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緒麗
(黑龍江省東寧縣綏陽鎮水利站,黑龍江 東寧157212)
東寧縣地處黑龍江省東南邊陲,與俄羅斯濱海邊區交界。全縣面積7 139 km2,總人口20.37 萬人。境內山多林密,氣候溫和,資源豐富,素有黑龍江省“小江南”之稱。由于開礦取土,亂砍濫伐、陡坡開荒等問題嚴重,使全縣水土流失面積高達3 919.72 hm2,占總面積的28.20%,經過十多年的努力,通過有效的工程措施和生態措施,基本控制了水土流失,山區資源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和開發利用,改善了生態環境,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
東寧縣的水土保持和生態環境總的說是好的,但也遭到過破壞:①日偽時期日軍沿中蘇邊境線中國一側3 km內為軍事區,人全部被趕走,樹全被砍光,雞犬不留;②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盲目毀林開荒、超坡開荒;③亂砍盜伐毀林開發,人們思想意識淡薄,造成水土流失加重,生態環境日趨惡化。
由于人口不斷增加,資源大量開發,工業迅速發展,人口資源、環境三者矛盾日益突出,搞好水土保持,建設生態農業的任務迫在眉睫;明確建設生態農業,保護和合理利用水土資源是確保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重大戰略措施,是利在當代、功在千秋、造福子孫的大業;明確生產的發展與生態農業建設的關系,正確處理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明確水土保持和生態農業建設是一項全局性的工作,各行各業、各部門要密切合作,齊抓共管共建。
根據東寧縣地貌類型、有效積溫和植被、土壤等條件,將全縣劃分為3 種生態農業建設區。
有效積溫2 500 ~3 000 ℃,無霜期140 ~150 d,有東寧、三岔口、大肚川3個鎮。該區域是全縣糧食主產區,農業人口、耕地、水田分別占全縣的59%、42%、94%。本區生態農業建設的方向是:①大力發展地栽木耳,進一步擴大水稻、玉米面積,建設水稻為主的商品糧生產基地;②建設以蘋果梨、大榛子為主的水果生產基地;③大造水土保持林、農田防護林,擴大植被覆蓋率;④加強菜田管理,發展庭院經濟,建成蔬菜、養魚、養牛和農副業基地;⑤建立出口創匯基地。
有效積溫2 300 ~2 500 ℃,無霜期110 ~120 d,有老黑山、道河、金廠3個鄉鎮的大部分和東寧、大肚川、三岔口的部分村屯,耕地占全縣27.4%,林地4.83 萬hm2,牧地7 000 hm2。本區的生態農業建設方向是:①調整種植業結構,發展地栽木耳,適當發展經濟作物、藥材等種植面積,增加土地經濟收益;②充分利用山區多種資源,建設多種經營基地;③搞好植樹造林、綠化荒山,發展人參、木耳、養蠶等;④極積發展鄉鎮企業、第三產業。
有效積溫2 300 ℃,無霜期100 ~120 d,包括綏陽、道河、老黑山鄉鎮的一部分。其中耕地1.23 萬hm2,林地47.13 萬hm2,荒地8 200 hm2,水域4 133 hm2。生態農業建設方向是:①搞好地栽木耳種植,適當種植經濟作物,發展高、精作物種植,如高粱、水果玉米等;②大搞植樹造林、封山育林,加快發展林下經濟,發展林、耳、參、養、加、采等多種經營生產,切實保護好資源;③建立以牛羊為主的畜牧業生產基地;④充分利用水資源發電、養魚、灌溉。
根據生態農業三區,從治理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監督執法入手,確定了重點治理區、監督區和保護區。并在實施過程中堅持生態農業建設與水土保持緊密結合;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治山治水相結合;發展小流域經濟與農戶致富奔小康相結合;治理與開發相結合;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統一的原則。
1)封育治理、提高森林覆蓋率:大搞植樹造林,封山育林,增加森林覆蓋率。這是水土保持和生態農業的天然屏障。一方面采取劃定林界,發林權證、限額采伐;另一方面大搞植樹造林,對15°以上耕地和水土流失嚴重地塊,有計劃的退耕還林、還草,現已退耕3 600 hm2,占應退耕的60%。
2)建立完善的截排水設施,減少地表沖刷:大搞農田水利建設。發動群眾,以鄉、村各自為戰,大搞攔、蓄、截、引、灌等“五小”配套工程建設。實行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初步形成了水土保持防護體系。
3)控制坡長、發展梯田工程:全縣坡崗地2.97 萬hm2,占耕地面積的70%。對15°以上的耕地退耕還林還果,恢復植被;8° ~15°的耕地修坡式梯田;5° ~8°的耕地修水平梯田、地埂植物帶。為了加快治理水土流失的速度,采取以小流域為單元,實行以戶、聯動承包、拍賣等辦法,現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 萬多公頃,占應治理面積的46%。
4)調整產業結構,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利用山區資源豐富的優勢,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前提下,實施了“半分田上奪設計、九山半水開財源”的總體戰略,發展林、果、牧、漁、耳、參和煤炭生產,變為以多種經營為主,農林牧副漁,工商運建服全面發展的經濟結構,以市場為向導,依托資源、確立主導產業,實施龍頭帶動基地,基地連農戶,種養加、產銷,貿工農一體化的產業化建設;良種繁育,果樹種植、糧油加工、礦產開采、畜禽飼養、林木加工,地栽木耳、水產養殖、山菜采育、煙草加工、瓜菜生產、醫藥制品等十二條龍騰飛戰略。山區資源得到了有效開發利用。在調整產業結構過程中,①抓極積發展畜牧業走農牧結合的新路,牛、羊、豬、禽存欄數分別比2000年增加了31%、28%、12%和260%;②大力發展以蘋果梨、大榛子為主的林業經濟,現已建了果園80 多個,面積7 333 hm2,大榛子600 多公頃,已成為東寧縣的特色產業;③抓庭院經濟,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服務業。
通過近幾年的努力,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3 627.10 hm2,綜合治理程度達到93.73%,植被覆蓋率由53.14%提高到55.01%,年減少泥沙下泄量10.15 萬t,年均增加蓄水量612.9 萬m3。項目建設改善了區域生態環境、農業生產環境。
通過治理開發,合理調整和利用水土資源,建設水保型生態農業,提高了小流域水土資源的生產率和產出率,使農村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人均收入從2008年的8 754元增加到2014年的21 400元,增加了2.45 倍,從根本上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生態環境得到了改善。通過退耕還林、修坡式梯田、修谷坊等水土保持工程的配套,宜林荒山、荒坡、荒地又全部披上了綠裝,既保持水土、又成為綠色銀行。增強了土地保水、保土、保肥和抗旱能力,由“三跑田”變成“三保田”。基本上達到了10 ~20 a一遇洪水發生時,水不離坡,土不下山,溝不出槽,緩洪減沙效益日趨明顯,大大減輕了水旱等自然災害。
[1]吳以敩,略論水土保持型生態農業問題[J]. 中國水土保持,1993(01):45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