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金
(沾化縣水務局,山東沾化256800)
沾化縣水利工程現狀及對策研究
李明金
(沾化縣水務局,山東沾化256800)
沾化縣大力實施“水利興縣”戰略,水利設施得到明顯加強。通過對全縣水利工程調查研究,提出下階段全縣水利建設工作對策建議。
水利工程;問題研究;解決措施
沾化縣委、縣政府立足實際,堅持中央水利發展方針,立足沾化水利發展現狀,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努力實現經濟持續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糧食穩定增產的目標,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強化管理為基礎,以加大投入為保障,扎實推進沾化水利事業持續發展。多年來,全縣人民大力實施“水利興縣”戰略,水利設施明顯改善,通過大興以引、蓄、供、排、節為重點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新建、改建、治理、改造各類水利工程設施2 682余處,新建總長度為97 km的防潮大堤,相繼建成恒業湖、清風湖、東部四河聯合建閘、朝陽河節制閘、胡營河調水、太平河導污、過徒干襯砌等一大批水利樞紐工程,初步構成防洪除澇、農業灌溉、城鄉供水、水土保持四大工程體系框架,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大為提高。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對水利的要求越來越高,地處徒駭河、秦口河、潮河諸河最下游、瀕臨渤海的沾化縣受上游地區行洪排澇、引黃引沙、大量排放工業和生活污廢水、下游潮水頂托的影響,水資源開發利用和河流治理的難度越來越大,仍面臨著比較嚴峻的水問題。
1.1 供水工程
(1)生產與生活供水工程。沾化縣現有供水水源地4處,包括毛家洼水庫、河貴水庫、恒業水庫、濱海水庫,水源為韓墩引黃灌區所引黃河水。城鄉生活供水包括集中式供水、分散式供水兩種類型,現已建設集約化管道統一供水的供水工程兩處,設計日供水能力6萬m3。目前,城區自來水入戶率100%,農村自來水入戶率90%以上。根據調查摸底和水質抽檢情況,全縣農村飲水不安全問題涉及富國街道辦、富源街道辦、下洼鎮、古城鎮、泊頭鎮、下河鄉、利國鄉、濱海鎮7個鄉鎮和海防辦事處的35個村莊的21 717人。全縣現有工業用水水廠3處,水源地為毛家洼水庫、富國水庫、濱海水庫,工業用水水廠承擔著沾化電廠、海韻紙業有限公司、城東工業園、皮業城、魏橋鹽化工廠等的供水任務,截至2013年年底設計日供水能力11萬m3。
(2)農業供水工程。沾化縣境內有韓墩和小開河兩大引黃灌區,是全縣農業用水的主要依靠。韓墩、小開河兩大引黃灌區的渠系工程已基本完善,沾化縣引黃水量多年平均1.97億m3。沾化縣地處淡水資源匱乏的渤海岸邊,為增加蓄水能力,充分利用入境河道水和黃河水等淡水資源,現建成毛家洼等8座平原水庫,設計總庫容10 250萬m3,但用于農業灌溉的較少。引河灌溉水源境內主要包括徒駭河壩上閘以上段,秦口河下洼閘以上段,付家河防潮閘以上段,胡營河防潮閘以上段,馬新河刁家閘以上段,沾利河流楊閘以上段等。以上河道建閘一次蓄水總量3 554萬m3,是全縣農業供水的另一可靠保障。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全縣在宜井區建成355眼淺機井和125眼深機井,并建成600眼大口磚井,對解決邊遠地區人畜用水和部分地區農田灌溉起到了積極作用。但由于淺層地下淡水和弱礦化水(礦化度小于2.0 g/L)的分布面積僅有14 km2(占全縣總面積的0.6%),且儲量較少,不具備大量開采用于生產的條件。深層地下淡水和弱礦化水埋深300~500 m,含碘、氟量過高,人畜不能飲用,又因含水層由粉沙、粉細沙構成,水量小開采困難,也不宜于灌溉,因此不具備開采價值。
1.2 排水工程
沾化縣主要排水河道有徒駭河、溝盤河、秦口河、潮河。徒駭河發源于山東聊城市莘縣文明寨,經河南省南樂縣、魯北平原,由大高鎮入沾化縣,經大高鎮、泊頭鎮、富國街道辦、富源街道辦、馮家鎮、濱海鎮,在濱海鎮渤海農場南側與秦口河匯合,經套爾河注入渤海,是魯北最大的泄洪排澇河道;縣境內長48.5 km,流域面積533.5 km2。溝盤河、秦口河自古城鎮東崔村起,經古城鎮、大高鎮、下洼鎮、馮家鎮,在濱海鎮渤海農場南與徒駭河相匯于套爾河入渤海,是縣西部最大的行洪排澇河道;縣境內長57.65 km,流域面積1 831 km2。潮河是1965年冬開挖的一條獨流入海的人工河道,起源于濱州市雙劉村西沙河口,由大高鎮鴨子韓村西南入沾化縣境,流經泊頭鎮、富國街道辦、富源街道辦、下河鄉、濱海鎮,由洼拉溝入海,是縣東部最大的行洪排澇治堿河道;縣境內全長67.47 km,流域面積354.3 km2。
1.3 蓄水工程
沾化縣地處淡水資源匱乏的渤海岸邊,為增加蓄水能力、充分利用入境河道水和黃河水等淡水資源,現建成8座平原水庫和徒駭河花家閘等30座中小型水閘,一次性蓄水量為5 729萬m3。
1.4 節水工程
沾化縣到2013年完成節水灌溉面積0.6萬hm2。其中,發展低壓管道輸水灌溉面積0.19萬hm2、噴灌面積0.01萬hm2,襯砌渠道42.95 km,鋪設低壓管道37 km。
1.5 水土保持工程
沾化縣水土流失面積為320 km2,水土流失區位于利國鄉全部,泊頭鎮、富國街道辦、富源街道辦、下河鄉濱孤路以東的部分地區。截至2010年年底累計治理面積227.34 km2,未治理面積92.66 km2。其中,中度以上風蝕區面積30.72 km2。
1.6 防潮工程
沾化縣現建成防潮工程有海防防潮堤、徒駭河防潮堤、秦口河防潮堤、馮家沿海防潮堤、北部沿海防潮堤及主要河道入海河口防潮閘工程。
2.1 供水工程
沾化縣分散式供水工程,水源可靠性差,存在飲水不安全問題。隨著工業經濟及工業園區的發展以及縣城西擴帶來城區面積和人口的增長,城市供水設施將遠遠落后于客觀需要,供水方面存在的問題越來越突出,主要有:①至2020年,現有供水能力將嚴重不足,不能滿足經濟快速發展、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②老城區供水管網老化,跑、冒、滴、漏嚴重,為保證供水水質及水壓急需更新;③新建城區供水工程規劃超前,投資較大,依靠企業自身無力解決,一旦工程拖延,勢必影響縣城整體建設;④隨著飲用水質標準提高,供水水質檢測能力需加強,飲用水安全保障管理制度需健全完善;⑤工業供水能力將遠遠不能達到要求,特別是水源工程;⑥水價偏低,將嚴重影響供水事業的發展。全縣當地水資源不足,農業主要依靠引黃補源,引黃是目前全縣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水資源保障。全縣農業供水工程主要存在的問題有:①雖然兩大引黃灌區渠系基本配套,但引黃渠道絕大部分為土渠,滲漏嚴重,灌溉水利用系數低;②渠道上原配套建筑物設計標準低,經多年運行,損壞嚴重,影響了農業供水正常運行;③水庫供水主要滿足人民生活、工業生產的需要,可供于農業的用水較少;④全縣用于農業開發的配套資金較少,嚴重制約了農業供水工程的發展。
2.2 排水工程
目前,沾化縣主要排水河道、排溝經多年運行,未經過治理,淤積較為嚴重。
2.3 蓄水工程
通過近幾年的運行情況看,由于縣財力有限,一些工程不能及時維修加固,達不到工程的設計能力。平原水庫經過近10年的運行,淤積、滲漏、蒸發比較嚴重,混凝土襯砌板護坡局部有損壞,需及時進行維修。泵站也有待于更新改造。只有毛家洼水庫、濱海水庫、恒業水庫采取了混凝土襯砌板護坡,其他水庫全為土壩,滲漏相當嚴重。建閘蓄水工程中的節制閘運行期近30年,年久失修,完全達不到設計能力。
2.4 節水工程
目前,沾化縣節水工程主要存在問題是缺乏統一的規劃治理,發展面積小、零散,不連方成片,渠道襯砌少,低壓管道鋪設少,配套設施不完備,河、溝、路綠化少,渠道和提水進水池損壞嚴重,造成較大的水量浪費,水的利用率較低。
2.5 水土保持工程
目前,沾化縣由于水土保持工程資金方面的原因,很多需要改善的水土流失區域沒有得到有效的治理。
2.6 防潮工程
沾化縣2002年以前建設的防潮堤達不到設計標準,大部分被海潮沖垮。整個防潮堤90%以上為土堤,達不到設計標準。目前,防潮堤仍存在管理制度及觀測、預警和通信體系不配套以及保護區內管理制度還不成熟的問題。
為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充分發揮水利工程的基礎性作用,針對以上沾化縣水利工程存在的問題,建議采取以下幾方面措施。
(1)提高廣大黨員干部樹立水利工程的憂患意識。水是生命之源,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命脈,要從愛水、惜水、節水做起,對運行多年的水利工程加大巡查力度,及早發現和排除問題。政府要高度重視和支持水利發展,在對水利現狀進行深入調查的基礎上,制定一系列有利于水利事業持續發展的政策和措施。
(2)本著先急后緩、先易后難的原則,多渠道籌資,增加水利建設投入,先期改建那些存在明顯安全隱患的水利設施。沾化縣經濟不發達,農民承受能力低,縣水務部門要在積極爭取國家和省、市水利建設項目、資金的同時,通過爭取縣級財政增加投入、鼓勵企業投資捐款、動員群眾出資出勞等多種方式,逐步建立起多渠道、多元化的水利投入機制。同時,政府應加大對農田水利、水土保持、防洪除澇等工程建設管理的資金投入,并形成長效投入機制,實行城鄉統籌,納入各級財政預算支出,以盡快扭轉田間工程失管失修、老化退化的不利局面。
(3)加大水法等涉水方面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增強廣大干部群眾的法制意識,切實將水利工程納入依法管理的范疇,保障全縣水利工程的安全運行。同時,完善管理制度措施,切實加大對人為破壞水工設施和干擾正常管理工作的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為水利工程正常管護運用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
(4)提高水利工程的科技含量。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只有時時繃緊科技這根弦,水利工程才能從規劃設計、施工等方面取得突破,爭取用最少的錢發揮最大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
(5)廣泛動員群眾,群策群力搞建設。開展水利工程建設,廣大農民群眾既是受益主體,又是主力軍,籌資投勞開展自己受益的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改善自身的生產生活條件,是農民應盡的責任。認真貫徹執行“一事一議”籌資籌勞的有關規定,嚴格區分農民自愿出資出勞與加重農民負擔的政策界限,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支持、民主議事、組織協調和技術支持等方式,鼓勵和引導農民出資出勞大力開展以小塘壩、小水池、小水窖、小水溝、小泵站為主的“五小”水利工程建設,搞好清淤歲修、水毀工程修復等工作,做到鄉鄉有工程、村村有任務、戶戶有行動、人人修水利、家家都受益,切實營造全縣水利安全、有序的建設和維護新局面。
TV211.3
B
1004-7328(2015)01-0023-03
10.3969/j.issn.1004-7328.2015.01.009
2014-10-11
李明金(1976-),男,工程師,主要從事水利勘察設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