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秋色 廣西壯族自治區武鳴縣鑼圩鎮水產畜牧獸醫站 530100
黃翔芳 廣西壯族自治區武鳴縣獸醫站疫控中心 530100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牛肉作為一種高檔肉類蛋白受到廣大消費者的認可,因此肉牛養殖的前景非常看好。但是大多數肉牛養殖場無法向規模化、集約化生產發展,而正是因為規模無法達到標準化生產,因此在疾病防制方面存在著極大的問題,輕者影響養殖效益,重者導致整個牛場全軍覆沒。
在肉牛養殖業中,各地區各種養殖方式逐漸興起,肉牛養殖場、肉牛養殖小區成為目前主要的養殖形式。然而這些都是養殖形式初步集約化的開始,其中存在著許多問題。動物在集約化養殖過程中,其生理和外界環境都發生了劇烈變化,因此規范科學的飼養體系至關重要,不僅影響效益,而且制約了牛場的進一步發展。
(1)選址不合理。目前我國中小規模肉牛養殖場大都是由農民自發建設而成的,在建設過程中幾乎沒有任何專業人員設計,全憑經驗,不考慮選址的問題;加之自身資金不足,在建設過程中能省就省,基本上是利用廢舊廠房、廢棄農宅等改建而成,這就存在著很大的疾病發生風險。同時農村的一些民宅較為偏遠,在飼料運輸上產生了大量的成本,影響了養牛的經濟效益。
(2)布局不合理。中小規模養殖場大多數占地面積小,甚至生產區、隔離區、妊娠牛、飼料配制區存在于同一個環境下,更有甚者,在出售肉牛的時候,運輸車直接開進牛棚。隔離區是指在引入新品種,或者有患病動物需要隔離治療的區域,多數養殖場僅僅是在牛舍內劃分出一個部分作為隔離區。多數牛場對牛糞的處理都是采用露天堆漚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堆漚場地一定要遠離生產區,而最好的方法是采用沼氣等新興的處理方法。
(3)飼養不科學。在中小規模肉牛養殖場中,其飼養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往往是根據市場和飼料的供給情況隨意進行飼喂。許多牛場甚至采用“吊命”的極端措施,僅僅給牛提供稻草一類的飼料,往往會造成肉牛的體質下降,導致疾病有可乘之機。
(4)重治不重防。由于中小規模養殖場管理者的疾病預防意識相對薄弱,只有在疾病發生時才感到緊張,大量使用藥物治療,造成了嚴重后果。這其中包括了過量使用抗生素,導致病原產生抗藥性。
(1)科學選址。肉牛養殖場選址應當利于運輸和疾病防制。牛場對物資環境特別是水源的需求與廠房、民宅有著極大的不同,就算需要通過廠房民宅改建以節省資金,也需要全面地考慮。養殖場的基本要求是避風、向陽、地勢高、平坦、易于排水。養殖場需要遠離交通要道、生活飲用水源地、屠宰加工場、動物及動物產品市場500m 以上,這樣的選址能夠很好地降低疾病相互傳染的風險。
(2)布局合理。肉牛養殖場常需包括飼草飼料儲藏及供應區、人員生活區、生產區、患病動物處理區及污染物處理區等。但是在實際生產中對于中小規模的肉牛養殖場,由于資金場地等多方面的限制,不可能細分這些區域,但是一個肉牛養殖場無論規模大小都必須具有的三個區域,即生產區、患病動物處理區及污染物處理區。生產區需要控制外來人員和車輛進入。患病動物處理區應設在生產區下風地勢較低處,與生產區保持200m 以上的距離,如果能夠加綠化隔離帶則更為理想。污染物處理區應處于生產區下風地勢最低位置,以便于集中養殖場的排放物。
(3)科學飼養。首先需要明確的是肉牛的疾病很大程度是因為飼養不當造成的,這是許多疾病直接或間接的誘導因素。必須要做到肉牛營養物質的均衡供給,精飼料和粗飼料搭配合理,需要做到定時定量。同時在保障營養的同時有適當的運動,以促進胃腸蠕動,有利于營養的消化吸收,促進牛群健康,從而降低和防止消化道疾病和四肢疾病、繁殖障礙性疾病的發生。
(4)以防為主,防治結合。養殖場的消毒措施和設施要規范,消毒要嚴格,才能有效降低場內外疾病相互傳播的概率。保證消毒池消毒藥水的有效濃度,才能有好的預防效果。夏秋季應定時殺滅蚊、蠅,預防蟲媒病發生。按時接種疫苗以提高免疫力,定期對牛群進行疫苗預防注射,提高牛群抗病能力。對某些危害大的傳染病如口蹄疫、炭疽、牛出敗和流行熱等必須預防接種。做好疾病的控制,防止擴散。
疾病是動物內在或外界致病因素作用產生的損傷與抗損傷的過程。疾病流行與發生取決于機體、病因(包括環境因素的不利影響)和傳播途徑三個必要條件。因此,良好的防制疾病的方法是提高牛群抵抗力,嚴格消毒,消滅病原,切斷傳播途徑。
[1]楊浩珍,吳天梅,黃曉鳳等.豐都縣肉牛養殖適度規模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0(23):354-355.
[2]陳 陽.蒙城肉牛養殖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畜禽種業,2009(9):19-20.
[3]范光建,張忠宇.皖北農村畜禽散養及小規模養殖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1(15):331,335.
[4]宋恩亮,吳乃科.規模化肉牛場防疫規程[J].黃牛雜志,2002,28(1)5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