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彥寶,孫 放
(1.遼寧師范大學 管理學院,遼寧大連116029;2.東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36)
遼寧省自然資源稟賦比較豐裕,同時又是在計劃經濟時期建立起來的老工業基地,在傳統體制下孕育了諸多較成型的產業集群,如以撫順石油為中心的石油開采加工企業集群,以沈陽金杯為核心的汽車企業集群,以沈陽機床為中心的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以鞍鋼、本鋼為中心的鋼鐵產業集群,以及大連的石油化工、現代裝備制造、船舶制造等產業集群。改革開放后,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遼寧又新出現了一些企業集聚區或產業集聚區。如大連的電子信息和軟件、寬甸縣的硼礦開采硼砂生產企業、大石橋聚集的鎂制品生產企業、佟二堡聚集的皮裝皮具生產企業、法庫瓷磚生產企業等。步入21世紀,遼寧省政府提出要“把產業集群作為促進工業經濟增長的有效產業組織形式”,“十一五”“十二五”規劃則把圍繞建設兩大基地和發展優勢產業,培育多種形式產業集群,增強產業的集聚功能,作為規劃期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通過“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戰略決策、突破遼西北建設、以及特色產業集群建設三個層面的推進,目前遼寧全省規模前100個集群預計可實現收入近5.5萬億,其中:千億集群21個,500億到1000億集群28個;縣域集群36個,千億縣域集群2個,500億到1000億的縣域集群7個。沈北手機、鞍山激光、遼陽芳烴、綏中數字技術等新興產業集群建設也初見規模。綜觀遼寧省產業集群發展,有以下三方面特征。
無論是舊體制時期還是改革后,政府的戰略規劃和政策推動是遼寧產業集群形成主要動因。當然,這其中遼寧特定的資源稟賦是決定性的比較優勢背景。遼寧眾多的產業集群中,因外部規模性、市場自發的“歷史”“偶然”因素、特殊的供求結構和文化因素等而形成的集群寥寥無幾。因此,遼寧的產業集聚,與各地方的產業結構和布局契合度較高,大都秉承比較優勢,通過優勢企業和產業孕育推動發展而成。
從區域分布來看,規模前100的產業集群中,沈陽、大連各有21個,千億規模以上集群三分之一以上集中在沈陽、大連,遼西北地區平均擁有產業集群數大都在4個左右,且大多是縣域集群。從產業分布看,裝備制造業、原材料加工、農產品加工三個行業占總銷售收入的比重達83.9%。十二五規劃中30個重點產業集群中,裝備制造業10個,石化冶金行業6個,建材行業2個,農產品加工業3個,紡織行業4個,醫藥行業4個,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1個[1]。
如大連石化分公司、大連西太平洋石化公司和大化集團等龍頭企業,帶動了大連石油化工產業集群形成,如華晨汽車集團帶動了沈陽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集群,如依托鎂資源發展的遼南鎂質材料產業集群、依托遼東半島的獨特地理條件大連、丹東水產品加工產業集群的形成等。鮮有品牌帶動和科技資源推動型集群。大多數產業集群發展基本處于分散辦企業、集中辦企業、集中辦產業、形成產業鏈階段,總體上尚未占領產業高地、形成地區品牌。
制約產業集群發展因素是多方面的,目前,遼寧產業集群發展的主要瓶頸因素有以下方面。
遼寧產業集群大多是政府規劃推動而成,且有近半數與舊體制相承。盡管有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五點一線規劃上升為國家戰略推動,有近兩個周期的五年規劃引導,但實際情況是,遼寧產業集群在戰略布局、策略推動等方面,高水準規劃引導和政策配套仍顯不足。囿于資源稟賦和地方利益,省域內產業集群空間布局上缺乏準確的區域功能定位和布局的統籌,各區域間集群發展普遍存在定位模糊、雷同重置的癥結。一些初見規模的集群和政府主導的產業園區建設,也往往因疏于管理和引導,無序競爭嚴重,集群內耗使得發展緩慢。此外,政府針對性的管理服務平臺欠缺,資本、技術等要素環境不良,成為制約遼寧產業集群發展的掣肘[2]。
100個重點產業集群投產企業數為12 213家,僅有38個產業集群投產企業數超過百家,28個集群企業數不過50家。從收入來看,2015年的目標是21個集群超千億,但總體上,以2015年規劃收入5.5萬億計,遼寧現有產業集群平均規模只有50多億元。36個縣域集群中,大多企業是農村、鄉鎮起家,起點低、規模小,低水平競爭也使其發展有限。雖然集群規模與集群效應,在不同行業產業的相關性不一樣,但因規模的有限性,使得集群內產業價值鏈短,相關企業沒有組織成有序的系統,造成價值鏈環節缺失外包,大大降低了集群效應和競爭力。因規模瓶頸制約,遼寧的重點產業集群尚未形成區域性產業集群競爭優勢,遠落后于東南沿海地區。
遼寧現擁有的千億、幾百億級的集群數也不少見,有的集群也擁有國家級重點企業,但集群內企業大多僅僅是空間上聚集一地,形似集群,企業之間卻“聚”而不“群”,相互孤立,缺少專業化分工。集群內競爭無序使得資源整合效率缺失。有數據顯示,遼寧產業集群的聚集度,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還可達到10%以上,但伴隨著近兩個五年計劃推動,在沿海發達省份的集群聚集度紛紛提高達20%時,遼寧產業集群的聚集度卻一直低于10%,表明遼寧產業集群在數量、規模方面雖取得長足進展,但在產業集群質的方面,在集群內企業專業化協同協作方面有待規范提高。
遼寧百強產業集群資源型、傳統型產業集群超65%,為數不多的技術密集型集群也大都屬于中低端技術集群。因比較優勢和現實條件,遼寧產業集群發展只能走“低端嵌入”式發展模式,并且已形成了低端鎖定,遼寧的很多產業集群在國際國內產業分工和價值鏈體系中,從事的是加工、制造、組裝等環節,這些非戰略環節處于經濟學上微笑曲線的低端,其特點是門檻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這樣使得遼寧產業集群效益低下,集群競爭力不足,產品結構單一,缺乏同行業領軍企業,限于貧困化發展泥潭。
遼寧產業集群進一步發展優化,從政府推動角度分析,以下幾方面是關鍵。
要在戰略高度正確認識和把握產業集群發展規律。遼寧產業集群的發展現存問題和瓶頸形成,根源在于地方政府的規劃過程中,對產業集群內涵的認識狹隘偏頗,認為集群就是相關行業企業的區域集聚,結果在制度設計中,沒有從產業集群內生共存和經濟聯系角度規范發展。在下一步的新一輪經濟發展規劃中,遼寧應結合全省經濟發展階段特點和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的戰略需求,增強市場意識和創新意識,遵循產業集群發展一般規律,以市場為導向,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新型工業化為目標,以開放改革和科技創新為原動力。要充分把握利用自身雄厚的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立足全國和國際分工,戰略上把優化空間產業布局、明晰區域定位和升級調整產業結構作為規劃重點,進行統籌規劃,合理布局。要特別強調建立區域合作機制,打破地方分割,促進區域分工與協作,構建新型利益分配關系,促進區域經濟協同發展[3-4]。
遼寧要想進一步推進產業集群發展,就應重新定位政府職能,避免政策“越位”和“缺位”現象發生。特別是要規避政府以自身資源介入經濟活動,杜絕“行政撮合”“拉郎配”式的行業集結。科學引導產業集群政策的目標應該是遵循產業集群形成、演進、升級的規律,把握集群發展各階段的特征,滿足產業集群發展的外部環境要求。增強地方政府的服務角色意識,強化企業市場主體身份,矯正過去重大企業輕小企業、重硬件設施的投入而輕軟環境培育的錯位做法,切實為產業集群發展創造良好的軟硬環境和配套設施。此外,產業集群發展也離不開工商稅務、金融科技、教育培訓、商務代理等諸多環境因素,政府要盡快完善政策法規,加快專業市場和配套服務平臺建設,提升現代物流、信息傳媒、科技咨詢、金融服務等配套服務能力,為生產要素充分流動和集群效應提升,提供公平有序的政策環境和服務體系,為產業集群發展提供優良的生態環境。
政府部門可以考慮促進集群內企業間建立產品、技術關聯,使集群內部企業間既分工合理又相互促進,徹底改變集群發展的“聚而不集”局面。遼寧產業集群聚集度低,主要表現為集群的產業組織結構不合理,集群內企業之間缺少橫向或縱向的內在聯系,產品結構趨同。其結果不僅沒有合力,反而產生無序競爭和集群內耗。因此要著力理順各產業集群內企業價值鏈,加強集群內部的合作伙伴關系,通過引進不同類型內駐企業(如加大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招商引資力度,注意引導企業異質性發展),來促進集群完整產業鏈的形成,這樣不僅可以改善集群內企業分工,也有利于優化結構,增強產業競爭力。至于龍頭企業帶動發展的產業集群,其集群結構往往使集群內企業競合關系異化,這樣的集群往往看似價值鏈完整,分工明確,但由于大企業的支配地位,使得關聯性企業大多處于依附地位,結果容易使得整個集群運行趨于僵化,阻礙集群可持續發展。因此,要提高集群集聚度和產業關聯度,政府不應只是對大企業“偏愛”,應運用“看不見的手”對其行為進行約束和限定,以促成集群內天然的“競合”關系的形成。
在發展過程中,遼寧存在傳統產業集群的“低端鎖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高端不足”。經過十幾年的積淀,遼寧省已建有電子信息、生物技術、節能與環保為主導的技術型新興產業群體,也具備一定的傳統產業升級改造條件,但創新意識不強、創新體系建設滯后和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仍未根本解決,這導致產業結構持續低度化和產業集聚低水平低端化。伴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大潮的到來,遼寧應盡快開展科技創新體制深化改革,把構建創新型產業集群作為推進產業集群發展的重點工作來抓。以現有技術型新興產業群體為載體,完善全省創新型集群發展規劃布局,使創新型產業集群成為科技人才培養、創新成果轉化和科技服務的聚集地,并支撐帶動全省集群創新和產業升級轉型。政府可創建或鼓勵組建形式多樣的創新平臺和專業化孵化器,在政策上扶持開展產學研協同創新,加快培育創新能力強、輻射性強、主營業務突出的集群骨干企業,充分發揮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能動性,支持鼓勵企業參與基礎研究、創新研發和科技轉化[5]。
總之,進一步推動產業集群健康發展和升級優化,是實現經濟發展有效路徑。遼寧應以“十三五”規劃為契機,順應產業發展融合化、開放化、生態化、創新化趨勢,遵循集群化發展的客觀規律,在全面評估全省產業集群發展現狀基礎上,充分發揮政府的支持引導作用,明確發展的重點和方向,完善科學規劃和政策引導,爭取通過產業集群的的進一步優化完善,擺脫遼寧省經濟發展困境,實現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新的轉折。
[1]遼寧省計經委.100個重點產業集群基本情況表[R].2012(6):3-5.
[2]進一步提高產業關聯度和集群發展水平[N].吉林日報,2014-11-15(8).
[3]何艷,黃濤.遼寧沿海經濟帶的產業集聚研究[J].黑龍江對外經貿,2011(3):93-95.
[4]王志,武獻華.遼寧沿海經濟帶產業集群發展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區域經濟,2010(8):75-79.
[5]李創.我國產業集群發展瓶頸與破解對策[N].光明日報,2014-08-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