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娟袁書堂(駐馬店市中醫院CT室 河南駐馬店 463000)
螺旋CT MPR重建對退行性腰椎管狹窄的診斷價值
劉華娟袁書堂
(駐馬店市中醫院CT室河南駐馬店463000)
【摘要】目的探討螺旋CT多平面圖像重建(MPR)在退行性腰椎管狹窄臨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隨機選取2012年3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退行性腰椎管狹窄患者95例,均行螺旋CT檢查,并對興趣段行MPR重建,對患者的臨床影像學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本次研究中,50. 526%患者為Ⅱ型狹窄,40. 000%為Ⅲ型狹窄,僅9. 474%為Ⅰ型狹窄,其狹窄部位主要位于L4~L5之間; MPR圖像直觀反映出突出椎間盤同神經根的關系,以及椎管狹窄程度和其全方位影像表現。結論螺旋CT MPR重建能夠有效反映出退行性腰椎間管的全方位影像資料,有助于對患者的狹窄程度、狹窄病因等進行判斷。
【關鍵詞】退行性腰椎管狹窄;螺旋CT;多平面圖像重建;臨床價值
退行性腰椎管狹窄是一種常見的中老年疾病,患者臨床表現較為復雜,缺乏典型性,因此診斷和定位難度較大。近年來,隨著臨床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X線平片、MRI、CT等影像學檢查技術被廣泛應用于退行性腰椎管狹窄的臨床診斷中[1]。本次研究通過對近年來收治的95例退行性腰椎管狹窄患者的CT檢查影像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探討螺旋CT MPR對于該類患者的臨床診斷價值,為臨床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據,現將結果匯報如下。
1.1一般資料隨機選取2012年3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退行性腰椎管狹窄患者95例,57例男性,38例女性,年齡41~82歲,平均年齡(54. 9±11. 2)歲,病程2~16 a。其中10例患者存在臀部及腰部局部疼痛,32例患者存在間歇性跛行,41例存在下肢無力或放射性脹痛,12例患者存在下肢運動障礙或感覺麻木表現。
1.2方法所有患者均進行CT掃描,選取GE 16排螺旋CT掃描儀,層厚設定為7. 5 mm,層間距取5 mm,螺距設定為5 mm,重建間距0. 75 mm,120 kV,40 m As,調整掃描平面同椎間隙垂直,根據床面同椎間隙的角度對機架角度進行調整,對L3~S1進行掃描,掃描范圍包括上椎體椎弓根下緣至下椎體椎弓根上緣,患者取仰臥位,屈膝,將臀部墊高約15~20°,根據軸位掃描圖像,結合患者病情采用西門子CT圖像工作站對椎弓根區、側隱窩區及椎管中央區進行選擇性矢狀重建;對椎間盤平面、椎間孔平面和椎弓根平面進行選擇性冠狀位重建,同時對骨窗圖像和軟組織窗圖像進行常規攝取。由臨床相關醫師根據患者的CT掃描結果進行椎管狹窄診斷和分型。
1.3診斷標準
1.3.1退行性腰椎管狹窄診斷標準中心椎管腔前后徑范圍15~25 mm,<11.5 mm;側隱窩前后徑>3 mm,<2 mm;椎間孔同健側相比縮小程度>50%以上[2]。
1.3.2 CT分型標準①Ⅰ型:中心椎管狹窄;②Ⅱ型:脊神經根管狹窄(側椎管狹窄),包括椎間孔、側隱窩、脊神經入口區任意1處狹窄;③Ⅲ型:混合型狹窄。
95例患者的CT檢查結果見表1。其中,4例螺旋CT軸位圖像表現為椎間盤突出,在MPR冠狀位和矢狀位重建圖像中表現為髓核向椎管內脫出,同時顯示出其與鄰近神經根鞘的相對位置; 9例患者為脊柱側彎,螺旋CT軸位圖像中無法將椎間盤在同一平面完整顯示,無法對椎管狹窄程度進行確定,其MPR矢狀位重建圖像清晰顯示出患者椎管狹窄程度,并進行相關量化測量; 11例患者CT圖像中存在椎間盤邊緣骨化影,無法對椎體邊緣骨質增生和椎間盤鈣化進行鑒定,其MPR矢狀位重建圖像中可明顯顯示出二者區別(見圖1~圖3)。
臨床資料指出,CT作為一種非侵害性檢查,能夠準確顯示出椎間盤突出、黃韌帶肥厚等腰椎管狹窄致病因素,同時能夠有效反映出狹窄程度、部位及其形態,因而在臨床得到廣泛應用[3]。結合95例退行性腰椎管狹窄患者的CT檢查資料,本次研究認為退行性腰椎管狹窄主要具有如下CT表現:①腰椎間盤突出、
膨出:表現為患者椎體邊緣軟組織影超出椎體緣距離>2 mm,且椎間盤和硬膜囊之間無脂肪間隙,椎管前后矢狀徑<11. 5 mm;②韌帶肥厚、鈣化:表現為患者黃韌帶增厚程度>4 mm,同時存在蛋殼樣高密度影,硬膜囊存在明顯的變形和受壓表現;③腰椎小關節和椎體骨質增生:表現為患者椎體后緣骨質增生,以后外側緣最為明顯,同時關節突存在增生肥大表現,形成骨贅,雙側小關節的間距變小(小關節內聚)。結合患者CT表現對其進行分型,本次研究中共計包括9例Ⅰ型,48例Ⅱ型及38例Ⅲ型,且87例患者手術結果同臨床分型特征符合,符合率為91. 579%。
相關研究表明,螺旋CT掃描多采用同椎間隙軸位平行的直接掃描成像方式,僅能有效反應椎間盤軸面圖像,對于椎間隙、椎弓及椎體等無法進行全面觀察[4]。解剖學研究指出,椎體平面可分為矢狀面3列和冠狀面3列,這一劃分是MPR重建的解剖學基礎[5]。螺旋CT能夠對椎體進行快速掃描,其各項同性掃描數據能夠為圖像重建提供重要的基礎。本次研究中,首先對患者實施椎間盤常規軸位掃描,之后采用原始數據對椎弓根區、側隱窩區、中央區進行矢狀位重建;對椎間盤平面、椎間孔平面和椎弓根平面實施冠狀位重建,從而從冠狀面、矢狀面和軸面對椎體進行全面觀察,更加直觀地反應出椎管狹窄程度、椎間盤退出方向和程度、同周圍神經根的關系,特別是對于鑒別后縱韌帶骨化和椎間盤鈣化提供了可靠的依據。本次研究中,4例患者MPR冠狀位和矢狀位重建圖像中表現為髓核向椎管內脫出,同時顯示出其與鄰近神經根鞘的相對位置; 9例患者MPR矢狀位重建圖像清晰顯示出患者椎管狹窄程度,并進行相關量化測量; 11例患者MPR矢狀位重建圖像中可明顯顯示出椎體邊緣骨質增生和椎間盤鈣化區別。
綜上所述,螺旋CT MPR重建能夠有效反映出退行性腰椎間盤的全方位影像資料,有助于對患者的狹窄程度、病因等進行判斷,建議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胡少平,俞紅文.退行性腰椎管狹窄的螺旋CT診斷及臨床意義[J].實用骨科雜志,2010,16(6): 438-440.
[2]鄭炎.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狹窄癥32例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醫刊,2013,40(11): 100-101.
[3]范里,楊波,陳家祿,等.可擴張微創通道管系統下單切口治療退行性腰椎管狹窄癥[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3,12(2): 164-166.
[4]朱天亮,徐永政,林朗,等.113例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狹窄癥手術治療HAMA焦慮量表評分[J].重慶醫學,2013,42(25): 3043-3044.
[5]那國巖,韓學剛,遲天航.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狹窄癥的手術療效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1,3(15): 164-165.
(收稿日期:2015-02-12)
doi:10.3969/j.issn.1004-437X.2015.06.018
【中圖分類號】R 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