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會永 楊關林
(1 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血脈病研究室,沈陽,110032; 2 遼寧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臨床學科,沈陽,110847)
崔尚志中西醫結合生平及思想
張會永1,2楊關林2
(1 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血脈病研究室,沈陽,110032; 2 遼寧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臨床學科,沈陽,110847)
崔尚志(1924—1989),遼寧名醫,中西醫結合的開拓者,活血化瘀研究的先驅者,畢生從事中西醫結合防治冠心病的臨床與研究。他參與研制了“冠心1號”等制劑,通過臨床系列研究,總結其療效規律,并率先開展動物實驗研究,探討中藥制劑防治冠心病的作用機制。他主張中醫“辨病”“辨證”與西醫“辨病”相結合的方法辨證論治,以《內經》理論指導冠心病治療,將冠心病辨為“心痹”病,分別氣滯血瘀、氣虛血瘀兩大主證,并根據冠心病臨床合并癥不同,再分為陰虛陽亢等八個兼證。
冠心病;中西醫結合;辨證論治;辨病論治;活血化瘀
崔尚志(1924—1989),男,祖籍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主任醫師,教授。崔教授1950年11月畢業于哈爾濱醫科大學,畢業后工作于中國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內科,后先后轉入撫順戰犯管理所及遼寧省公安干部學校從事醫療工作。1958年1月調入遼寧中醫學院附屬醫院(簡稱遼寧中醫)工作,先后任綜合內科副主任、內科教研組副組長、內三科主任,曾兼任中華醫學會遼寧分會心血管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遼寧省心血管病防治研究協作組組長等。
崔尚志為西醫出身,調入遼寧中醫后,周圍同事多為花甲中醫,其主要配合老中醫開展病房臨床治療及急救工作。初始,他對中醫、中藥知之甚少,但在臨床工作中耳濡目染,崔尚志開始自學中醫。從針灸開始,臨床應用針灸止痛,治療偏頭痛、關節痛及失眠等,迅速緩解患者痛苦,對中醫略有所得。
遼寧中醫成立早期內科病房實行大內科制,收治各類病患。崔尚志曾隨老中醫李質琛中西醫結合治療2例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使其脫離輸血,血象恢復正常[1],這使得他開始信任、推崇中醫。后治1例膽石癥反復發作3年女患,心口(上腹部)劇痛,膽囊造影可見結石,中西醫結合治療半月余,患者痛祛出院,但半年后再次復發后于門診經杜蔭齡老中醫處以大柴胡湯加減4劑,病竟痊愈,造影證實結石消除[2]。自此被中醫神奇療效所折服,開始全面系統學習中醫之理、法、方、藥。
崔尚志雖近不惑之年,身兼內科副主任,但虛心好學,勤懇鉆研,令老中醫刮目相見,很多老中醫也愿與這位勤懇好學的西醫交流。由于崔尚志有扎實的臨床功底,很快能將中醫理論融會貫通,并能找到恰當的中西醫結合點,開展中西醫結合治療與研究。
崔尚志具有敏銳的科研意識,縝密的科研思維。1966年,遼寧中醫綜合內科分設冠心病研究組,由崔尚志負責心血管病臨床及科研工作。在其帶領下,遼寧中醫逐漸形成了濃厚的科研氛圍。他首先提出立意,同時與老中醫田嘉禾、孫允中、郭福興等共同磋商,研制了冠心丸1~3號院內制劑,治療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療效顯著。特別是冠心1號對心血瘀阻型冠心病患者療效最佳,國內不少外地患者慕名前來就醫。冠心1號丸劑后經藥政部門批準,投放市場,大量生產。
崔尚志善于思考,勤于筆耕,重視科研論文的撰寫與發表,這使得很多早期寶貴文獻得以保存下來[1-2]。崔尚志在兼任遼寧省心血管病防治研究協作組組長期間,起草制定了歷年《遼寧省防治冠心病規劃》、《遼寧省地區冠心病協作組規劃》等。1972年,由其牽頭,深入工廠,對200名機械工人進行冠心病流行病學調查,篩查冠心病發病因素。從文獻上看,這是當時中醫界最早開展的冠心病流行病學調查。同年,由其帶領的冠心病研究組開展中西醫結合治療冠心病的臨床研究,證實了中醫藥治療冠心病的療效,認識到冠心病心絞痛屬中醫胸痹范疇,以氣滯血瘀為主證,提倡活血化瘀,其中以活血化瘀理氣為主的冠心1號療效最佳。開創了中醫中藥治療冠心病研究的先河。同期類似研究僅見以阜外醫院牽頭的北京地區防治冠心病協作組開展的冠心2號(北京郭士魁老中醫方)治療冠心病的臨床研究[3]。在這些早期的冠心病臨床研究影響下,國內中醫界才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冠心病活血化瘀研究。
針對活血化瘀為主的冠心1號方,崔尚志帶領冠心病研究組進行了深入的臨床研究。以冠心1號為主,辨證治療94例冠心病心絞痛患者,最長療程達5年,證實了中醫藥治療冠心病的遠期療效。冠心病研究組對急性心肌梗死也進行了中西醫結合治療研究,以冠心1號為主聯合西藥,搶救治療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僅1例死亡,這在當時急救設備有限、治療方法單一的醫療環境下,有效的降低了病死率,驗證了中醫藥治療急危重癥的能力。同一研究,崔尚志等總結觀察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舌象特點:舌質暗或紫暗伴有瘀斑,舌苔由薄白、白膩向黃膩甚至褐膩轉變。認識到氣虛、痰濁等病機特點,對冠心病的中醫認識,由單一的氣滯血瘀,轉為氣虛血瘀、痰濁血瘀等[4]。
為探討冠心1號的作用機理,他在遼寧中醫率先開展實驗研究,通過乙醇浸泡提取冠心1號有效成分,輸注到實驗家兔離體心臟中,發現冠心1號具有增加冠脈流量、減慢心律、抑制心肌收縮力等作用。崔尚志主張中醫現代化,重視實驗研究,他通過高脂飲食喂養復制動脈粥樣硬化家兔模型,制成了國內第1個家兔“氣虛血瘀證候模型”。
崔尚志精通日文、英文、俄文,重視跟蹤前沿醫學進展,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他摘譯《柳葉刀》等外文文獻,撰寫《冠心病的預防》論文,很早認識到高脂飲食、吸煙、肥胖等為冠心病的易患因素,科學提倡通過調整生活方式預防冠心病,普及冠心病教育。對于高脂血癥,他帶領的冠心病研究組以金櫻子、玉竹、山楂煎湯濃縮,制成降脂飲沖劑,治療冠心病伴有高血壓及高脂血癥患者,證實了降脂飲具有降低膽固醇、β脂蛋白及三酰甘油的作用,為遼寧省中醫院后期研制“山楂降脂片”奠定了基礎,后者已成為遼寧中醫名方名藥。
崔教授在承擔臨床、科研工作的同時還承擔著繁重的教學工作。作為內科教研組副組長,他先后參加《中醫內科學》《中西醫結合內科學》《臨床心電圖學》等多本教材的編寫,并講授中西醫結合內科臨床課程及西醫基礎課程,完成了6000課時的教學任務。為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崔尚志利用業余時間手繪教學圖案,并制作了大量膠片幻燈。其教學緊密結合臨床,嚴肅不失風趣,和善而不失威嚴,深受學生愛戴,被學生評為遼寧中醫最佳教師。退居二線后,崔尚志不忘提攜后生,繼續指導參與冠心病、心律失常等臨床研究[5]。1984年9月,崔尚志隨衛生部應日本東方醫學研究會和日中醫學協會的邀請,參加第二屆中日中醫學研究會,在東京、福岡兩地,用日語匯報中西醫結合防治冠心病的研究成果,受到日本醫學界的高度評價。
2.1 中醫“辨病”“辨證”與西醫“辨病”相結合 崔尚志主張臨床應將中醫的“辨病”“辨證”與西醫的“辨病”相結合。他說中醫的“病”是以四診八綱辨證所得的“證”為依據的,而西醫的“病”是通過各種理化檢查所得的。中西醫病名不同,對疾病的認識也不盡相同,二者應相互對應。中醫的病在具體病理病程中的不同發展階段,有各種不同臨床表現,對此可以劃分幾個證,但證卻無一定針對性,即這個證既可見于某個病,亦可見于其他病。中醫古籍著作中對病的認識,常是同病異證,或同證異病,但大多數情況下病證不一。中西醫結合應使西醫“辨病”與中醫“辨病”“辨證”相結合,用現代科學方法提高臨床與理論研究水平。首先采取中醫“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方法,參照古籍著作,辨清中醫的“病”,然后再以中醫“辨證”與西醫“辨病”結合方法,統一對同一疾病的認識。最后,則以中醫“辨病”“辨證”與西醫“辨病”結合方法進行辨證論治。
2.2 冠心病中醫“辨病”為“心痹”病 中醫的“辨病”是以臨床上表現的各種“證”為依據,而該“病”或“證”與西醫的“病”同樣概括了病因、病理、臨床表現及其發展規律。《內經》中類似冠心病的中醫病證的論述較多,如《靈樞·厥病》:“真心痛,手足青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又“厥心痛,痛如以錐針刺其心”;《素問·痹論》“心痹者,脈不通”;《素問·臟氣法時論》“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諸病源候論·心痛病諸候》記載“……其正經不可傷,傷之而痛為真心痛”,“心有支別之絡脈,其為風冷所乘,不傷于正經者,亦令心痛,則乍間乍甚,故成疹不死。”上述論述,不難看出其共有的證候是“心痛”。根據所描述的“心痛”癥狀與病理特點,可以看出“真心痛”的癥狀與病理改變較重,“厥心痛”的癥狀與病理改變較輕。前者已傷正經,后者未傷正經,但二者皆因脈不通而致心痛,故宜統稱為“心痹”,而“真心痛”及“厥心痛”則可稱為“心痹”病的兩個類型。
2.3 冠心病中醫“辨證”與西醫“辨病”相結合 歷代醫家論述胸痹心痛之為病,多因寒氣入經或痰濁痹阻所致,也有的責之于七情內傷、過食肥甘、勞逸失度及外感六淫邪氣等,這與現代醫學冠心病致病特點基本相似。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主水藏精,司人體生長發育及臟腑功能。腎分陰陽,如腎陽虛,脾陽不得腎陽溫煦而不振,釀濕生痰,痹阻心脈,而發心痹;如腎陰虛,腎水不足,不能上濟于心,而心腎不交,亦可導致心痹。內傷肝腎,水不涵木,肝陽亢盛,耗傷津液,可煉液為痰,痹阻心脈;過食肥甘,勞逸失度,損傷脾陽,也可內生痰濁,痹阻心脈。此外,七情內傷,均可影響氣機,致使血行不暢,瘀阻心脈;六淫邪氣,如風冷寒氣亦可入心致心脈不通,即《諸病源候論》所謂“心痛者,風冷邪氣乘于心也”。因心與肺分主氣血,相依相輔,寒邪亦可犯肺而后入心,痹阻心脈。由此可見,上述諸多病因,最終均可導致心脈不通,形成心痹。心脈不通與現代醫學認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心肌供血障礙的觀點相類似。心脈不通,必有血瘀,而血瘀有虛實之分,即“氣滯血瘀”或“氣虛血瘀”,可反映“心痹”的本質。氣滯血瘀之證,提示正氣尚存,常見心絞痛患者;氣虛血瘀之證,提示正氣已虛,多見急性心肌梗死(見圖1)。
2.4 冠心病中醫“辨病”“辨證”與西醫“辨病”相結合 心痹在臨床表現中除具有“心痛”這個共有的癥狀外,同時還常伴有其它夾雜癥狀。因此,必須按中醫的四診、八綱、臟腑與氣血等學說并結合西醫的“辨病”對這些癥狀分清主次,劃分主證、兼證。冠心病“心痹”在臨床上雖表現錯綜復雜,但總以氣滯血瘀、氣虛血瘀為主證。而冠心病伴有的其他并發癥所表現出來的癥狀,則構成兼夾證。可概況為兩個主證及八個兼證。兩個主證:氣滯血瘀證,多見于心絞痛患者;氣虛血瘀證,多見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八個兼證:陰虛陽亢證,多見于冠心病合并高血壓病者;心脾兩虛證,多見于冠心病合并植物神經紊亂者;心肺氣虛證,多見于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者;心腎陽虛證,多見于冠心病合并全心衰竭者;氣陰兩虛證,多見于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者;痰濁內阻證,多見于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癥者;腎虛證,多見于冠心病合并腎或腦動脈硬化癥者;心陽虛脫證,多見于冠心病合并心源性休克者。

圖1 崔尚志手繪冠心病(心痹)中醫病機示意圖
3.1 冠心1號 組成:丹參10 g、三七25 g、紅花25 g、延胡索20 g、蒲黃25 g、五靈脂15 g、雞血藤20 g、琥珀20 g、川芎20 g、降香20 g,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10 g,2~3次/d,每服1丸。
主治:冠心病心絞痛氣滯血瘀證,癥見:心胸悶痛或痛如刀割,痛處固定,或牽引肩背,時痛時止,舌質淡紅或紫無苔,脈沉或沉遲。
方解:丹參、紅花、蒲黃、五靈脂活血化瘀,三七逐瘀寧血,延胡索通脈止痛,川芎、降香開郁理氣,雞血藤柔潤血脈以通絡,琥珀利水通塞而安神。
3.2 冠心2號 組成:雞血藤20 g、生山楂25 g、郁金20 g、赤芍20 g、紅花20 g、生蒲黃20 g、生五靈脂15 g、檀香20 g、生槐花20 g,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10 g,2~3次/d,每服1丸。
主治:冠心病心絞痛氣滯血瘀證而血瘀偏重者,以胸部劇痛明顯。
方解:紅花、五靈脂、蒲黃、赤芍活血化瘀,郁金、檀香通心開竅、芳香化濁,山楂、槐花消化脂質以柔脈,雞血藤柔和血脈以通絡。
3.3 冠心3號 組成:牡丹皮25 g、紅花25 g、木香15 g、檀香15 g、沉香15 g、丁香5 g、冰片0.5 g、蓽茇5 g、赤芍25 g,共研細末,裝入膠囊,每個0.5 g。2~3次/d,每服1丸。
主治:冠心病心絞痛氣滯血瘀證而氣滯偏重者,以胸部悶痛明顯。
方解:牡丹皮、赤芍、紅花化瘀生新,木香、檀香、沉香、丁香理氣開郁,蓽茇辛竄宣絡,冰片芳香化濁。
[1]李質深,崔尚志.中醫治療原發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的初步觀察[J].遼寧中醫雜志,1958,1(1):41-42.
[2]杜蔭令,崔尚志.中醫治療肝郁胃痛(膽石癥)一例介紹[J].遼寧中醫雜志,1958,1(1):37-38.
[3]北京地區防治冠心病協作組.冠心2號方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療效的初步報告[J].中醫雜志,1972(1):29-32.
[4]高明,崔尚志.急性心肌梗塞治驗[J].中華中醫藥學刊,1988(4):40.
[5]鄧德明,莫成榮,賀家珍,等.升率湯治療緩慢性心律失常50例觀察[J].中醫雜志,1987(2):38-40.
(2014-01-09收稿 責任編輯:曹柏)
Introduction to Cui Shang-Zhi's Clinical Biography and Integrative Medical Thought
Zhang Huiyong1,2, Yang Guanlin2
(1BloodandVesselResearchLaboratory,AffiliatedHospitalofLiaoning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henyang110032,China; 2DisciplineofClinicalIntegrativeMedicine,Liaoning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henyang110847,China)
Cui Shangzhi (1924—1989) was a very famous integrative physician in China. As an integrative pioneer, he started the research on the treatment of blood activating and stasis removing. He devoted all his life to the integrative medicine. Dr. Cui specialized in treating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 combining Chinese herbs with western medicine. He invented a Chinese herb formula called guanxin 1 with his colleagues, and did a series of clinical and basic researches on it, through which he proved the effect of guanxin 1 on treating CHD and expounded its therapeutic mechanism. Dr. Cui advocated that th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should combine Chinese medical disease differentiation with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ccording to western medical diseases. In Nei Jing, CHD is considered as Xin Bi, and Dr. Cui differentiated the syndromes of Xin Bi into two main syndromes and eight subordinate syndromes according to CHD and its morbidity.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tegrative medicin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Disease differentiation; Blood activating and stasis removing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項目(編號:國中醫藥發[2008]23號);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一五”中醫藥重點學科中西醫結合臨床學科建設項目(編號:國中醫藥發[2009]30號)
R256.22
B
10.3969/j.issn.1673-7202.2015.0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