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航
(遼寧省海城市水資源水工程管理處,遼寧 海城114200)
“十二五”期間,國家實行了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遼寧省給各市縣(區)下達了需水量調控指標[1-2]。
本文結合海城地區的實際情況,憑借多年從事海城地區水資源管理工作經驗,提出未來海城地區需水依據及調控指標的合理制定辦法。按照現有的海城地區水資源配置規劃提出的預測需水量,預計到2015年全區需水量4.3 億m3;2020年為4.55 億m3;2030年為4.85 億m3。
因這些規劃完成時,國家還未出臺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因此報告所預測的需水量已經不能為海城未來水資源開發利用提供依據[3-4]。
“十二五”末(2015年)海城地區用水總量調控指標為3.7 億m3,與規劃指標相差很大,主要原因是沒有充分考慮加大水資源管理后,行政干預的減少,限量取水、節水方案嚴格的落實,中水的回用,大大降低了用水量,而且推算方法也與實際用水有較大出路。
結合目前正在制定的“十三五”規劃,下面以海城地區現狀用水為依據,按用途分析各項需水量。
農業用水分為農業灌溉用水和林牧漁業用水。本區歷年農業用水總量多在3 億m3上下,其中,水田灌溉用水占80%以上,主要在西部沿河取用大河水及地下水,地處我市豐水區,受降雨影響較大,如:豐水年西部沿河地區取水量的減幅就很明顯。耕地面積的減少、農業灌溉節水新技術的全面落實,農業用水量增加幅度減緩,有時呈減少趨勢。本區林果生產目前基本實現節水灌溉。漁業因生產規模限制,補水量增加有限。
總體上,海城地區未來農業用水量呈波動增長,不一定是年年增加,這其中受天氣、地理位置因素影響較大[5-7]。未來年需水應在3 億m3左右,也該是調控指標。
海城市礦產品加工業較發達,但用水量較少,并且東部山區的礦山企業生活用水量占很大比例。高耗水的印染、造紙、軋鋼等行業因環保部門管理力度的加大、用水重復率的提升和經營狀況的下降等因素,用水量呈下降趨勢[8-10]。
目前,海城市用水較多企業為萬海能源開發有限公司,年約75 萬m3;海城鎂礦,年約60 萬m3,其中生活用水占70%。
工業用水量因經濟形勢、節水技術的提高而波動,不一定逐年增加,按現有的分散取水,未來本區水資源能夠解決1 500 萬m3左右的需水增長[11-12]。但是,如果政府引進新項目,就缺乏適合的廠址,集中提供年取水量100 ~200 萬m3的用水需求,存在工業發展的用水缺口。未來工業需水量應確定在2 500 萬m3,并且需要新增集中供水水源工程。
城鎮化的普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近幾年出現的高層建筑,加之人口的自然增長,海城市生活用水量增加迅速,生活用水量不同于農業、工業,它一定是呈現逐年增加的,而且隨經濟增長快,增長幅度高[13-14]。預計未來(2030年),海城建成區將擴大至:南到毛祁的水鴨屯;東至馬風、響堂和王石鎮(與建成區接壤的區域為貧水區);西至西柳;北至南臺周邊地區。
人口將增至70 ~80 萬人,人均用水定額按110 L/人·d,年需水量2 800 萬m3~3 200 萬m3。如果建成區人口達到100 萬人,年需水量將達到4 000 萬m3。現狀用水量為1 600 萬m3。各鎮區、農村因城鎮化低(除西柳、騰鰲等鎮政府所在地外)用水額度還很低,70 升/人、日左右,未來能夠提升至90 升/人、日以上,人口按90 萬計算,年需水量2 950 萬m3。
現狀農村生活用水量在2 000 萬m3左右,由于農村生活供水較分散,覆蓋面大,現有各鎮區水資源儲量能夠滿足新增的用水需求。未來生活需水量增長至6 000 萬m3,存在用水缺口,應加大用地表水供水比例。
在建成區都以城市自來水公司供水,未來建城區擴大后用水量照比目前的750 萬m3左右增加600~800 萬m3。未來需水量增長至2 000 萬m3,以提高地表水集中供水一并解決。
建筑業為臨時取水,生態用水總量較少,二者不足400 萬m3,未來本區現有水資源儲量能夠滿足供水。
綜上所述,預計未來城市生活、商飲服務用水新增需水量明顯,工業新項目保證每年用水100 ~200 萬m3,三類需水新增水量至少在4 000 萬m3以上。農業需水量呈現下降趨勢。通過未來需水量預測分析,全區需水量為4.3 億m3,以提高污水回用率和地表水開發利用率及節水工作的全面落實,調控指標應確定為4.2 億m3。
結合海城地區工程性缺水的特點,即:缺乏地表水蓄水工程的控制和調蓄,大量的地表水在豐水期流失。因此,新增的4 000 萬m3水源應以地表水供給較為合理。
[1]林秋,高光松. 鞍山市水資源承載能力分析[J]. 吉林水利,2007(S1):01 -02.
[2]趙小龍,王宏巖. 鞍山市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初步分析[J]. 黑龍江水利科技,2014,42(08):251 -253.
[3]班顯秀,王吉宏. 遼寧水資源狀況淺析[J]. 遼寧氣象,2004(04):27 -28.
[4]李川,王恩德. 遼寧沿渤海地區水資源承載力[J]. 東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2(10):1492 -1494.
[5]付建飛,王恩德,王毅. 遼寧省濱海城市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研究[J]. 東北大學學報,2005,26(08):787 -789.
[6]張維認,朱慧珍. 海城河流域水資源的優化利用研究[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1990(S1):08 -13.
[7]張維認,鄭貴元,馬德森. 遼河平原水田灌區灌溉水源的優化開發與應用研究[J]. 農田水利與小水電.1995(04):15 -20.
[8]楊春艷,沈渭壽,繆啟龍,張慧. 水資源承載力的研究進展[J]. 農機化研究.2006(01):16 -20.
[9]孫富行,鄭垂勇. 水資源承載力研究思路和方法[J]. 人民長江.2006,37(02):33 -36.
[10]孫富行,鄭垂勇,王志紅. 水資源承載力量化和評價方法[J]. 水利水電技術.2006(03):01 -04.
[11]王樹謙,沈海新,王慧勇. 水資源承載力理論與方法[J].河北建筑科技學院學報(社科版).2006,23(01):08 -09,14.
[12]付玉娟,何俊仕,強小嫚,劉洋,韓宇洲. 遼河流域各市水資源承載力計算分析[J]. 水土保持研究.2011,18(01):171 -176.
[13]孫才志,陳玉娟. 遼寧沿海經濟帶水資源承載力研究[J]. 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1,27(03):63 -68.
[14]何俊仕. 遼河流域遼寧區域水資源承載力分析[J]. 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4):403 -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