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野
(遼寧省觀音閣水庫管理局,遼寧 本溪117199)
燈塔灌區位于遼寧省中部,遼陽市的東北部。燈塔灌區有效灌溉面積216.7 km2,其中自流灌溉面積176 km2,揚水灌溉面積34 km2,井灌面積6.7 km2。灌區至今已運用了30 多年。由于渠道滲漏、渠系建筑物破損等,造成供水不及時,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依據水利部已批復的《規劃報告》,本著集中、連片,形成規模效益的原則,進行本次7 期改造工程設計。由于前6 期改造均在總干渠上,本次7 期改造工程為總干渠上的渠道防滲襯砌、倒虹吸、橋、閘等項目[1]。
燈塔灌區已進行6 期節水改造設計,其中1 期、2 期、3 期已施工,4、5、6 期已完成初步設計且已批復,前6 期全部在總干渠上,本著集中、連片,形成規模效益的原則,本次7 期可研改造工程應為總干渠上沒有改造的項目,工程經過30 多年的運用、老化、壞損嚴重,如總干小范官高地(12+792)小范官橋~(13+500)范官渡槽入口部分,該段位于總干下游,長708 m,為巖石段,渠道沖刷嚴重,渠道狹窄,最窄處渠底只有11.0 m,輸水能力低,勉強維持灌溉。因此如不全面對灌區總干渠進行更新改造,將其直接影響灌區的效益,并進一步影響燈塔市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商品糧的提供,所以灌區總干渠骨干工程節水改造是十分必要的[2]。
灌區7 期節水改造工程共6 項,分別是:
1)總干韓家砬子高地(3+700)至(4+700)段渠道防滲襯砌工程,長1 000 m。
2)總干小范官高地(12+792)小范官橋~(13+500)范官渡槽入口渠道防滲襯砌工程。
3)總干五里臺巖石涵洞上游(33+346)~(33+950)處渠道防滲襯砌工程。
4)總干五節制閘以下(37+043)三跌水進口~(41+993)八分干進口渠道防滲襯砌工程,總長度為7 262 m。前黑英1、2 號2 座倒虹吸改造工程;22 座山洪倒虹吸改造工程。
5)韓家砬子橋等22 座橋改造工程;總干三家子節制閘、周達連泄水閘等4 座閘改造工程。
6)總干25 座直引閘改造工程。
工程動用土方開挖27.66 萬m3、石方開挖8.79 萬m3、土方回填及填筑10.3 萬m3、漿砌石2.78 萬m3、混凝土1.55 萬m3、鋼筋854 t。
燈塔灌區東部屬丘陵地區,西部屬平原地區。灌區七期改擴建工程建設過程中,對于施工現場用地工程建設開挖,包括管線、地基、基礎、基坑、溝渠等等,勢必會造成原地貌和地表植被的破壞,及時施工結束后,原有的土壤肥力也將會受到或多或少的影響,如果植被不當,極易造成水土的大面積流失,影響生態系統的平衡。隨著改造工程的建設,將可能產生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但因工程規模較小,其新增水土流失程度不大[3]。
通過對灌區建筑物的改造,可以解決灌溉期間渠道內坡嚴重脫坡、滲漏水問題,解決泡插期干渠水位高時,外堤腳脫坡滲水等問題。
在施工過程中,要合理堆放棄料,盡可能地減少地表及植被破壞,最大限度地恢復表土層和重建植被。穩固各類棄料邊坡。工程運行后,要配置護坡林草、水保經濟林;干渠、支渠及渠系建筑物配置護渠護堤林等。爭取在灌區周圍公路、渠道、排水溝等兩側種植樹木草皮,減輕水土流失,達到全面防治的目的[4]。
5.1.1 對地表水的影響
據統計,目前遼河流域地表水環境功能區水污染物排放量中COD 排放量允許量為20.6 萬t,而水污染物排放量中COD 實際排放量為37.8 萬t,超過水環境容量的0.8 倍,遼寧省部分河流水污染較重污染嚴重,渾太河、遼河納污量占全省排污總量分別為69.4%、10.1%。渾太河受到嚴重污染。渾河撫順以下、太子河遼陽以下城市下游河段污染十分嚴重,90%為Ⅴ、劣Ⅴ類水質,遠遠超過了水環境容量。灌區供水水源主要為葠窩水庫,供水水源現狀水質良好,滿足農田灌溉用水標準。
灌區改造后,供水量相應加大,尤其是5—6 月灌溉期間,大量抽取河水灌溉,使河道徑流量減少,將影響河水對污染物的稀釋和凈化,對太子河河道產生不利影響。今后,隨著各部門環保意識的加強和環保措施的逐步落實,灌區河流水系的治理工作將有所提高,可減免對地表水水質的影響,使其繼續滿足農田灌溉水質標準[5]。
5.1.2 對地下水的影響
灌區開發的主要環境問題是,渠道滲漏和灌溉不配套,不合理用水,可使地下水位抬高。灌區改造后,由于渠道襯砌、健全排水系統、采用節水措施等,使入滲水量有所減少,對維持地下水動態平衡將起到有利作用[6]。
通過對灌區改造工程的興建,可提高區域水資源有效利用率,減少地下水開采量,可有效地改善水環境,有效緩解用水部門之間的矛盾,使水功能區的水環境得到極大改善,實現水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使有限的水資源發揮最大的綜合效益,有利于水與人的和諧相處[7]。
5.1.3 對土壤的影響
目前的粗放型大水漫灌的灌溉制度導致了部分灌區土壤的鹽堿化,灌區改造工程實施后,灌區按照節水定額進行灌溉,對土壤質地破壞性較小,灌區土壤的鹽堿化得到有效控制。
從對灌區土壤養分含量的測定結果來看,目前灌區土壤肥力水平與高產穩產條件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多年來,重視施用化肥,少施或不施農家肥,致使土壤肥力下降。灌區節水改造后,增施農家肥和磷肥,適當增加施氮量,提倡稻田施用綠肥,推行秸稈、稻草還田。另外要加深排水溝,降低地下水位,減少土壤鹽漬化。
5.1.4 對動植物的影響
該期工程是在原有工程基礎上實行改擴建,對原地貌破壞不大,多為耕地,工程建成后可復耕,對地表植被群落及動物種群無影響。
5.1.5 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灌區改造后,使土地利用功能得以改善,土地生產能力得到提高。由于灌溉水量的增加,可緩解灌區農業用水不足的矛盾,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同時,每年可增加一定數量的水費收入,并可增加就業機會,土地利用結構也更趨于合理,對促進灌區農村經濟發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灌區改造工程建設后,工程利用率大幅度提高,減少了水事糾紛,密切了黨群關系,使群眾進一步理解黨在農村工作的方針、路線、政策。廣大農民群眾安居樂業,社會穩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進一步加強。同時也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為農村經濟社會穩步發展奠定了建設奠定了基礎,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強有利的保障。
5.2.1 灌區水源水質保護措施
灌區水源水質保護措施可分為污染防治措施、水質管理措施和水質監測措施3 類。
污染防治措施包括點源和面源治理。當工程影響河段水環境容量減小,并對環境有顯著不利影響時,應提出容量補償或恢復措施。水質達不到規定的或現狀的水質類別時,應提出污染治理措施。當工程調度運用影響下游生態環境時,應對工程設計、調度運用方式等提出生態用水要求。水質管理措施應包括水環境管理機構的設置方案,制定水污染控制與管理標準、目標,以及檢測計劃等。
灌區供水水源水質目前較好,可滿足農田灌溉水質要求,但隨著經濟的發展,水源水質有可能惡化,應控制沿區污染企業的污水排放。同時灌區應合理使用農藥、化肥,避免隨回歸水污染現有河流水質。
工程規劃實施后,應立即采取水資源保護的一系列措施,例如:和誰疏浚、河庫清淤等,將極大地改善省內河流污染情況,實現水質質量安全達標,保證人民的生命安全[8]。
5.2.2 施工期環保措施
本次七期改造工程主要是以總干渠道防滲襯砌及建筑物改造為主,環境保護重點應是施工產生的棄土、棄渣的合理堆放與處理,避免二次污染。施工場地、臨時進場公,路等處將占壓土地。對規劃工程臨時占用的耕地,在工程結束后需恢復耕種,對原為耕地的區域進行復耕,原有植被的區域進行人工種草植樹等進行植被覆蓋。對于被淹沒和破壞的國家級保護植物,按照占補平衡的原則,采取異地栽植措施。
施工布置應按照規范設計要求,施工管理應該科學合理有效,特別是在工程開挖運輸過程中,盡可能縮短臨占地的時間,將對施工過程中區域內的生態環境破壞降到最低。
減少對施工區域內的植被的破壞,在施工營地和施工場地建設中,對施工范圍內地表確需剝離的表層和土壤合理堆存,以備施工隊伍撤離時恢復,盡快使植被恢復原貌。采取植物措施防治水土流失,樹種草種要因地制宜,選擇本地適生植物品種,盡可能恢復原始狀態。
燈塔灌區改造對地表水、地下水及土壤環境不會造成大的影響,工程施工占地、開挖等對地貌、植被有影響、這一影響是短期的可逆的,工程施工棄土、棄渣堆放會破壞原地貌,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對于不利影響,采取切實可行的工程、植物措施,使不利影響減少到最低限度,以保證生態質量。從上述分析看,工程修建效益顯著,除險加固工程的建設是切實可行的。
灌區改造工程實施后,不但可以提高灌溉保證率,增加農業抗旱減災能力,增加農民收入,提高全省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農業經濟收益,還能帶來顯著的社會效益,對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有著重要意義。
[1]肖秀春.從水文參數變化淺議水土保持成效[J].水土保持應用技術,2002(02):46-47.
[2]何榮星.遼陽灌區骨干工程主要問題與項目建設必要性[J].水利技術監督,2015(01):23-24,48.
[3]劉丹.開發建設項目點狀工程水土保持監測[J].水土保持應用技術,2012(01):18-19,36.
[4]黃金庫.灌區節水配套改造二期工程環境影響評價分析[J].黑龍江水利科技,2014(12):311-312.
[5]張靜,張文科,姜興濤.淺析河東新城起步區水系工程水土保持與環境影響評價[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11):46.
[6]高素麗.遼陽市水資源開發利用和管理保護對策[J].水土保持應用技術,2011(04):45-47.
[7]李學森.凌河流域水資源現狀及保護措施[J].水土保持應用技術,2015(03):36-37.
[8]包宇.大凌河流域朝陽區段水環境恢復治理對策[J].水土保持應用技術,2011(06):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