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遠奇
(遼寧江河水利水電新技術設計研究院,沈陽 110003)
?
太子河生態建設工程布置及建筑物設計
陳遠奇
(遼寧江河水利水電新技術設計研究院,沈陽 110003)
摘要:為建設“水清、河暢、岸綠、景美、人水和諧”的生態河道,形成“水文化、水環境、水景觀、水安全”的水生態文明體系,保護重要河流的健康發展,遼寧省水利廳決定開展《遼寧省主要河道生態建設規劃》工作,太子河生態建設工程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提出并得到實施。文章結合太子河生態建設工程實例,從總體布置、種植設計、生態帶設計、宣傳牌工程4個方面,就生態工程布置及建筑物設計進行了分析和討論。為建設“水清、河暢、岸綠、景美、人水和諧”的生態河道,形成“水文化、水環境、水景觀、水安全”的水生態文明體系,保護重要河流的健康發展,遼寧省水利廳決定開展《遼寧省主要河道生態建設規劃》工作,太子河生態建設工程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提出并得到實施。
關鍵詞:太子河;生態建設;生態帶;種植設計;工程布置

1工程概況
遼寧省是我國北方省份中水資源短缺較為嚴重的一個,加之遼寧又是我國東北的重工業基地以及優質水稻生產基地,工農業生產對于水資源的消耗較高,水生態環境問題也因此變得非常突出。雖然近年來遼寧省實施了部分綜合治理工程,但水生態問題仍未得到徹底解決,尤其在河道生態系統修復方面更是亟待加強。本工程旨在通過建設沿河生態帶等綜合治理措施,來實現進一步凈化河流水質、涵養水源、恢復河道健康、改善河道生態環境的目標,最終使太子河干流初步形成具有生態隔離帶的初級生態河道,為河道向水質優良、生物多樣性豐富的理想生態河道方向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提供更多的保障。
2生態帶工程總體布置
為滿足保障行洪安全、不新征占地的實際要求,全河道生態帶建設以植物措施為主,建設內容包括有堤段迎水喬木、灌木帶;無堤段迎水灌木帶;對于攔河建筑物或跨河橋梁等存在可實施空間的節點位置,打造具有市政綠化級別的濱河景觀帶。考慮到本次工程的實際情況,迎水喬木帶主要應用于河道斷面較寬,同時有明顯護堤地的有堤段河道,所采用的植物主要為柳樹。迎水灌木帶主要應用于河道斷面較窄的有堤段和無堤段,所采用的植物主要為火炬樹、杞柳、紫穗槐。有堤段的生態帶建設主要是在堤防迎水、背水側的護堤地內栽植迎水喬木、灌木帶,對于堤頂路面較寬且無瀝青路面的河段,則于路肩處適當種植堤肩行道樹。無堤段的生態帶建設主要是在魚塘或耕地與河灘地的分界處栽植迎水灌木帶,通過具有耐水濕特性的亞喬木栽植,最終形成寬度2~5 m的迎水灌木帶[1]。按照河流的走勢,在不對河道行洪條件造成影響的情況下,部分堤距較寬的河段可適當增加迎水灌木帶的寬度。
3種植設計
在本次工程中,植物的選擇原則主要有以下3方面:①盡可能選擇本地適生樹種,以提高與周邊環境的協調度;②選擇固土能力強、耐瘠薄土壤、耐水濕的適應岸灘生長的灌喬木;③對村屯、橋梁、公路等重要節點的可視范圍,選擇景觀樹種,采用灌喬結合的搭配方式,以通過樹種的多樣性來提高景觀效果。本次工程所選喬木包括柳樹、銀中楊、京桃3種,以柳樹作為主要樹種,種植于堤防護堤地內或堤肩;亞喬木包括火炬樹、杞柳、紫穗槐3種,主要用于迎水灌木帶,其共同特點為繁殖能力強、種植方便、根系發達、枝條茂密,為天然的植物屏障;灌木包括小葉丁香、水臘、連翹、金葉榆4種,主要用于重點段的綠化設計。
迎水喬木帶:柳樹,株行距2m×2m。
迎水灌木帶:火炬樹、杞柳、紫穗槐,株行距0.5m×0.5m。
重點段景觀帶:喬木選擇京桃、銀中楊,灌木選擇小葉丁香、水臘、連翹、金葉榆,采用自然式栽植。
客土:選擇肥力高、結構松散的種植土,其中,喬木、灌木采用種植穴客土方式,根據種植穴大小,喬木的客土量為0.3m3,灌木為0.02m3。亞喬木采用整體換填客土,即對原地面作清基處理,隨后客土,厚度為0.5m。客土土壤的理化指標、重金屬含量指標、種子發芽指數等均按《綠化種植土壤》(CJ/T 340—2011)的要求執行。
4生態帶設計
有堤段:由于該段的有堤段兩岸均已建有濱河綠化帶或伴河公路綠化帶,因此僅進行堤肩行道樹的栽植,左右堤肩各種植一排柳樹,株距2 m。同時,考慮到河道斷面狹窄的實際情況,有堤段護堤地內僅栽植寬度為2 m的迎水灌木帶。
無堤段:由于河灘地與耕地邊緣存在明顯土坎,且土質較好的河灘已經被私人占用開荒,所以采用由耕地邊緣向河道方向依次布置1 m寬的火炬樹、1 m寬的杞柳或紫穗槐,形成2 m寬的混交生態灌木帶的設計,以便在提高耕地邊緣岸坎穩固性的同時,阻隔人類活動對河道環境的破壞。
重點段:采用具有景觀效果的自然式綠化種植,對于處在河灘地位置的,則選擇耐水濕且具有良好景觀效果的灌木進行自然式種植。
有堤段:由于該段的有堤段兩岸均已建有濱河城市景觀帶,因此僅在該段堤防的護堤地內種植5排柳樹,株距2 m。
無堤段:該段可供生態建設的空間較少,故而僅選擇若干臨近漫水橋的位置進行生態建設,植物的種植均于耕地邊岸岸坎下進行。
海城段共有兩處節點位置存在生態建設的空間,其中,位于小河口太子河大橋下游左右岸的可實施位置在橋頭堤防的護堤地內,右岸的可實施位置在右岸堤頂的一處廢棄管理用地。本次設計將這兩處空間作為重點段,以京桃、銀中楊、柳樹配合自然形式種植的火炬樹等花灌木進行生態設計。
營口段內岸線均為有堤段,且迎水、背水側的護堤地內均有良好的護堤林帶。其問題主要體現在部分背水側魚塘或水塘逐年侵占背水側5m的護堤地,個別魚塘甚至已經擴建至堤防坡腳處,故而本次工程采用了護堤地恢復設計,即將被魚塘侵占的背水側護堤地通過土方回填的方式恢復到5m寬,隨后于護堤內進行護堤林建設。考慮到該段河道土壤存在一定的鹽堿化問題,所以本次設計采用耐鹽堿的火炬樹進行生態建設。
盤錦段內均屬有堤段,護堤地內存在一定的護堤林,其余護堤地則被魚塘或耕地占用。由于占地問題短時間內無法得到有效解決,所以本次工程中盤錦段內不存在可實施的生態建設用地,最終未進行生態建設安排。
5宣傳牌工程
宣傳牌的作用在于提高民眾對保護河道生態及水質安全的意識,同時為河道增添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基于這一目標,宣傳牌主要布置在人流較多且較為醒目的地段,采用3×9m-12m、2×5m-6m兩種型式,前者主要布置于高速公路橋、省級及縣級道路重要橋梁節點,后者主要布置于一般橋梁節點。本次工程中,宣傳牌共布置15個,其中,本溪段6個,遼陽段4個,營口段4個,海城段1個。宣傳牌采用落地式鋼結構獨立柱型式,上部為兩面宣傳面板及其支架體系,下部為圓柱鋼管獨立柱,柱下為鋼筋混凝土獨立基礎。相關設計參數為:
面板尺寸:高×寬,3m×9m、2m×5m。
總高度:地坪以上宣傳牌總高度分別為12m、6m。
6結語
工程結束后的驗收結果表明,生態工程相關設計目標均得到了有效實現,太子河沿岸生態景觀得到了進一步的優化和改善,為河道向理想生態河道方向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焦付花,趙得明.大通河流域(浩門段)生態建設的思路與對策[J].陜西水利,2014,(S1):213-214.
[作者簡介]陳遠奇(1984-),男,遼寧本溪人,工程師,從事水利工程設計。
[收稿日期]2015-06-28
中圖分類號:X17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7596(2015)08-01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