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喆 符 思 王 微 許繼宗
(1 中日友好醫院中醫消化科,北京,100029; 2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06醫院中醫科,北京,100101)
不同低頻聲波對胃經五輸穴的微循環及溫度的影響研究
張 喆1符 思1王 微1許繼宗2
(1 中日友好醫院中醫消化科,北京,100029; 2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06醫院中醫科,北京,100101)
目的:探討體感音樂低頻聲波(16~160 Hz)對人體胃經微循環及溫度的影響。方法:在30例健康人的胃經五輸穴附近,按順序播放低頻聲波,以激光多普勒血流儀分析循經穴位的微循環及溫度的變化,分析不同頻率聲波對胃經五輸穴的影響。結果:A1#與A0#、A2#聲波對胃經五輸穴微循環和溫度的影響呈現峰值,高于其他樂音,A1#音(58.27 Hz)影響最顯著(P<0.05),與其他穴位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A1#音影響內庭、陷谷、解溪微循環變化明顯大于其他穴位(P<0.01),而其影響五輸穴溫度變化無統計學意義。結論:胃經五輸穴對特定頻率的低頻聲波有選擇性的吸收作用。關鍵詞 低頻聲波;胃經;體感音樂療法
體感音樂療法(Vibroacoustic Therapy,VAT)屬于音樂療法的一種,近年來研究頗多[1],在中國古代文獻當中也曾多次提到五音與五臟的關系和對人體的影響[2,3],如《史記·樂書》中“故樂者所以動蕩血脈,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但一直缺乏中醫相關理論的探討和現代實驗證據的支持[4]。我們通過既往的研究發現足三里對特定頻率的聲波有選擇性的吸收作用[5],認為胃經中的其他穴位對聲波的吸收也可能存在特異性,因此我們研究了不同頻率體感音樂低頻聲波(對人體有益的16~160 Hz波段)對胃經五輸穴微循環和溫度的影響,現將研究結果詳述如下。
1.1 一般資料 為了排除疾病狀態對經絡的影響,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健康人,年齡20~60歲,經近期體檢身體健康。研究時間為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隨機收錄健康人30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21~54歲,平均(23.18±6.27)歲。經近期體檢(3個月內),無循環、呼吸、消化、代謝、腎臟等重要疾病。因時間及工作量限制,均選取右側胃經穴位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選取了胃經的五輸穴,制定數據統計表格,觀察播放體感音樂不同頻率低頻聲波時,穴位微循環及溫度的變化,然后對實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
1.2.1 實驗條件準備 1)排除室溫對實驗數據的影響:監測室內溫度,必要時應用空調調控,控制在(20±2)℃以內;2)排除空氣對流散熱對人體的影響:檢查門窗,避免明顯的空氣對流;3)排除光線干擾:避免日光及強光直射;4)排除電磁干擾,以免影響聲波穩定:關閉手機等電子設備,檢查室內使無明顯電磁波輻射;5)排除穿著對人體循環的影響:被測試者更換寬松衣服,并靜臥休息20 min,使情緒穩定;6)排除藥物食物影響:被測試者24 h內不得吸煙飲酒,進食刺激性食物,避免服用有擴張血管作用的藥物。

表1 不同頻率低頻聲波對五輸穴微循環的影響(%)
1.2.2 穴位定位 觀察對象為測試者胃經的五輸穴。暴露測試者右側下肢,經由專門培訓的特定人員選取穴位并標記。
1.2.3 實驗工具及觀察工具 實驗工具為5寸有源低音炮,于穴位附近播放聲波。觀察工具為帕瑞(Perimed)公司的PF5001激光多普勒血流儀,探頭貼于穴位處,監測聲波播放過程中,該穴位的微循環及溫度變化,并經該儀器的配套軟件記錄、分析。
1.2.4 實驗過程 1)選定頻率:參照國際標準十二平均律頻率表,選擇其中體感音樂低頻波段(16~160 Hz之間)的音波,如C0(16.35 Hz),……,D0(18.35 Hz),……,D#3(155.56 Hz),共計40個音波。本研究對頻率數值以四舍五入法保留小數點后兩位。2)用電腦軟件生成音波序列:應用COOLEDIT2.1軟件,將選定的40個音波生成正弦樂音,每個音符長度為60 s,相鄰兩個音符之間,用靜音間隔20 s,然后存儲為聲音文件。靜音的作用是排除之前聲波對經絡微循環及溫度的影響,使之回歸基線。3)經電腦播放軟件Media player播放樂音序列,用5寸有源低音炮進行信號放大。低音炮置于觀察穴位外5 cm,周圍以紙板進行音波聚攏。4)測試并記錄實驗數據:將帕瑞公司PF5001激光多普勒血流儀探頭貼于測試穴位處,觀察并記錄樂音播放過程中,該穴位的微循環及溫度變化曲線及數據變化。

表2 不同頻率低頻聲波對五輸穴溫度的影響(℃)
1.2.5 觀察指標 觀察測試穴位在播放樂音序列時,微循環量相對于基線的改變,以微循環量增加的百分比表示,即刻穴位處的溫度,以攝氏度表示。該數值由PF5001激光多普勒血流儀的配套軟件完成計算和分析。

2.1 不同頻率低頻聲波對胃經五輸穴微循環及溫度的影響 結果顯示五輸穴均在A0#、A1#、A2#微循環變化呈現三個峰值;經過配對t檢驗,各穴位微循環變化A1#與A0#、A2#比較均有統計學差別(P<0.01),說明同一穴位均在A1#變化最明顯;A1#對各穴位影響不同,其中內庭微循環變化最明顯,經配對t檢驗其與陷谷相比(P>0.05)和解溪相比(P>0.05)無統計學意義,與歷兌相比(P<0.01)和足三里相比(P<0.01)差異均有顯著統計學意義;說明內庭、陷谷、解溪在A1#微循環變化最為顯著。

圖2 不同頻率低頻聲波對脾經五輸穴微循環的影響

圖3 不同頻率低頻聲波對五輸穴溫度的影響
2.2 結果顯示五輸穴均在A0#、A1#、A2#溫度變化呈現三個峰值 經過配對t檢驗,解溪A1#與A0#比較(P<0.05),其余各穴位溫度變化A1#與A0#、A2#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說明同一穴位均在A1#變化最明顯;A1#對各穴位影響不同,其中足三里溫度變化最明顯,經配對t檢驗其與其他穴位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據史料《說苑》記載,我國5 000年前的原始部落時期,醫師苗父就開始用樂器竹管為病者治療,我們既往的研究也發現了音樂的治療作用[6,7]。《黃帝內經》中有很多關于音樂治療理論和方法的記載,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東方生風……在音為角;……北方生寒……在音為羽”,講述了五方、五藏、五音的對應關系[8]。《素問·五常政大論》:“敷和之紀……其臟肝……其音角”,……,“靜順之紀……其臟腎……其音羽”,闡述了五行平和時,五音與五藏的對應關系[9]。通過本研究可以看出音頻與胃經五輸穴的一些關系[10]。五輸穴是十二經分布于肘膝以下的五個特定輸穴,古人認為其與人體氣血運行盛衰密切相關[11],在素問中就提到凡屬五運六氣升降失常之病,可以針刺五輸穴折郁扶運,補弱全真,瀉盛蠲余,令除斯苦[12],同時還提到未病可以先防,指出升降之道,皆可先治[13]。因此我們對健康人選取五輸穴作為觀察對象,可以有效了解聲波對氣血流變的影響[14]。
從結果來看,不同頻率聲波對穴位影響不同,其中部分音頻A1#音等影響非常顯著,具有一定特異性,且對溫度和微循環的影響規律相似。不同頻率的低頻聲波對同一穴位微循環和溫度的影響不同,各個樂音對胃經各穴位微循環的影響大部分在5%以內,基本在基線附近波段,而從圖1可以看出各穴位微循環均在A0#(58.27 Hz)、A1#(29.14 Hz)、A2#(116.54 Hz)三個音上呈現峰值,差異非常顯著,說明同一頻率的聲波對同一經絡(胃經)不同穴位的影響大致相似。即能引起胃經上某個穴位產生共振的頻率也能引起該經其他穴位共振,反之亦然。體現了同一經絡經氣屬性相同,一氣貫通的特性[15]。圖2為用同樣方法對脾經五輸穴微循環影響的研究結果,相比較而言也是A0#、A1#、A2#音上呈現峰值,但是胃經影響中A1#音又與其倍音關系的同名音A0#、A2#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同一穴位對A1#變化最明顯,最高可達146.34±15.56%,與其他各組相比,P<0.01,具有統計學意義,而脾經中A0#影響最為顯著,一方面說明脾胃二經互為表里,對樂音反應相似,另一方面對具體倍音中的某個音反應更明顯仍需進一步研究。而對比五輸穴對A1#的反應我們發現內庭微循環變化最明顯,經配對t檢驗其與陷谷和解溪相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歷兌和足三里相比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說明A1#改善內庭、陷谷、解溪微循環最為顯著。而A0#、A1#、A2#音上下的幾個半音,即A0、B0、A1、B1、A2、B2,對胃經穴位的微循環也有一定的提高作用,但比較微弱,循環增加量約11%~20%。其他同樣為同名音,相隔2個八度的音影響作用類似,即A0#、A2#對胃經穴位影響程度相近,說明4倍倍頻關系的音對臟腑共振影響相似[16]。從表2和圖2可以看出不同音對五輸穴溫度的影響與微循環呈現相似的規律,在A1#和A0#、A2#呈現改變的峰值,A1#音(58.27 Hz)對胃經五輸穴溫度改變最顯著,最高可達(26.25±2.58)℃,與其他各組相比,P<0.01,具有統計學意義。A1#對各穴位溫度影響足三里最明顯,但經配對t檢驗其與其他穴位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微循環影響呈現規律不同,考慮本研究樣本量較少,因此還不能充分證明同經不同穴對同一聲波刺激所表現的反應是否完全相同,未來我們可以通過擴大樣本量和選取對比其他指標的改善情況進一步研究,從而達到更好的指導臨床選穴和更好的干預效果。總體看溫度變化規律與微循環變化規律相似,說明溫度變化的本質可能在于微循環的改變,循環增加了則局部溫度亦升高。當接近、達到特定頻率(即該穴位的諧頻共振頻率)時,穴位的微循環量會有質的飛躍,溫度也會顯著升高。這說明,經絡穴位對體感音樂低頻聲波具有選擇性吸收的特性,只有特定的頻率,才能把能量傳遞給特定的穴位。
同時在觀察患者的主觀感覺是發現部分觀察對象有非常明顯的經絡感傳現象[17]。30例觀察對象在實驗過程中,有13例在播放A0#、A1#、A2#時,有明顯的經絡感傳現象,循行路線與內經描述的胃經走向大致相同,最遠可到達腹部和面部;有10例觀察對象在播放A0#、A1#、A2#時,有腿部發熱的感覺,并向胸腹部和面部傳導。1例經絡敏感者,感覺胃經經氣由腹股溝分支入股骨頸,在肋骨下(臍上六寸)的不容穴入腹,由四白穴從內眼眶入腦。
本實驗驗證了胃經五輸穴對低頻聲波的選擇性吸收,證明不同腧穴具有各自的“共振頻率”,該頻率的聲波能使該腧穴的氣血循環發生顯著的變化,而同一經絡的不同腧穴對同一頻率的影響可能具有相關性[18]。如A1#音(58.27 Hz)對胃經五輸血的影響更顯著。我們認為將低頻音樂信號進行分離,經過信號增幅放大,然后作用于人的經絡傳導感知系統,刺激人體腦皮質區域的功能,從而起到治療作用,影響人體微循環、改善人體基礎代謝、調節植物神經,可能是體感音樂的中醫經絡學原理[19]。我們未來希望能夠系統研究分析低頻聲波對其他經絡的影響,在既往應用與治療的基礎上[20],從整體上概括,得出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
[1]鄧國政,楊曉,瓊媛.體感音樂療法結合推拿治療失眠40例[J].中醫臨床研究,2013,5(22):42-43.
[2]李哲,胡瀛宇,雒曉東.淺談中醫五行音樂養心法[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2,3(12):92-93.
[3]王延文,胡心影,仇涓蓉,等.五行音樂療法治療情志疾病理論探討[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38(3):205-207.
[4]羅小平.析五音與五臟關系的研究[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9(3):27-30.
[5]許繼宗,李玉華,李月明,等.健康人足三里穴對體感音樂低頻聲波選擇性吸收的相關研究[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1(31):3441-3443.
[6]許繼宗,喬憲春,石玉君,等.從臟腑經絡共振角度確定中國古代音樂標準音[J].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0(4):148-150.
[7]許繼宗,喬憲春,石玉君,等.復原《黃帝內經》五音療病體系的必要性與可行性[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6(5):375-376,392.
[8]彭紅華,余方.五行音樂療法在中醫臨床中的運用[J].福建中醫藥,2013,44(1):45-46.
[9]馮淑娟,艾亞婷.中醫五行音樂之宮調對失眠患者的影響[J].湖北中醫雜志,2013,35(7):30-31.
[10]李磊,尤傳香.試論五輸穴的主治涵義[J].中醫藥通報,2012,11(1):37-38.
[11]張翠巖,曹海成,張碩.子午流注音樂治療法理解和解釋五行[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1,9(17):125.
[12]馬越,劉明明,高思華.基于《黃帝內經》五音理論的中醫音樂療法探討[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4,29(5):1294-1297.
[13]祝愛春,劉政,張海燕,等.五音療法在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選擇應用[J].河北中醫,2012,34(12):1803-1805.
[14]許繼宗,李玉華,張喆,等.體感五行音樂療法聯合參苓白術散治療功能性腹瀉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1(35):3905-3906.
[15]艾春啟,陳生梅,謝貴文.五行音樂療法對抑郁癥的療效觀察[J].湖北中醫雜志,2011,33(2):15-16.
[16]王普艷,湯心鈺,張波,等.不同音色低頻聲波對健康人委中微循環及經皮氧分壓的影響[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4,21(10):12-14.
[17]許繼宗,郭雁冰,李潔,等.不同頻率的低頻聲波對23例健康人解溪穴的影響[J].陜西中醫,2013,34(2):218-220.
[18]徐彬鋒,金浩宇,劉虔鋮,等.多功能音樂電刺激治療設備的研制及在失眠治療方面的應用[J].生物醫學工程研究,2014,33(1):44-48.
[19]廖娟,楊宇飛,項春燕,等.Kappa分析在中醫五行音樂辨證選樂質量控制中的應用[J].世界科學技術,2011,13(6):944-947.
[20]廖娟,楊宇飛,吳煜,等.五行音療對晚期癌癥患者生存質量影響[J].現代儀器與醫療,2013,19(5):80-82.
(2014-08-05收稿 責任編輯:張文婷)
Study on Effects of Different Low Frequency Acoustic Wave on the Microcirculation and Temperature of the Five Shu Points of the Stomach Meridian
Zhang Zhe1, Fu Si1,Wang Wei1,Xu Jizong2
(1DepartmentofChineseMedicalGastrointestinalofChina-JapanFriendshipHospital,ChaoyangBeijing100029,China;2Department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ofthe306thHospitalofChinesePLA,Beijing100101,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low frequency vibroacoustic sound waves (16-160 Hz) on microcirculation and temperature of stomach meridian.Methods:The low frequency sound waves were played on the Five Shu Points of the stomach meridian on 30 healthy people. Then the changes of microcirculation and temperature were recorded by laser Doppler flowmetry and the effects on the points were analyzed.Results:There were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 microcirculation and temperature of the stomach meridian with low different frequency acoustic waves. A1# and A0#、A2# had peak value. And the most significant effect(P<0.05) was observed on the stomach meridian with the A1# tone (58.27 Hz) and there was significant statistical difference(P<0.01) compared with other points. A1#’s effect on the microcirculation of Neiting, Xiangu, Jiexi was significantly bigger then other points(P<0.01) and its effect on the temperature of Five Shu point had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Conclusion:The points of stomach meridian will selectively absorb low frequency sound waves.
Low frequency sound wave; Stomach points; Vibroacoustic therapy
R244.1;R2-03
A
10.3969/j.issn.1673-7202.2015.0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