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
有價之寶
◎梁平
5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這無疑是國家最高層對生態文明建設的一次全面部署和強力推進。其實在2013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時回答學生提問,在談到環保問題時就說:“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形象地說明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但是,真的讓人們由衷地認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僅憑理念當然不行,中間少不了科學的衡量工具。中國人的詞匯中,“無價之寶”是形容價值極高、無法估量的意思。然而在現實中,越是無價的東西,往往越得不到珍視。比如空氣,比如河海山川。于是,人類開始想方設法讓“無價”變成“有償”,讓好空氣、好水、好土壤變得值錢。改變傳統的不計算環境資源成本的GDP核算體系,已經成為全球共識。
為了做本期關于“綠色GDP”的主題報道,筆者和同事拜訪了國家環保部官員牟廣豐——一位在環保領域深耕了30多年的環保工作者。筆者問他,早在2004年當時的國家環保總局就提出了進行有關綠色GDP核算的設想,后來因故中止了。這是不是說明那時提出建立綠色GDP的核算體系有些超前?牟廣豐說:“恰恰相反!如果那時就開始實施綠色GDP,我們的資源環境就不會付出今天這么大的成本,就不會欠這么多的環境賬,也就不會有這么多的環境違法事件……”如今,環保部明確提出重啟綠色GDP研究,我覺得,這既是亡羊補牢之舉,更是未雨綢繆之略。
放眼世界,早在1972年,就有美國經濟學家提出了“經濟福利指標”的核算模型,明確指出要從GDP中扣除產業污染和交通堵塞等產生的社會成本;1985年,芬蘭就建立了本國的自然資源核算框架體系;上世紀90年代,瑞典的綠色GDP核算已經成為政府的例行公事;到了2012年,聯合國開始號召在世界各國推廣一種衡量環境與經濟關系的框架系統(SEEA)。公平地說,近年來,中國也并沒有停止這方面的探索,國家各有關機構在能源核算、與環境污染有關的核算、森林資源核算、水資源核算、礦產資源核算等方面,都進行了專項調研,其中于2014年發布的《中國森林資源核算報告》就首次提出:森林生態系統每年可為每位國民提供相當于0.94萬元的生態服務。
但是,包括聯合國和美國、德國等其他國家在內,至今世界上并沒有誕生一套公認的標準的“綠色GDP”核算系統,這說明給“綠水青山”和污染進行量化和定價的難度。
愛爾蘭藝術家奧斯卡·王爾德曾說過一句著名的話:“樣樣東西的價碼都知道,對價值卻一無所知。”好在我們現在對環境資源具有“金山銀山”般的價值已不存異議,就差弄明白其“樣樣東西的價碼”了。歷史在這里前進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