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林
(遼寧省葫蘆島市建昌縣和尚房子鄉水利服務站,遼寧建昌125318)
難點問題: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是小流域綜合治理的重要依據,全面、詳細、準確的調查資料是各項水保措施配置科學性、合理性的重要保障。一般來說,以1∶10000的土地利用現狀圖作為底圖,經過外業調查、內業整理、數據集成、成果統計等操作,基本可以獲得具有較高參考價值的小流域土地利用現狀圖,但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1∶10000的土地利用現狀圖經常會出現缺失現象,只能以地形圖進行替代。由于所憑借的僅有人為目視判斷,所以難免會引起精度不足的問題,最終對水保措施的合理配置產生負面影響[1]。
解決方式:小流域治理中的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包括土地分類、評價、利用等內容。受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在小流域范圍內土地利用的差別較大,為了做到合理規劃,首先應根據不同用途的土地適宜性以及土地生產能力對其進行分類;隨后,將小流域區域內土地資源的灌溉條件、土壤質地、水分、有機質、侵蝕類型、坡度、坡向等特征作為土地評價標準,以便土地質量評價工作能夠更加科學的開展。土地利用狀況包括土地資源利用的狀況、方式兩項內容,可以通過“3s”技術進行復核與指正,做到圖斑定性和邊界準確。
難點問題:無論底圖采用的是1:10000 的土地利用現狀圖還是地形圖,對于水土流失強度的調查和判斷都是采用人為目視判斷的方法,以不同的地類為依據劃分水土流失強度。這種做法的參照信息單一,定量信息遠少于定性信息,無法對水土流失的真實情況進行準確反映,尤其是耕地圖斑水土流失強度的判讀精度無法得到充分保證。
解決方式:通過“3s”技術對水土流失強度判讀進行復核與修正,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可以將居民點、水系、坡度、坡向、道路等基礎地理數據的各類圖層以及土地利用類型轉出、轉入類型圖、土地利用分類結果圖、衛星影像圖等加入其中,以此實現精確判讀水土流失強度的目標。另外,通過“3s”技術對水土流失進行調查,還可以幫助工作人員了解水土流失的面積、起因、規律、紡織等的具體情況,這一點對于水土保持工作的及時、有效開展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難點問題:以面代點的問題時有發生,縣以上資料無法對小流域的真實狀況進行準確反映,并將直接引起基礎數據失真、失準的問題,最終導致設計成果與實際情況不符。與自然條件相比,小流域內的社會經濟條件調查相對容易,但由于調查工作必須要深入基層,所以必須得到當地相關部門的支持與配合才能順利完成。
解決方式:對于包括地質、地貌、植被、土壤、氣象、水文等自然條件的調查,必須要具體到小流域范圍以內,并到相關部門搜集當地的具體資料,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聘請專家參與調查研究,確保基礎資料的真實與準確程度。小流域經濟系統則屬于聯系廣泛、內容繁多的復雜系統,為避免繁瑣,應選擇主要因素、確定調查重點,充分了解群眾在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方面的實際意愿與需求,以便為治理規劃提供科學依據。
難點問題:在以往的同類工程中,對于土層厚度、地形問題的考慮相對較少,田面與坡度的關系也大多套用資料數據,由此導致的問題就是洪水大小、匯水面積幾乎不被考慮,實施問題被轉移到當地的水行政主管部門,設計與實施嚴重脫節。
解決方式:坡改梯設計應以地塊調查和測量為依據,通過對設計坡度、田坎高度、田面寬度等因素對應關系的綜合考量確認“最優斷面”。一般來說,“最優斷面”必須滿足以下3 項要求:①適應灌溉與機耕;②確保田坎不垮;③工程量最小化。坡面工程應對來水量、匯水面積、水量平衡等進行全面的計算和分析,不同地塊的設計規格必須細化,以便形成典型設計的平面布置情況。
難點問題:在以往的設計工作中,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大多僅對工程本身的形式加以考慮,并未結合工程所處地的地質、地貌、地形等參數,實施問題被后移給當地的水行政主管部門,一旦發生重大工程問題,勢必會對下游地區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嚴重威脅,對于此類嚴重后果,設計者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解決方式: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中,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種類繁多,所以在實際操作時,設計人員必須以當地真實情況為依據,嚴格按照相關標準和規范的要求開展設計工作。另外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水土流失治理需要多種水保措施相互結合和依托,所以在治理措施的設計中,應結合不同地區、坡度、土地利用類型的水土流失特點,科學設計和配置各項防治措施,實現溝道防護、坡面水系、坡改梯工程的有機結合,并統一規劃山水田林路,從而更好的實現治理目標。
1)項目區代表性不足,雖地域上連續但水土流失分布不夠集中,使各項治理措施過于分散,難以形成規模。
2)為爭取更多資金,部分地區在小流域治理中加入的其它領域項目數量過多,不利于明確治理目標。雖然加入的項目同樣屬于水利工程,但若在總投資中占有比例過高,則不能突出小流域治理工作的重點。
3)群眾積極性不高,這一問題主要集中在收入水平偏低、生活條件較差的貧困地區,新型的小流域治理模式難以推廣,治理水平相對落后。
4)在小流域治理模式與當地群眾治理意愿之間存在分歧,主要體現在長期利益和短期利益之間的沖突上,輕者提升項目設計與規劃的難度,重者則會阻礙小流域治理的推進。
小流域治理的設計與規劃應以小流域生態系統理論為指導,以多年生經濟植物系統為核心,充分參考經濟與生態規律,使生態經濟系統的物質循環、價值增值、能量流動、信息傳遞功能得到鞏固和改善,在耗費最低的情況下產出最大化的生態和經濟效益。在規劃與設計工作的實施過程中,設計人員應從實際出發,探尋對小流域自然、社會資源的有利、制約和可開發因素,并結合當地真實情況確定設計方向與發展內容,只有這樣,才能使小流域綜合治理的實際功用得到最大程度發揮,使項目建設為當地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升做出更多貢獻。
[1]胡躍勝. 金社桃山小流域綜合治理規劃設計及成效分析[J]. 安徽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3(04):35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