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雪貴
(義馬煤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醫院 河南 三門峽 472300)
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是腹部手術的常見并發癥之一,其主要由于腹部手術創傷、腹部外傷、腹腔內無菌性炎癥所引發,主要病理過程為患者的腸壁水腫和滲出無菌性粘連性液體[1]。本研究選取義馬煤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醫院普外科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患者28例,以探討保守治療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義馬煤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醫院收治的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患者28例,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齡16~73歲,平均41.2歲。胃十二指腸手術6例,小腸手術10例,結腸直腸手術8例,膽囊切除術3例,闌尾手術1例。之前均無腹部手術史。術后早期(1~2周內)腸蠕動曾一度恢復,已有肛門排氣,并開始進食而出現腸梗阻臨床癥狀,停止排氣排便24例,腹脹26例,嘔吐18例,腹痛16例。所有患者行X線片檢查均表現有典型的腸梗阻氣液平面,22例行CT檢查,顯示有腸壁增厚現象。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保守治療方法。①腸梗阻的基礎治療:禁食,胃腸減壓維持胃腸道壓力正常;適當補充液體維持體內酸堿平衡和水電解質平衡[2]。②給予全腸外營養支持治療,應用“全合一”3 L/袋腸外營養液,中心靜脈均勻輸入,直至能夠進食后逐漸停用。③應用生長抑制素250μg/h,24 h持續泵入和小劑量乳酸紅霉素0.25 g加入5%葡萄糖液500ml靜脈滴入,1次/d,均應用7~10d[3]。④應用糖皮質激素地塞米松5 mg靜脈注射,1次/8~12 h,應用7 d后停藥。⑤輔助治療:應用胃腸動力藥甲氧氯普胺10mg,2次/d,靜脈滴入,病情緩解后停藥,其中22例給予了胃腸動力藥;20例給予了大黃粉沖劑(20g+100ml溫開水),1次/d,胃管內注入后閉管2 h輔助治療[4]。
1.3 療效判定標準 治愈:發病7 d內排氣排便等腸道功能恢復正常,胃腸道相關癥狀消失,影像學檢查未發現炎性腸梗阻的征象;顯效:發病7 d內排氣排便等腸道功能基本恢復正常,進食后經影像學檢查未出現炎性腸梗阻癥狀;有效:發病10d內排氣排便胃腸道癥狀明顯減輕,未出現嚴重并發癥,經影像學檢查顯示炎性腸梗阻征象有好轉;無效:發病10d內相關癥狀未明顯減輕,甚至出現加重跡象,或者中途轉為手術治療,經影像學檢查顯示腸梗阻指征未有好轉。
28例患者中治愈18例,顯效8例,有效2例,無效0例,總有效率達100%。經過術后3~6個月的隨訪。所有患者均未出現嚴重并發癥,無1例復發。
腹部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概念最早由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黎介壽院士于1995年首先在國內提出。腹部手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是指在腹部手術后早期(一般為術后2周)由于腹部手術創傷或腹腔內炎癥等原因導致腸壁水腫和滲透而形成的一種機械性與動力性同時存在的粘連性腸梗阻[5]。腹部手術創傷指廣泛分離腸道粘連,長時間的腸管暴露以及其他由于手術操作所造成的腸管損傷;腹腔內炎癥指無菌性炎癥,如腹腔內積血,積液或其他異物導致腹腔內無菌性炎性物質(細胞因子、炎性介質、壞死組織碎屑等)的殘留。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臨床特點是發生在術后早期,腸蠕動已經恢復,部分患者已恢復飲食,此病大部分出現在術后2周左右,以腹脹為主,腹痛相對較輕或無,有腸梗阻癥狀、體征和影像學證據,但很少發生絞窄。
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病理特點是腸壁有水腫、炎癥滲出,腸袢間相互粘著致腸蠕動障礙和腸腔狹窄,腸腔有機械性的不暢。炎癥水腫消退后,腸袢間相互粘著松解后,腸管的通暢得以恢復,這也是該病進行非手術治療的基礎。反之,如果進行手術治療,分離相互粘著、水腫、炎癥腸袢,必將加重腸袢的損傷而出現腸瘺等嚴重并發癥。從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發病機理看,炎癥引發的相關反應一般可在2~3周消退,而患者腸道組織的修復則多需要3~5周的時間。從該病的定義和病理特征看,本病大多數情況下是可以預防和減少發生的,關鍵是提高對本病的認識,術中減少腸管損傷和腸管在空氣中暴露的時間和面積,保護腸管漿膜面,手術結束時大量鹽水沖洗腹腔,清除和減少其中的細胞因子、炎性介質、異物和壞死組織碎屑等,特別是腹部創傷后手術。術后鎮痛,應用幾丁糖,早期下床活動,糾正貧血、低蛋白血癥及水電解質代謝和酸堿平衡紊亂,均是減少本病發生的預防措施。隨著腹腔鏡微創技術的進一步開展和普及,此病的發生率逐漸下降。
該病以患者的臨床癥狀為依據,進行X線檢查便可以發現患者的腹部存在氣液平面,腹部CT能夠發現患者腸壁增厚現象,且能排除腹部的其他病變。在診斷此病前,必須排除機械性梗阻和繼發于腹腔內或腹膜后感染,電解質紊亂等原因造成的麻痹性腸梗阻。
目前此病的治療以保守療法為主[6]。由于患者在治療期間需要長時間禁食,所以治療中盡早恢復患者腸道的營養是十分重要的,這也是恢復患者腸道功能和解決腸梗阻的先決條件。本研究28例患者主要采用禁食,持續胃腸減壓;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全腸外營養支持治療既減輕患者胃腸道負擔,又能提供營養支持,使患者有條件等待炎癥消退,病情緩解[7]。應用生長抑素可抑制胃腸道激素和消化液的分泌,還能維持腸黏膜屏障,降低細菌移位的發生[8];應用小劑量乳糖紅霉素促進腸道功能恢復。給予糖皮質激素減輕腸壁的炎性滲出和水腫。同時根據患者的實際癥狀決定使用胃腸動力藥促進胃腸道蠕動,應用中藥大黃粉沖劑胃管注入增強胃腸活動,且大黃有廣譜而強大的抗菌作用起到局部消炎的作用,以達到調養患者腸道,恢復腸道功能。通過動態觀察患者腹部癥狀體征以及CT影像變化,能夠了解病情進展情況。對于診斷明確的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患者不需要手術,手術可能是有害的,甚至再次發生腸梗阻、腸瘺等嚴重并發癥,進而加重病情。總之,對于診斷明確的術后炎性腸梗阻患者采用保守治療,效果良好。
[1]黎介壽.認識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特性[J].中國實用外科學,1998,18(7):387 -388.
[2]朱維銘,李寧,黎介壽,等.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治療[J].中國實用外科學,2002,22(4):219 -220.
[3]周翔,張德慶.生長抑制素聯合小劑量紅霉素、小承氣湯治療粘連性腸梗阻[J].江蘇醫藥,2011,37(13):1560-1562.
[4]徐翔,郝柏平,張慧芬.大黃的研究進展[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3,37(4):56 -59.
[5]李幼生,黎介壽.再論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J].中國實用外科學雜志,2006,26(1):83 -84.
[6]石英,羅華友.腹部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治療進展[J].醫學綜述,2012,18(2):267 -268.
[7]張群,于健春,康維明.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11,26(2):174 -175.
[8]羅超元.生長抑素治療腹部手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現代手術學雜志,2014,18(3):176 -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