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鵬飛
(黃岡市公路規劃勘測設計院)
某全長224.5 km 的公路工程,以《公路工程技術標準》和《公路線路設計規范》為依據,擬通過改建施工,將公路的速度標準提升到80 km/h,同時保證整段線路的所有工程指標,都在100 km/h 的行車標準范圍之內。在設計過程中,對設計速度的檢查工作,由相關部門執行,同時用80 km/h 和100 km/h 兩種標準進行安全評價,其中主要的技術指標如下。
(1)平曲線最小半徑:右線434 m,左線416 m,設計速度80 km/h 時的一般值400 m,極限值250 m;設計速度100 km/h時的一般值700 m,極限值400 m。
(2)直線最大長度:采用值15/9 處,設計速度80 km/h時推薦值在1 600 m 以內;設計速度100 km/h 時推薦值在2 000 m以內。
(3)同向平曲線間最短直線:采用值473 m,設計速度80 km/h時推薦值480 m;設計速度100 km/h 時推薦值600 m。
(4)反向平曲線間最短直線:采用值160 m,設計速度80 km/h時推薦值160 m;設計速度100 km/h 時推薦值200 m。
(5)最大縱坡及坡長:采用值4.5/515% /m,設計速度80 km/h時推薦值5/700% /m;設計速度100 km/h 時推薦值4/800% /m。
(6)最短坡長:采用值250 m,設計速度80 km/h 時推薦值200 m;設計速度100 km/h 時推薦值250 m。
(7)凸型豎曲線最小半徑:采用值5 000 m,設計速度80 km/h時一般值4 500 m,極限值3 000 m;設計速度100 km/h時一般值10 000 m,極限值6 500 m。
(8)凹型豎曲線最小半徑:采用值3 100 m,設計速度80 km/h時一般值3 000 m,極限值2 000 m;設計速度100 km/h時一般值4 500 m,極限值3 000 m。
(9)停車間距:采用值1 100 m,設計速度80 km/h 時推薦值1 100 m;設計速度100 km/h 時推薦值160 m。
基于以上案例公路改建工程線路設計的背景概況,在對該工程的線路進行設計時,需要從平面線形設計、縱斷面設計、平縱結合設計、視距設計等方面展開研討,具體的技術建議如下。
根據上文的技術指標,繪制出右線和左線的平曲線半徑分布圖,以明確工程圓曲線的半徑選用范圍,按照規范設計速度100 km/h 時極限值的規定,將圓曲線半徑的最小值控制為415.3 m,其余路段的平面線形指標,基本都大于600 m,所占線路比例為94%左右,這些路段的安全系數均達標,僅需要重點分析圓曲線半徑在600 m以內位置的行車安全性和最大安全行駛速度。首先是基于行車速度協調和司機舒適感的視角,羅列出圓曲線半徑、橫向力系數、超高I值、舒適性速度、預測性速度等的參數,作為分析小平曲線半徑與行車安全保障關系的依據。其次是平曲的組合,考慮到公路所處位置屬于山嶺重丘地形,應該在劃分出交點號后,定值交點樁號,然后分別明確各個交點樁號的轉角值、半徑、曲線類型、半徑比和相關結論等,經分析,相鄰卵形曲線半徑比以0.2~0.8 為佳;S 型曲線半徑比以2 為佳;連續路段半徑比在1.5 以內為佳。通過對曲線半徑比的調整,確保曲線的均衡變化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再次是長直線路段,其中80 km/h 設計速度時的長度控制在1.6 km 以內,100 km/h時控制在2.0 km 以內,但本工程的長直線路段長度,總共有9 個位置在2 km 以上,而且受到山區本身地形特征的限制,這種超過2.0 km 的長直線長度,可能會影響行車時司機的車距目測,尤其是在隧道路段,需要將隧道內外50 m 標線,換成震動標線,并增加輪廓誘導,這樣就能夠提醒司機反光和越線,避免司機對車道邊緣的錯誤判斷。最后是短直線路段,按照設計的標準,同向曲線之間的最小直線和反向曲線之間的最小直線長度,分別為6 倍行車速度和2 倍行車速度,其中80 km/h 設計標準的最小長度,分別為460 m 和140 m;100 km/h 設計標準時的最小長度,分別為580 m 和180 m。其中超過100 km/h 設計標準路段之間的短直線,應該設置提醒作用的交通標準,以便及時提醒司機控制好行駛速度,確保行車的安全。
縱斷面的設計,工程分為坡度設計、坡長設計、長下坡設計三方面內容,按照80 km/h 的設計速度,本工程的縱坡坡度最大不能超過4.5%,但實際上,本工程有最大坡長1 100 m的路段坡度為3%,最大坡長900 m 的路段坡度為4%,最大坡長700 m 的路段坡度為5%,因此,為避免連續長大下坡路段的安全事故,在綜合汽車上坡動力性能因素的基礎上,重點設計長大下坡的安全性,通過縱面的設計,減少路線縱坡對行車速度的影響,尤其是在連續上坡位置,有效避免車輛之間的速度差,大大提高了路段的通行能力。除此之外,針對長下坡路段,應該考慮車輛的連續剎車制動因素,車輛在連續剎車制動時,制動器的溫度會逐漸上升,使得制動性能減弱,甚至可能出現失控,并引發交通事故,從側面要求根據公路路線坡長,控制好平均坡度,譬如本工程的左線和右線,坡長6.5 km 的平均坡度為2.81%,坡長6.8 km 的平均速度為2.49%,坡長6.6 km 的平均速度為2.69%,坡長13.8 km 的平均速度為2.35%,坡長6.5 km 的平均速度為2.36%。另外,還要在安全措施中納入避險車道的設計,供以出現制動失效后車輛的強制減速避險。
在平面設計和縱斷面設計的基礎上,分別明確固定指標的最小值,但以上設計僅針對單一的受限指標,即未能針對平縱疊加的情況,對于后者,安全隱患的發生概率更高。本工程中的平縱線形受限因素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主要有四種情況,這四種情況下的平縱結合設計方法分別為:首先是彎坡組合路段,該路段的坡度在2.6%~3.7%之間,平曲線半徑為792 m,而對于平曲線后接半徑600 m 的路段,呈S 形曲線,在下坡和小半徑組合,行車的危險系數可能會提升,因此需要設置視線誘導設施,以避免在90 km/h 行駛速度時出現交通事故;其次是大縱坡路段,路段坡度-3.8%,屬于半徑840 m 的平曲線路段,設計時的速度預測值為95 km/h,建議設計時鋪裝路面薄層;再次是陡坡急彎路段,坡度為-4.0%和-3.5%,路段平曲線分別為800 m 和850 m,要求在急彎的位置,增設視線誘導設施,并在路面鋪裝薄層;最后是連續曲線路段,該路段有三種以上的曲線半徑,其坡度在3.5%左右,要求分別控制好小客車行駛速度和貨車行駛速度,尤其是曲線入口位置,應提前設置“建議速度”和“連續彎道”的組合提醒標志,以及在豎曲線位置,設置視線誘導裝置,提醒駕駛員按照規定的速度行車。本工程的平縱結合設計,最大縱坡坡度、橫坡坡度、合成坡度分別為4.5%、3%和5.4%,在規定10.5%規定坡度以內,基本可判定平縱結合設計符合合成坡度的要求。
首先是貨車停車視距,貨車停時的視高位2 m,橫凈距為8.875 m,根據行駛速度計算,半徑300 m 的可提供視距為146 m,以75 km/h 的行駛速度、0.17 縱向摩阻系數、-0.005坡度計算,需要設計122 m 視距,其視距差值為24 m,而半徑200 的可提供視距為120 m,同樣以75 km/h 的行駛速度、0.17縱向摩阻系數、-0.005 坡度計算,需要設計122 m 視距,其視距差值為-2 m。由此可見貨車75 km/h 行駛速度時的視覺,可作為視距設計的衡量標準,但需要通過設計審核,以確保設計視距能夠滿足安全行車需求。再次是中央分隔帶視距,主要通過植樹綠化的方式,控制內側車道行車時的視距影響,中央分隔帶的標準橫凈距為2.625 m,其中600 m半徑的可提供視距為112 m,而500 m 半徑的可提供視距為103 m,在本工程中,總共有5 個位置的中央隔離帶視距不符合要求,應該在對這5 個位置的地標線進行針對性設計之后,壓縮硬路肩的寬度,以增大中央分隔帶的橫凈距,這樣就能夠滿足標準設計速度時的視距要求。再次是豎直線視距設計,鑒于工程在線形設計時,某些路段的半徑取值太小,而導致凸型豎曲線的通視距離不足,在此分別按照100 km/h的設計速度和80 km/h 的設計速度確定停車視距,前者停車視距為160 m,凸型豎曲線極限最小半徑為6 500 m,后者停車視距為110 m,凸型豎曲線極限最小半徑為3 000 m。另外,通過現場的勘察和地質分析,基于工程經濟性和行車安全性的視角,對于未能達到理想通視視距的路段,可增設“限速80”、“視距不良、慢行”等醒目標志,這樣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行車視距不良的問題,并以45 m 為單位距離,設計3 道振動型減速標線和振動標線。
綜上所述,公路改建工程線路設計,平曲線最小半徑、直線最大長度、同向平曲線間最短直線、反向平曲線間最短直線、最大縱坡及坡長、最短坡長、凸型豎曲線最小半徑、凹型豎曲線最小半徑、停車間距均為設計的主要指標,路線設計時,應該按照這些技術指標,分別平面線形、縱斷面、平縱結合、視距等設計工作。
[1]張恩成.公路路線的平縱面設計要點分析[J].建筑知識:學術刊,2014,(2):303.
[2]原華.關于公路路線設計中設置緩和曲線的探討[J].黑龍江交通科技,2013,(11):51-52.
[3]楊清濤.高速公路路線設計的可靠性分析及問題探討[J].中國科技縱橫,2013,(22):148-149.
[4]韓志強,呂耀龍.改擴建高速公路路線設計的分析[J].中國科技博覽,2013,(33):224.
[5]史超平.探討路線設計中影響公路安全的設計要點[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27):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