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真佳
(新民市打井隊,遼寧 新民110300)
本次規劃的大凌河具體管理范圍為:有堤段為兩岸堤防背水側護堤地外邊線之間的區域,無堤段行洪控制線之間的區域(不含水庫庫區),總計565.8 km2,其中宮山咀以上段面積為74.0 km2(其中源頭保護區63 km2),宮山咀水庫至閻王鼻子水庫段面積為98.6 km2,閻王鼻子水庫至白石水庫段面積為55.4 km2,白石水庫至濱海大道段面積為337.8 km2。
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及河道治理規劃,將凌河保護區管理范圍劃分為一、二、三級區,實行分級管理,一級區為大、小凌河干流河道管理范圍,管理權限歸省;二級區為流域面積介于1 000 ~5 000 km2的支流(牤牛河、細河、大凌河西支、女兒河、老虎山河、第二牤牛河)河道管理范圍,管理權限歸市;三級區為1 000 km2以下的小型河流(100 km2以上的有60 條)河道管理范圍,管理權限歸縣(市、區)??缡小⒖h(市、區)河流治理保護工程等由上級審核[1]。
從河道治理保護及“三帶”建設角度出發,將大凌河干流河道自上而下分為源頭、干流源點、朝陽環城人工湖、義縣古城、凌海濱河新城及河口等6 大防洪生態保護區。
大凌河源頭地區,屬遼寧省社會經濟水平較低的地區,亟待快速發展,受發展方式粗放,缺乏有效管理等因素影響,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沒有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對源頭區自然生態造成嚴重破壞,已引起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關注,為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當地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本次規劃大凌河源頭生態保護區范圍為:
大凌河頭道營子鄉山灣子水庫以上的區域。河道長15.43 km,保護區面積63 km2,包含溝域主要有22 條,需治理溝域75 km:區內有2個鄉、8個村,人口1.55 萬人。源頭區生態治理保護工程措施包括封禁治理面積45 km2,建設人工濕地0.3 km2,地埂植物帶3.3 km2、水平梯田4 km2,谷坊35 座、河道疏浚15.34 km、溝域治理75 km、塘壩1 座、作業路35 km、方塘15 座、垃圾轉運站8 處、垃圾處理場1處、污水處理場1 處[2]。
大凌河地表水飲用水源主要有宮山咀水庫、閻王鼻子水庫和白石水庫,水源地的保護主要通過保護區庫濱帶的建設,實現攔截陸域污染的屏障具有保護水源地水質的作用[3]。水源地保護主要包括:加強流域內工業和生活污染源的治理和控制,在上游和水庫周邊推廣使用無磷洗滌用品,改善種植方式、推廣生態農業,小流域治理和庫濱帶生態建設等措施。小流域重點治理范圍為水庫周邊100 ~200 m的陸域和入庫口上溯3 000 m 的河流兩岸400 ~500 m的陸域,通過采取統一人工種草措施和退耕封禁管理措施,減少土壤擾動和泥沙入庫,并禁止使用農藥化肥,保護水源地水質[4]。
對14.7 km2農田的種植結構調整,水庫移民線以下耕地實現全部退耕,完成29.3 km2人工種草,在水庫河流入口處建設大型的人工濕地前置庫,入庫水經過前置庫均勻向漫流濕地分配,含有較高濃度營養物質的水體緩慢經過網狀格局的水體后得到凈化;水中的沉降物(或底泥)在人為參與之下經常地清理搬運到較高位置的蘆葦地塊上,脫離水體的營養物質進入蘆葦群落。最后每年收割蘆葦作其它產品原料或作為飼料使營養物質全部轉移出這個系統,最終實現采用生態恢復技術富營養化逆行措施、用水體凈化技術生物轉移方法、兼顧村民利益的可持續綜合治理目的。
沿庫庫濱帶建設范圍為陸域與水域交匯處,寬度100 ~200 m,通過恢復自然濕地和水生植物(包括沉水、浮水、挺水)植物種群),利用水生植被促進沉降、固持底泥、凈化水質的功能和對藻類競爭的抑制作用,逐步用庫濱帶和自然濕地促進水庫自然生態系統的恢復。
根據《遼寧省水功能區劃》,大凌河水功能區劃分為一級區45個,二級區70個。水質控制目標為大凌河干流水質達到Ⅱ類—Ⅴ類標準;孤山子河水質達到Ⅲ類標準;蒿桑河水質達到Ⅲ類標準;洞子溝河水質達到Ⅲ類標準;滲津河水質達到Ⅱ類—Ⅲ類標準;南河水質達到Ⅲ類標準;大凌河西支水質達到Ⅲ類標準;熱水湯河水質達到Ⅲ類標準;黃金代河水質達到Ⅱ類標準;無名河水質達到Ⅱ類標準;第二牤牛河水質達到Ⅱ類—Ⅲ類標準;勝利河水質達到Ⅲ類標準;老虎山河水質達到Ⅱ類標準;十家子河水質達到Ⅲ類—Ⅳ類標準;顧洞河水質達到Ⅱ類標準;涼水河子河水質達到Ⅱ類標準;蒙古營子河水質達到Ⅱ類標準;細河水質達到Ⅲ類標準;伊瑪圖河水質達到Ⅱ類—Ⅲ類標準;湯頭河水質達到Ⅱ類標準;清河水質達到Ⅱ類—Ⅲ類標準;西河支流水質達到Ⅱ類標準;柳河水質達到Ⅲ類標準;車坊河水質達到Ⅲ類標準;大定河水質達到Ⅲ類標準。
大凌河兩岸人口密集、工農業發展程度均較高,但污水處理率偏低,大量生活污水及工礦企業棄水通過管溝、暗渠、支流匯入等不同方式流入大凌河干流,對大凌河水體及土體造成了嚴重的污染。
2011年對凌河流域入河排污口進行了調查,直接排入大凌河干流的入河排污口17個。為確保在2012年底前實現大凌河干流水質全指標達到IV 類標準,在嚴格執行排污口達標排放及控制納污總量的前提下為避免二次污染,還需對直接排入大凌河干流的17個入河排污口外受污染的河道底泥進行清除處理,并選擇合適的填埋場進行填埋。填埋時首先清除表層土壤,堆放一旁,在坑底鋪設防滲土工膜,避免污染物污染土壤,將清污土方填入坑中,用防滲土工膜包起來,并將原表層土回填,適當撒播草籽,以利于植被恢復。
針對大凌河水資源匱乏,水質污染,維持河道內生物繁衍和灘地內植被生長的生態水面嚴重不足,河道內的生態環境得不到自身的修復和改善的現狀,在城區段、支流入匯口、重點排污口處等主要污染源下游規劃建設生態蓄水工程,形成人工濕地,以提高河道生態用水利用率,充分利用水生植物凈化水質、改善小區域生態環境,促進河道生態修復。同時考慮與河道生態景觀工程相結合,進而達到充分利用水資源、改善水質、美化環境和護岸固坡的綜合效果。
根據大凌河上游河道窄、比降大、防洪壓力小,中下游河道寬闊、比降緩、防洪對象重要及沿河城鎮較多的特點,在上游及中游無規劃堤防段采用石籠潛壩型式,城市段及下游河段采用橡膠壩型式,本次規劃 30 座生態蓄水工程,最大蓄水量為3 180 萬m3,濕地面積15.5 km2。
在河道內形成穩定的生態水面和濕地,為水生植物、微生物提供生存條件;在河道淺水區、淺灘及水邊栽植蒲草、蘆葦等親水植物,在河槽岸坡和岸邊灘地栽植灌木(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起到改善水質、防風固沙、穩定河勢的作用,達到生態治理的目標。
修建潛壩、橡膠壩主要是為了在枯水期攔蓄河水,在河槽內形成穩定的生態水面,以改善河道生態環境。主要是為了生態需要,不承擔防洪、灌溉等傳統攔蓄工程的任務。
與其他防洪工程相比,其標準宜低不宜高。潛壩主要布置在無防洪任務或防洪任務較小的上游河段,且造價低、施工簡單,為保證行洪安全,允許水毀;從投資、生態效果、運行風險等方面綜合考慮,參照遼河干流橡膠壩設計標準,本次規劃農村段橡膠壩工程設計標準為5 a一遇,城市段為20 a一遇。
結合行洪區整治、主行洪區退田還河生態封育工程,通過在河岸一定范圍內恢復天然植被形成河岸生態阻隔帶,對完善河濱生態系統,阻控外源污染,特別是農業種植造成的面源污染,保護水質有顯著作用。大凌河干流河岸生態阻隔帶(即主行洪區)從上游至河口總面積為338.7 km2,各河段阻隔帶寬度參見第五章主行洪區整治。
大凌河干流大部分無堤,歷史上河道管理范圍不明確,管理薄弱,部分河段尾礦、礦渣及垃圾殘土亂堆亂放現象嚴重,不僅阻礙行洪,還污染水體,必須進行清除,并加強監管,防止再次發生。河道污染物清理工程量及投資已計入河道疏浚工程中,不再重復計取。
為恢復和保證河道行洪、排澇、蓄水、供水、景觀等功能的正常發揮,對易產生水面漂浮物(水葫蘆等水生植物、樹枝秸稈及垃圾)的庫區、閘壩等區域進行河道保潔。該工作列入各級凌河保護區管理機構的日常工作范疇。
為實現大凌河流域綜合治理目標,在采取河道清淤、清障和生態建設等綜合措施的基礎上,按照水功能區水質目標要求,結合國家節能減排相關政策,核定水功能區納污能力,對流域內入河污染物實施總量控制。大凌河流域各水功能區COD 的納污能力為15 659.25 t/a,氨氮的納污能力為717.76 t/a。
結合行洪區整治的退田還河工程,在主行洪區內實施生態封育。封育原則上以自然恢復為主,對于恢復困難的河段輔以松耙、補播、施肥等措施。這種措施的關鍵不在于措施本身,而在于政策的合理和管護的到位。
綜合考慮河道特性、防洪要求及沿河社會經濟發展等因素,按照尊重事實,分輕重緩急、逐步實施的原則,首先在主行洪區內實施退田還河生態封育,行洪區內現有的違章建筑按照誰設障誰清除的原則進行清理,同時行洪區內不得再進行任何新的生產生活開發,通過政策引導和產業調整,逐步實現全河道的自然封育。
凌河治理保護本著“精干主體、強化基層、完善體系、全面覆蓋”的原則,在保護區內建立起省、市、縣、鄉、村五級管理體系;要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及設施,優化整合現有河道、水文、林業、環保等行業管理資源及監測站點,并結合到今后保護區日常管護建設中;建立專門的管護隊伍,實現對全保護區管理的全覆蓋,建設管護站和管理路便于管護工作的進行。同時還要建立績效考核機制,充分調動地方政府和基層管理機構的積極性。
法律和法規是約束人們行為的強制性規范。凌河治理劃區設局直接涉及上下游、左右岸相關地區和相關部門的利益調整,各種矛盾錯綜復雜。要建立起以《遼寧省凌河保護區條例》為核心的法律法規體系,堅持依法治水,依法調整和規范河流治理、開發、管理等各方面的關系,明確保護區內利益相關者之間的權利和義務,規定人們在保護區內活動所必須遵守的規則,為凌河治理保護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1]穆宏強. 陸水流域防洪規劃之我見[J]. 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993,10(03):54 -57.
[2]莫若愚. 隴西縣河道治理工程技術總結及今后治河中應采取的措施[J]. 甘肅農業,2003(04):39 -40.
[3]白義. 淺談河道治理工程環境影響評價及環保措施[J].廣東科技,2008(06):166 -167.
[4]朱昌福,馬安成.關于歐洲河道治理保護的考察報告[J].江蘇水利,2007(07):34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