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雪峰
前不久,筆者實地調查了解到,湖北一個村莊因為農田拋荒,村干部動員300多戶村民將800多畝耕地流轉給大戶經營,既解決了拋荒問題,又形成了規模經營。因為形成了規模經營,引起上級重視,投入資金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做到所有農田能排能灌和機耕機收。讓人意外的是,隨著農業生產條件改善,之前拋荒的老年人紛紛違反土地流轉合同要回了承包地。他們要回土地的理由有三條:“一是農業生產條件好了,不需要重體力,年齡大也搞得了;二是種田有成就感;三是可以鍛煉身體。”
事情雖不大,但十分值得注意。其中關鍵點有二:一是只要具備更好的生產條件,農民尤其是缺少進城務工機會的老年人愿意種田;二是對農村中老年人來說,種田不僅是獲得收入的機會,而且是獲得價值的重要方面。
當前中國所處的發展階段是,城市很難為所有進城農民工提供在城市體面安居的穩定就業和可靠收入。因為務工收入比較低,不少進城農民工有強烈的獲取現金的愿望,表現出來就是很少有農民工愿意交“三險一金”。沒有“三險一金”,農民工如何可以在城市體面安居下來?
上述現實決定了,一部分進城農民工只有兩個選擇:一是不體面地留在城市,結果就是形成城市貧民窟,這是一般發展中國家的普遍現象;二是返回農村。
中國第一代農民工大都進入中年,一些人正在返鄉路上,或已經返鄉。第一代農民工返鄉很容易理解,他們在村莊中成長,適應村莊生活,且熟悉農業生產。他們返鄉務農輕車熟路。
問題是第二代農民工他們大都是初中畢業即進城務工,沒有真正的農村生活經歷,沒有進行過農業生產,對農村也缺乏感情。因此,從意愿上,第二代農民工可能多數不愿回到農村。
第二代農民工當前不愿回農村的一個主要原因是他們現在還年輕,他們希望通過努力來獲得在城市安身立命的機會。他們中的相當部分人的確有這樣的機會。問題是,有一些人可能等到年老也沒有積攢下在城市體面生活的資本,他們就不得不在城市貧民窟與返鄉之間做出抉擇。
對一個年齡大了,又沒有穩定居所和工作的農民工來說,返鄉無疑很有誘惑力。中國以農戶承包為基礎的村社集體土地所有制,為所有進城農民保留了承包地和宅基地,進城農民都可以回農村種田。
在當前農業技術條件下,一方面是快速的農業機械化推進,一方面是大量輕簡便農業技術的推廣,使得務農成為一件輕松的事情。根據當前人均耕種面積,進城失敗農民工回到農村種田,要發財不容易,但過個日子并不難。
因此,“人均一畝三分、戶均不過畝”的小農經濟,不僅為進城失敗的農民工提供了退養的條件,而且也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良策。數以億計小農的精耕細作還為中國糧食安全提供了保障。當然,這需要國家投入資源改善農業生產條件?!?/p>
(作者是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環球時報2015-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