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屯
(大連民族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科研部,遼寧大連116605)
中央把人文化、大眾化、實體化作為民族團結教育發展的大方向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在民族工作進入新常態大背景下,從理論的高度認識民族團結教育“三化”的重要意義,從實踐的層面積極推進其高效展開,必須處理好相互作用、相互銜接并相互制約的幾個基本關系。
習近平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六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指出,民族團結是中國各民族人民的生命線,做好民族工作,最關鍵的是搞好民族團結,最管用的是爭取人心。要適應形勢,注重人文化、大眾化、實體化,推進理念、手段、方法的創新。這段論述既概括了長期以來中國民族團結教育實踐的豐富成果,揭示了民族團結教育的基本方式,也同時表達了民族團結教育精準化發展的趨勢,從而為新時期中國民族團結教育事業發展指引了方向。
中國民族團結教育實踐取得了重要成果,僅1988年第一次全國民族工作表彰大會召開至今27年來,就涌現出4085位及3892個國家級民族團結先進個人、先進集體,以及105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和133家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范單位。多年的民族團結教育活動,積累了大量相關素材和經驗,成為提出民族團結教育“三化”理論重要的實踐依據。
首先,民族團結教育秉持“重在交心,以心換心”,彰顯“以人為本”理念,是民族團結教育人文化的集中表達?!叭宋幕钡拿褡鍒F結教育應是對受教育者的思想觀念產生深刻而持久影響的教育,這樣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所以“人文化”是建立在“以人為本”的“人本教育”基礎上的,而且“人文化”的民族團結教育直指“人學取向”。大量成功的實踐探索證明了這一點,比如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的民族團結創建活動、四川雙流“親情服務團”、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利通區的民族團結教育等活動表明,民族團結教育“重在平時”“重在交心”“以心換心”,表達了近年來民族團結教育人文化發展趨勢。
其次,民族團結教育手段不斷豐富,方式不斷創新,民族團結教育大眾化正在實踐中探索發展。民族團結教育在走向大眾的過程中,必須借助和運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傳播方式。實踐中出現的大眾化的成功探索值得充分肯定,比如河北大廠回族自治縣的“一報兩臺三網百站”及農村文化大院建設;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創建的北庭故城、世紀園、天池“汗王宮”、“民族風情園”等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族團結教育基地等,都實現了讓民族團結教育更加貼近大眾,貼近百姓生活,增進少數民族同胞的往來增進感情的目的。也應當看到,在民族工作進入“新常態”的大背景下,如何適應社會信息化加速推進的新形勢,充分運用新技術、新媒體,開創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新局面成為新的問題[1]。
第三,民族團結教育結合“環境育人”,彰顯民族團結教育實體化的趨勢。有效的教育離不開對教育環境的不斷塑造和培育,因此,把環境和營造環境的過程納入民族團結教育,表達了教育實體化趨勢,正如L.W.Lezotte等所認為的,要把塑造高成功期望的環境、提供良好的學習機會和建立積極的家庭與學校的聯系等融入到有效教育的環境建設上來[2]。在實踐中,延邊朝鮮族自治州(2010)、南寧市(2010)、新疆維吾爾自治區(2014)等把民族團結教育資源向機關、企業、社區、鄉鎮、學校、宗教場所定向傾斜,利用實物和聲光電技術還原歷史場景、烘托教育氛圍、進行主題實踐活動、大力實施民心工程等起到了教育實體化的良好效果。
進行民族團結教育要堅持“爭取人心”的基本策略,準確把握民族團結教育的著力點,采用恰當的心理方式,真正讓融入感情的民族團結教育深入廣大百姓之心。
首先,要持續堅持以態度轉變為核心的過程管理。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加涅(R.M.Gagne)指出,態度并非與知識簡單相關,態度是一種情緒、一種行為。態度與信念相連,而后者又與價值觀發生關系,態度是價值觀的表現,反映了人的品德。所以,態度決定了受教育者在接受了民族團結教育之后的行為選擇,是關乎并表現其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載體,進行民族團結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讓受教育者態度不斷轉變。在接受民族團結教育過程中,受教育者的態度經歷了從“接受”“響應”到建立“價值感”的基本階段。他們首先要能接受教育者有關民族團結的觀點和看法,進而“響應”施教者,認同其觀點,并建立與教育者相一致的“價值感”,這個過程表現了受教育者態度內化程度的不斷增加。因而,民族團結教育應著力于對教育對象相關態度的影響、感化及轉變上,而民族團結教育能夠爭取人心也首先集中體現于此。
其次,要堅持多樣化的心理策略。一是榜樣引導策略。習近平同志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講話中談到,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要用自己的模范行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眾、帶動群眾”。民族團結的榜樣來自不同民族群眾中涌現出來的模范人物,也可以來自身邊的人,比如母親、父親、教師、同學,或受大家歡迎的人,唯有以不斷涌現出的立體、生動、可仿、可學的榜樣鼓舞和鞭策當代廣大群眾,民族團結教育方可真正入腦入心。
二是隱含性策略。西方學者率先就教育過程中的隱含性問題給予關注,提出了“隱含課程”(implicit curriculum)、“內隱課程”(covert curriculum)、“無聲課程”(silent curriculum)等重要概念,并認為以隱性的、潛移默化的、滲透性的和強調環境育人的方式開展教育,可以極大地輔助于從正面,即采用以“灌輸”為主要方式的教育。經驗證明,對群眾起到實效的教育往往是以“不引人注意”的方式進行的,只有把隱性教育和顯性教育相結合,才能共同構成民族團結教育的完整體系。
三是實用性策略。民族團結教育要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人的情感,做到學以致用,讓廣大受教育者懂得民族團結教育不僅僅是學會了一些理論和觀點,而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如何看待和評價自己身邊的先進人物及其事跡,從而煥發出向榜樣學習的內在動力。諸如“體驗式”和“情境認知式”的教學把已經或正在學習的民族團結知識與對現實的分析和認識相結合,努力創造更多的環境和場景,讓群眾身臨其境,最大程度的理解既有知識,靈活運用既有所學。
四是團隊策略。以學習小組或團隊的方式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以小組或團隊為單元進行學習,不僅可以讓學習氛圍更加融洽,而且讓學習形式更加靈活,無形中增添了協同、合作的團結氛圍。讓來自不同民族的群眾共同完成有引導性、組織性、協作性的集體活動,在彼此相互接觸中不斷增強不同民族群眾之間生活習慣、學習方式、思維特征等方面的溝通、理解和認同,最終實現其價值觀的認同。
第三,要牢牢把握民族團結教育的情感主線。情感主義的代表人物沙夫茨伯里(A.A.Shaftesbury)認為,道德的基礎是人的情感,道德教育應當從情感教育出發,通過情感教育實現教育的目標。這就要求進行民族團結教育的組織者和教育者要以真實的情感融入到教育過程,以真實、真情、真心開展民族團結教育。
從另一個角度看,以情感為主線的民族團結教育往往直接體現在受教育者“喜歡”或“不喜歡”。能爭取人心的民族團結教育首先是讓受教育者感到眼前的教育方式是讓他們喜歡的,要充分考慮不同民族群眾的學習動機和情感因素,讓他們感受到教學內容的真實可信,感受到教學榜樣的可親可愛,感受到教育者的真摯情感,從而提高民族團結教育的實效性。
再有,有效的民族團結教育的最佳入手點是建立教與學雙方的親情。在面對不同民族的群眾時,熱情、真情和親情的教學,不僅貼近了群眾,而且從一個方面彰顯了民族團結教育的基本品格。而直接傳達這種教育方式的人是可親、可敬和可愛的。所以,爭取人心的民族團結教育必然包含了教育者與受教育者良好的“情感關系”,所謂“學生親其師,方可認其道”。
習近平同志指出,推進民族團結教育“三化”,要適應形勢,注重理念、手段、方法的創新,要改變單一的“大水漫灌式”宣傳教育方式,要針對不同對象和受眾的特點,多做“滴灌”,精耕細作,潤物細無聲。這一思想鮮明地指出了民族團結教育“精準化”發展的大趨勢。
首先,“三化”深刻表達了新時期民族團結教育理論精準化發展的理念。習近平同志指出,要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把服務群眾同教育引導群眾結合起來,把滿足需求同提高素養結合起來,堅持人民性,堅持以民為本、以人為本[3]。民族團結教育是從根本上鑄就人的靈魂、爭取人心的教育,突出了教育的以人為本;民族團結教育的實體化,抓住了教育要“接地氣”的關鍵,提倡教育要搭建有效載體,讓民族團結教育在實踐中要有抓手、有平臺、有支撐;而民族團結教育的大眾化,集中表達了民族團結教育的大規模、群體性的參與度和廣泛的接受度,讓各民族更廣大的受教育者在喜聞樂見中身體力行,在積極參與中帶動身邊的人。因而,“三化”的核心是讓民族團結教育圍繞人來進行,從而突出了新時期民族團結教育精準化的新特征。
其次,“三化”深刻總結了新時期民族團結教育實踐精準化發展的探索歷程。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表明,每當把民族團結教育內容瞄準人民群眾的切實需要、瞄準他們的生產生活實際和其所處的環境,就一定會產生預期的實際效果;而反之,脫離受教育者生產生活實際,以形式主義的、空洞的和抽象的理論,甚至以簡單的“拿來主義”照抄照搬西方的做法,民族團結教育則必然走向低效甚至無效。新時期的民族團結教育更要精準地圍繞受教育者,充分運用的新技術、新媒體,采取多渠道、全方位,瞄準起示范作用的先進社區、鄉村、單位、學校、連隊和寺廟,以其先進事跡為引導,弘揚民族團結的理念。與此同時,將民族團結教育理論“定向地”納入到國民教育、干部教育、社會教育,“定向地”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這是長年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實踐的總結,也是“精準教育”的內涵所在。
第三,“三化”深刻揭示了民族團結教育以“吸引力”為核心的切入點,表達了其“精準實施”的深刻含義。習近平同志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宣傳思想工作關鍵是要提高質量和水平,把握好時、度、效,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讓群眾愛聽愛看、產生共鳴。這一論述與J.Piaget的看法相一致,他認為,“接受教育”是大腦加工外來信息與學習者主動建構相結合的過程,而這個過程的開端是要能“吸引受教育者”[4]。由此表明,以人為本的民族團結教育首先要建立好“吸引人”的通道,只有吸引人,才能引導人。民族團結教育要注重受教育者個體的實情,注重從教育者的注意力、興趣點、情感域、思想觀念入手,將其吸引到教育者所傳播的內容上來,從而牢牢把握民族團結教育通往“三化”的最佳入口和關鍵路徑。
進行民族團結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中華民族與各民族的關系、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的關系、民族團結教育內容與形式的關系、教育所遵循的路徑和達到的效果的關系,以及教育所使用的手段等民族工作領域不同的子系統,認識和分析這些關系,辯證地處理好這些關系,關乎民族團結教育的成敗。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中華民族和各民族的關系,是一個大家庭和家庭成員的關系,各民族的關系是一個大家庭里不同成員的關系。民族團結教育首先要宣講中華民族的一體性,講清楚中華民族共處于一個歷史、文化和血脈相依的大家庭,講清楚中華民族的多元性離不開其一體性。在這樣的前提下,進一步闡釋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八個堅持”,即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維護祖國統一,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堅持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堅持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堅持依法治國。與此同時,也要講清楚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體性包含多元性,講清楚各民族歷史文化的多樣性組成了燦爛多彩的中華文明整體。因此,在民族團結教育中,要立足于中華民族多元中的一體和一體中的多元,在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大前提下,強調并尊重各不同民族所具有的平等關系和多元文化,從而深刻體現民族團結教育所要把握的方向、主線、要素和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是推動民族工作要依靠的兩種力量。民族團結教育與物質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具有內在關聯性,民族團結是中華民族與各民族之間政治、經濟、社會、歷史、文化和生態等方方面面密切聯系的表現和表達,也同時彰顯了民族團結教育所具有的整體性、全局性和系統性等基本屬性。從物質文明建設的層面看,民族團結教育要強調各民族的共同奮斗、各民族的共同繁榮的基本理念,要強調實現民族團結必須充分調動中央、發達地區和民族地區的“三個積極性”,強調大力發展民族地區經濟建設和社會建設,強調要緊扣民生訴求,抓好就業、教育、生態保護和搞好扶貧開發,強調要同以“三股勢力”為代表的反民族團結的傾向和勢力作斗爭。而從精神文明建設的層面看,民族團結教育也要注意加強教育中的精神文明引導,加強中華民族大家庭精神的涵養、維護、塑造和包容,加強各民族典型人物、典型事跡的宣傳和培育,加強民族團結文化及民族團結教育環境的營造和維護,真正做到物質構建和專政、精神涵養和團結教育的兩手硬。
民族團結教育最根本的是表達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民族觀、宗教觀,表達和傳播“民族團結是發展進步的基石”的思想,表達和傳播中華民族“三個離不開”的團結、和諧共進的基本理念,具有一定的理論高度和抽象性。要將抽象的理論轉化為廣大群眾所能理解并接受的知識和思想,就必須極大程度的化解理論的抽象度,采用生動有效的教育方法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主張,一切知識的學習都是從感官開始的,應盡量把所學知識放在感官的跟前。民族團結教育應以受教育者的感官體驗為開端,真正像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要從“吸引力”和“感染力”的角度,以手足相親、守望相助的情感,以“重在平時,重在交心”的基本思路“爭取人心”,從而由此開啟克服民族團結教育抽象性的大門。應盡可能以人文化、大眾化、實體化的方式,比如形象化的語言表達、豐富的感性資料、靈活的教育模式化解理論學習的難度,讓生動而感人的民族團結素材直通民族團結理論的實質。因此,形象化的教學資料與現代教學手段相結合是聯系民族團結教育抽象理論及其具體實際的不二法門。
中國特色的民族團結理論是科學,是人類的精神財富,她的表現形式是具有完整邏輯為支撐的知識、概念和理論體系,她的精神內涵和實質是民族團結的科學思想和方法。宣傳和講授民族團結的基本理論知識是整個民族團結教育過程的組成部分,而其最終目的是要讓民族團結的知識和理論化作無所不在的精神力量,讓民族團結精神如陽光普照,如凈化的空氣,如寶貴的水源。所以,進行民族團結教育的首要任務是用各種恰當的手段開啟學習民族團結知識的大門,千方百計地讓廣大群眾對的民族團結的知識和理論有興趣、有共鳴、有感受、有體會,從而自覺自愿的接受民族團結的思想,并進而內化為其自覺的行動。最有效的民族團結教育是實現了讓廣大群眾在日常工作中,在生活的細節上都能夠以民族團結的大局引導和約束自己,使民族團結思想成為廣大群眾的陽光、雨露、空氣,真正植根于中華民族大家庭之中。如果僅僅從知識、概念或理論的層面講授“民族團結”,而沒有創造更多的條件和相應的方式讓廣大群眾在實踐中領會、理解和自覺的運用,則民族團結教育的效果將大打折扣。
從Email到短信,從博客到微博,從QQ到微信,信息化、網絡化和大數據把民族團結教育引入新時代。民族團結教育要及時把握新時代的特征,抓住“喜聞樂見”這個紐帶,樹立人文化的理念,運用大眾化的方式,根據不同群體的信息接受習慣,順應網絡時代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的新趨勢,推動民族團結宣傳教育創新發展。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阿里木江·買提托庫提在利用傳統的工作方式踐行民族團結教育的同時,利用微信在好友圈中轉發中央民族團結精神和相關模范事跡,獲得了很高的點贊率、轉發率,就是一個例子。廣大群眾在習慣于傳統的廣播、電視、報紙的同時,更加青睞于傳播教育理念的新媒體和新方式,他們更喜歡看微博、讀微信,更容易接受“虛擬朋友圈”的信息和文化。阿里木江·買提托庫提的事跡還說明,要高度重視和提高由各級組織建立起來的“網上課堂”“紅色網站”等教育媒介的實效性,與此同時也要高度重視并合理引導、利用各種“QQ圈”“微信圈”,讓民族團結教育在虛擬空間更加緊密地與廣大群眾的實際需要相結合,比如政策引領的需要、信息知情的需要、解疑釋困的需要、情感寄托的需要等,從而有效引導虛擬世界不斷釋放出民族團結的正能量。
[1]王正偉.努力開創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新局面[N].北京:中國民族報,2014-11-07(1).
[2]LAWRENCE W LEZOTTE ,KATHLEEN MCKEE SNYDER.What Effective Schools Do[R].Solution Tree,2010D.
[3]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北京:人民日報,2013-08-20(1).
[4]皮亞杰.皮亞杰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