,語義方面的語境理論是Firth的主要意義觀點,Firth把他的這種理論稱為“語境化”。其實,Firth(1934)在意義分析中還提出了著名的“搭配意義”;在反對Ogden&Richards(1923)的符號概念二元對立時他提出并發展了“內分泌語義學”;在語音分析的“phonesthematic”原則中他又提出了“中介語的語音功能”,作為他的語境方法的組成部分。這些觀點都不同程度上補充和豐富了他的意義理論。
綜觀Firth語義理論的發展可以認為Firth的語義理論發展經歷了一個從不成熟到逐漸完善的過程:組成成分系統——“語音”功能(1935)——系列語境化(1935)——內分泌語義學(1948)——搭配意義(1951)——情境語境等理論階段。
(一)關于意義
Ogden&Richards(1923)在《意義的意義》中聲明他們的主要目的正是研究語言對思想的影響。Firth(1934-1960)作品中關于意義的“意義“的論述和Ogden&Richards是相似的,并且包含了語言學功能的思想。但是Firth反對Ogden& Richards把意義看做隱藏的心理加工中的關系的觀點,而是把意義看做情境語境中的情境關系或者語境中的功能。
(二)組成成分系統的提出
組成成分系統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Saussure(1907)的影響,雖然Firth反對關于語言、言語;共時、歷史的二元對立,但卻吸收了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的二元對立的觀點,并對二者進行了修正和補充,最終形成了他的“組成成分系統”。Firth堅持認為Saussure語言和言語的對立,就把語言和唯心主義聯系起來,而不是把語言限制在可直接觀察的行為范圍內。作為行為主義的代表,Firth顯然不贊同這種心理主義的觀點,但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和Firth的行為主義觀是一致的,因此他堅決對語言和言語的對立,卻接受了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對立的觀點。Firth認為對組合結構額外的描述,可以使人們更好的理解意義的語法模式。因此他提出了“組成成分系統”的概念,他把“組成成分系統”定義為一個通過和系統中的其他項目的內部聯系而具有意義和功能的項目。由此可見Firth所謂的“組成成分系統”,和Saussure的聚合關系是相同的。把組合和聚合關系對立作為Firth的語義分析方法,在直到1935年意義的五種分離方法提出之前都是比較含蓄的,直到他提出“搭配意義”概念作為他所謂的“詞匯意義”的額外分析維度后,這種使用才完全明確(1935a:61,63)
(三)“中介語的語音功能”
和Firth的“意義語境理論”相比他在1935年首次提出的“phonesthematic”原則則鮮為人知,但“phonesthematic”原則中提出的“中介語的語音功能”作為Firth語境方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用也不能被忽視。Firth認為聽覺上比較相似的語音在功能上一定也有相同的功能,例如在“i-ness”“mness”“n-ness”中的“i”“m”“n”可以是普遍的參數,這種普遍性可以使說不同語言的人可以感知和使用這種參數。這種設想和喬姆斯基的“普遍語法”類似,Firth把這種普遍參數的抽象功能叫做“中介語的語音功能”。Firth這里的“語音”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語音,而是指聲音與個人、社會態度之間的聯系。Firth考察了使用頻率較高的單詞發現,本土英語單詞中以“sl”開頭的單詞似乎和“輕蔑”的意義有關。因此,他認為在特定的情境語境中社會、個人態度跟特定的語音特征之間有一定的聯系。雖然Firth的“語音功能”只是英語元音四個主要功能之一,但是它作為語境方法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意義。
從前邊的兩個階段可以得出,Firth的意義研究在最初并沒有涉及語境的觀點,到“語音”功能時才提及情境。但是Firth的“情境”只是為了闡述“語音”的定義,并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情境”。直到第三個階段(系列語境化)Firth才開始真正探討意義的語境理論。
(一)系列語境化
1.關于“語境”
現在的普遍觀點是Firth的語境觀來源于人類學家Malinowski,但現有的研究表明Firth和Malinowski(1923)的都受到了德國語言學家Wegener(1885)的影響。
Wegener是最早提出“情境理論”的學者之一。Wegener(1885)認為語言的主要功能不是表達和表征思想,而是以特定方式影響聽者。因此不僅要注意言語,而且要注意講話者想通過言說特定詞而獲得的目的,只有在對話中,以特定方式影響他人的言語目的和意向才會出現。如果我們想理解交流如何進行的話,我們也不得不考慮語詞被言說的情景,因而語言理解首要地是基于情境的“語用推理”。為此,Wegener把語言分析的單元稱作言語行為或交流行為,即一種具有特定目的的意向行為,這樣Wegener就首次提出了“語境”的概念。Wegener還把語境分為:直覺語境;記憶語境;意識語境三種,但是Firth并不認可Wegener的這種三分法。Firth比較贊同的是Wegener的另一個觀點,即情境語境為人物、對象(物體)非言語事件、語言等要素提供了有效的配置結構,并且在這些要素之間獲得顯著相關性,因此組成一系列整體功能。
Malinowski(1923)接受了Wegener的語境理論,他的理論對Firth的語境理論也有深刻的影響。在他的《原始語言意義問題的補充》中,Malinowski(1923)首次處理了單個詞的定義,接著他從人類學的視角考慮語言,為了在原始語言研究中勾勒出情景語境的語義理論框架來解釋人類語言,由此Firth首次產生了通過情景語境處理語義的想法。他認為,人們的話語不能脫離其所處的社會團體,每一段話都有其發言的背景,都應該在一種情景上下文中加以研究。
2.意義五分法
吸收了Wegener和Malinowski語境理論的精髓,Firth開始用自己獨特的語境方法對意義進行分析。他把意義看做語境關系的復合體,他認為意義或功能可以分解為一系列的組件功能,每個功能都可以解釋為特定語境中的語言形式或成分的使用。這種分解在他1951年的“搭配意義”中也有所體現。基于這種意義分解理念,他提出了著名的意義五分法,即把意義分為五個功能:
第一,語音對立替換的語音功能。比如/b/和/d/等語音在語境中和我們所謂的語言的語音結構系統關系中有自己的位置。
第二,單詞形式的詞匯功能。作為詞匯對立替換的/b/和/ d/區別于用言語說/p/:/t/,或者/b/:/t/,或者/k/:/d/……
第三,形態功能。把/b/:/d/置于以d-形式開頭的動詞的語境中,作為/d/象征的發音以及形式和聲音相互關系的復合體就具有了形態功能,而不是人們重復的語義功能。
第四,當發出b:d!和b:d?時,人們可能會評估語調的句法功能,并且在沒有語義功能(如,遠離任何實際情境)的情況下把形式置于句法范疇。
第五,當把單詞b:d置于語境中,向你問道b:d?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可能會用上揚的語調回答“不是”或只是“不”,或者“繼續”,在這幾種情況中就提供了決定意義的上下文(語境)關系。也就是所謂的語義功能。
Firth的意義五分法,表明在他的意義理論中不僅有語境意義,也有形式意義。語境語義也就是Firth所謂的第五種意義,即語義功能。形式意義則體現在三個層面:語音層面的語音功能;詞匯層面的詞匯功能;語法層面的形態功能和句法功能。
(二)內分泌語義學
為了反對Ogden&Richards的符號概念的二元對立,解決心理主義和行為主義二分對立的問題,Firth提出了“內分泌語義學”的設想。他在1948年的文章中指出:個人系統和社會系統被積極地維護(伴隨著適應或改變)在人類的身體行為中……我們要了解大部分甚至更多的來源于內部,特別是神經和內分泌系統的身體反應。從我們已知知識中,期待人類知識成為那種反應的功能是清楚明白的。語言和品格內置于身體,身體不斷參與指向保存生命模式的活動(1948:398)。
但是內分泌語義學涉及生理問題,這和Saussure的語言涉及心理問題一樣,雖然生理的確可以通過行為觀測,都沒有從本質上研究語義。因而這種語義理論是否合理,有待于進一步商榷。
(三)搭配意義
盡管許多人都質疑Firth在系列情境化中意義五分法的合理性,畢竟只有第五種意義才是語境中的意義,其他四種都是抽象的分析過程,但是Firth堅信這種分析方法是不能被替代也不需要修正的。但到1951年,Firth認為他的意義分析方法有需要補充的地方。為此,他提出了著名的“搭配意義”。
Firth并沒有明確“搭配意義”的定義,他通過一個例子來論述他的“搭配意義”概念。
馬、牛、豬(pig)、豬(swine)、狗這些最常見的句子中的詞,在名詞性短語中和形容詞一起使用,也可以在一般現在時短語中和動詞一起使用,顯示出其搭配能力的分布特征
但是這樣的論述,仍然是不夠明確的。直到1957年才在Firth的文章中發現了類似于正式的搭配意義。比如night的意義之一就是和dark的搭配關系,而dark的意義之一就是和night的搭配關系。并且Firth在論述“搭配意義”時把“搭配意義”和“語境意義”區別開來:搭配意義是通過搭配而具有的意義,語境意義是語境中各要素的功能關系。
“搭配意義”的提出及發展標志著Firth的意義理論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搭配意義”預示了轉換生成語法中的選擇限制,同時也為之后的語義研究提供了可供借鑒的理論。語義語法學所說的使組合成為可能的義征的融合或纏繞,可能就受到了“搭配意義”的影響。
Firth理論中的前兩個階段只是意義語境理論的開端,并沒有涉及語境的理論核心,只是把“組成成分系統”和“中介語的語音功能”作為語境分析的組成部分,以利于人們對意義的理解。之后的“系列語境化”和其中的“意義五分法”才是語境理論的核心,也表明Firth雖然受Wegener和Malinowski的影響,但是比兩者要更進一步,他對兩者的理進一步發展,形成自己的語義理論。最后“搭配意義”是對他在“意義五分法”中的“詞匯功能”的補充,即在詞匯層面分析詞義,不僅要說明詞的所指意義,還要說明詞的搭配意義。這樣,從早期的“組成成分系統”到1935年的“中介語的語音功能”到“系列語境化”以及1951年的“搭配意義”,Firth的意義語境理論趨于成熟。
Firth強調語言學的目的就是說明意義,沒有意義就沒有形態,因此他一直致力于語言意義的研究。二元語義理論認為單詞或話語的意義就是單詞或話語表示的東西,Firth的一元意義理論有力地批判了這種二元意義理論,對后世有很大的影響。本文雖然探討了Firth語義理論的形成過程,對其中的系列情景化和搭配意義進行了梳理,但該研究還比較粗糙,對于Firth的語義研究有待于進一步深化。
[1]馮志偉.現代語言學流派[M].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3:219-230.
[2]彭玉蘭.語言學簡史[M].湖南:湖南大學出版社. 2007:285-292.
[3]殷杰,郭貴春.德國哲學傳統中的語用思維[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3(01).
[4]曹佩,田曉敏.Firth語言學思想解讀[J]科教文匯(下旬刊).2008(08).
[5]李國慶.Firth語言學視野中的搭配研究:理論、描述方法及個案分析[J].外語教學.2002(06).
[6]林亞軍.Firth語言觀及對系統功能語言學的啟示[J].北方論叢.2008(05).
[7]周麗紅,成昭偉.比讀:Firth與布龍菲爾德[J].遼寧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1).
[8]Firth,J.R.The Technique of Semantics[M].Transactions of the Philological Society,1935:36-72.
[9]Firth,J.R.The English School of Phonetics[M].Trans actions of the Philological Society,1946:92-132.
[10]Firth,J.R.Sounds and prosodies[M].Transactions of the Philological Society,1948:127-152.
[11]Firth.The Tongues of Men[M].London:Watts&Co. 1937.
[12]Firth.Papers in Linguistics 1934-1951.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7.
[13]Langendoen,Terrence.The London School of Linguistics:A Study of the Linguistic Theories of B.Malinowski and J.R.Firth[J].Cambridge,1968.
[14]Robins.John Rupert Firth(Obituary)[M].Language,19661:191-200.
[15]W.Terrence Gordon.A History of Semantics[M].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82:106-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