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惠波
(湄潭縣公路管理所)
堵管的問題在公路橋梁預應力施工中比較常見,例如鋼筋孔道堵塞、波紋管堵塞等,其原因主要是施工人員不能嚴格依照相關技術標準進行波紋管的安裝施工,從而導致波紋管定位不準確、接頭松動、管道彎曲等質量問題,另外一個原因是振搗工序的實施使波紋管產生破裂,當水泥砂漿進入波紋管時,就會導致波紋管堵塞。
在公路橋梁預應力施工中,張拉不到位主要包括張拉方式錯誤和張拉力控制不足兩方面問題,在實際的公路橋梁預應力施工中,很多施工企業不結合預應力橋梁的跨度,全部采用相同的張拉方式,或者全都采用兩段張拉的方式,或者全都采用一端的張拉方式,這就導致張拉缺乏均勻性,致使橋跨中部的承載性能低下,甚至是使橋梁產生裂縫或者倒塌。除此之外,一些施工人員缺乏專業的張拉技術培訓,導致在張拉施工過程中,對張拉力的控制把握不充分,致使預應力筋伸長值計算的精準性較低,伸長量不能被控制在6%左右。
在鋼筋混凝土結構張拉之前,必須避免鋼筋混凝土構件在制作過程中出現裂縫,然而施工企業不能對溫度及干縮進行嚴格的控制,從而導致鋼筋混凝土構件因為溫差或者發生干縮導致裂縫的出現,這些裂縫通常在表面處密集出現,并且呈現不均勻分布,尤其容易在梁板構件的箍筋位置進行聚集,這些裂縫的出現直接對橋梁的施工質量及整體性能造成了不利影響。
孔道壓漿是公路橋梁施工中的重要工序,該工序的目的在于保證鋼筋混凝土結構與預應力筋同時工作,并且避免預應力鋼筋被腐蝕。然而,就目前來看,壓漿不密實、不飽滿、漏漿等問題頻頻發生,其原因主要是施工材料質量較低,在孔道壓漿過程中存在偷工減料的問題,并且灌漿過程中,不能對壓漿技術及留孔質量進行嚴格的控制。除此之外,漿體的水灰比也是決定孔道壓漿質量的重要因素,如果水灰配比的誤差較大,勢必會導致漿體滲水和孔道出現縫隙等質量問題。
在堵管施工過程中,需要遵循“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在下料之前需要對波紋管的質量進行嚴格的檢查,如果發現有問題的波紋管,需要及時對其進行更換。在澆筑混凝土之前,需要對其安裝的位置及牢固的程度進行檢查,保證連接部位的牢固性及封閉性,在振搗過程中,需要明確振搗位置,確保振搗的密實性,并保證不發生過振、漏振等問題。在拆模時,需要對拆模的時間進行明確,通常必須要結合施工的溫度制定拆模的時間,如果施工的溫度較低,就需要將拆模的時間進行延長,同時需要采取有效的保溫措施。
要想提高公路橋梁預應力的施工質量,就需要對張拉方式進行規范,主要包括規范張拉的方式及力度。因此,橋梁施工企業需要安排專業的張拉施工人員負責該工序,并在確定張拉方式之前對預應力橋梁的跨度進行測量,從而充分結合預應力橋梁跨度進行張拉方式的規定,進而提高張拉的均勻性。除此之外,張拉力度的控制對橋梁預應力施工的質量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需要在張拉施工過程中對張拉的力度進行合理的控制,從而提高預應力筋伸長值的精確度,保證伸長值被控制在6%左右。
在公路橋梁預應力施工過程中,需要對結構裂縫進行合理的控制。因此在澆筑過程中需要嚴格控制構件內外的溫度,并采用預埋冷水管、采用低熱水泥等方式將溫度差降低,從而最大程度的遏制鋼筋混凝土構件在預制場制作的過程中發生裂縫,進而間接的提高施工質量。其次,還需要針對裂縫出現較多的位置進行預防措施的設置,通過噴射混凝土等方式,對即將出現裂縫或者已經出現裂縫的位置進行加固,避免裂縫進一步延伸。除此之外,需要對構件進行定期的養護,避免其因受潮而被腐蝕,進而提高其質量與使用性能。
對于孔道壓漿工序來說,施工企業需要對其中的漏漿、壓漿不密實等問題進行自我檢查,對壓漿操作人員進行定期的培訓與實際訓練,提高其責任心以及壓漿技術操作水平,避免壓漿過程中出現以次充好或者偷工減料的現象。其次,在孔道壓漿的施工過程中,需要嚴格依照施工要求與規范標準進行,在施工工藝實施之前需要通過試驗明確其效果,并加強對施工質量的控制力度,例如在漿體水灰比的控制過程中,需要將誤差始終控制在0.4 ~0.5 的范圍之內。除此之外,在孔道壓漿施工中,施工企業需要選擇運轉速度較高的攪拌機,保證攪拌機的速度在1000 r/min 左右,并提高漿體的流動速度,通常將流體速度控制在12 s 左右,并要求施工人員嚴格依照規范進行操作。
現階段,我國各地的公路工程項目如雨后春筍般紛紛涌現出來,為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提供了更為便利的交通條件,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然而公路橋梁預應力施工依然是我國公路建設的難題,因此公路施工企業需要多策并舉,針對其施工管理,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公路橋梁預應力施工的質量,進而為人們提供更為安全、便利、舒適的交通條件。
[1]李揚.芻議混凝土橋梁預應力施工質量問題及控制措施[J].中華民居(下旬刊),2014,(4):196.
[2]耿玉濤.公路橋梁預應力施工技術探討[J].交通標準化,2013,(19):41-43.
[3]龍飛.淺談公路橋梁預應力施工技術應用[J].經營管理者,2013,(2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