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彥超
(大連民族學院 學生處,遼寧 大連116605)
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中指出“輔導員是高等學校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教師和干部的雙重身份。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輔導員應當努力成為學生的人生導師和健康成長的知心朋友。”[1]近年來,高校新任輔導員呈現出數量多,學歷高,年紀輕等特點,這使他們具有學習能力強、進入角色快等優勢,同時也表現出了一定的劣勢:學歷高,但專業不對口;工作努力但辦法不足,熱情有余而經驗不足,踏實肯干但研究不足。如何使高校新任輔導員盡快地成長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成為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
(1)高學歷優勢發揮不足,面臨著高學歷的“尷尬”。高校輔導員招聘門檻逐步抬高,本科院校招聘輔導員一般都要求碩士以上學歷,輔導員的學歷水平不斷攀升。新任輔導員的高學歷對于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整體水平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目前,國內多數高校招聘輔導員最低學歷要求也是碩士研究生,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研究生遠不能滿足輔導員數量迅速增長的需求,因此大量不同學歷背景的研究生加入了輔導員的隊伍。對于非思想政治教育相關專業的輔導員來說,入職以后,投入到日常的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主要工作內容和自己專業學習經歷相關性極低,這就使得高學歷面臨著無處施展的尷尬。高學歷僅僅成為了入職的門檻卻未能充分發揮其優勢,造成了教育資源的巨大浪費。根據輔導員隊伍職業化發展的需要,專職輔導員中從事專業課教學的很少,這就使他們面對著放棄了原來的專業的困境。許多新任輔導員感覺完全投入了一個陌生的領域,既有對放棄原專業學習的不舍也有對新工作的信心不足。
(2)缺乏有效的工作方法,工作的實效性較差。目前全國大部分省區對于新任輔導員都進行崗前培訓,輔導員持證上崗一定程度上保證了這只隊伍的整體水平。各高校也針對本校實際定期開展輔導員培訓,加強隊伍建設。總體來講,新任輔導員的培訓多集中于理論修養、心理咨詢、學生資助等專項內容,這些專題構成了輔導員工作的基本框架。相對宏觀的培訓內容為輔導員的工作明確了思路,但新任輔導員在工作中卻缺乏有效的工作方法。對于新任輔導員來說,他們多是第一次投入工作,對各種基本技能培訓的需要極為迫切。新任輔導員的公文寫作能力不足,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盛行的今天,博客與微博成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可許多輔導員書寫的博文僅是簡單的個人工作總結亦或是心情的分享,不僅起不到正面引導的作用還可能對學生產生消極的影響。此外在多媒體課件的制作,教育活動策劃,學生干部培養等具體工作中,新任輔導員都缺乏有效的方法。
(3)缺少工作研究,面臨著個人發展的困境。開展工作研究是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學化水平的重要途徑,對于培養輔導員崗位忠誠度,增強工作成就感也有著重要的作用。從輔導員個人發展來看,按照教育部的規定,輔導員具有教師和干部雙重身份,可以走教師系列進行職稱評審。開展工作研究是職稱評審的必備條件,因此新任輔導員多數非常渴望開展工作研究。但新任輔導員剛剛步入工作崗位,對于工作的規律把握不足,生活工作節奏沒有理順,每天忙于繁雜的日常工作。在實踐中往往依靠學生時代不成體系的經驗和感受,處于經驗管理狀態,缺乏理論的高度,經常是“兩眼一睜,忙到熄燈”的狀態,因此很少有精力再去進行思考與研究。此外,其他專業背景出身的新任輔導員學習經歷中很少涉及系統的管理學、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知識,缺乏開展研究的必要的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很難針對實踐問題開展理論層面上的分析,多數新任輔導員在任職的前兩年中很難有研究成果,這就使得他們的個人發展面臨著困境。
(4)工作經驗不足,工作的主動性差。新任輔導員年紀較輕,容易與學生成為朋友,但由于缺乏經驗很多輔導員在與學生關系的處理上處理不當。容易出現過于親近或者過于疏遠,過于親近則不利于樹立威信,影響日常的教育管理,過于疏遠則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里,得不到學生的支持和配合。由于工作經驗不足,遇到一兩個“問題學生”會使新任輔導員一個學期或者一個學年難以抽身,特別是遇到心理問題學生,多數新任輔導員會覺得手足無措,自身面臨巨大的心理壓力。由于缺少工作經驗,在處理學生獎勵、資助等關乎學生切身利益的問題上,新任輔導員的原則性較強但靈活性差,為了實現公平公正,新任輔導員多選擇嚴格執行政策文件的規定,而對于特殊情況缺乏考慮或難以決斷,一旦陷入信任危機,新任輔導員容易慌亂,缺乏有效的策略,工作十分被動。
(1)將專業背景與日常工作相結合。“輔導員隊伍除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骨干以外,也是教師隊伍的一部分。輔導員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扮演著思想的引導者、學習生活的指導者和心理健康輔導者的角色。”[2]通過擔任指導教師,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指導學生參與校外競賽,參與社會實踐,充分發揮高學歷的優勢,更好的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服務。向學生介紹學習方法和學習經歷,對準備考研的學生進行輔導等,來培養學生的認同感。
(2)將理論學習與提升職業技能相結合。新任輔導員要勤于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讀書看報,掌握網絡輿情,了解國家大事。在提高理論修養的同時注重提高自身的職業技能。利用工作之余自主學習常用辦公軟件,PPT 制作,博文撰寫技巧等,要能夠熟練運用各種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創新教育形式,充實教育內容,增強工作的實效性。
(3)將工作實踐與工作研究相結合。新任輔導員要扎實開展工作,在工作中注重階段性總結,做到有記錄、有思考、有提高,積累實踐經驗,探尋思想政治教育規律,為科研工作積累素材。對特定問題要開展有針對性、有步驟的研究,以實踐工作為科研的基礎,以科研促進工作,提高工作的科學化水平。
(4)將探索創新與積累經驗相結合。新任輔導員在工作中既要注重創新,探索新思路、新舉措,又要多向經驗豐富的輔導員請教,多與朋輩交流,學習借鑒好的經驗和做法,并積極實踐到自己的工作中。新任輔導員要深入學生實際,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下移、前移,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和真實情況,把握大學生思想特點和發展規律,有的放矢的開展工作,用更多的經歷和責任心去彌補經驗不足。
(1)在輔導員的選聘和崗位安排上考慮專業背景。進一步完善輔導員的選拔、聘任機制。在輔導員選聘上要適當考慮專業對口,優先考慮思想政治教育相關專業背景的人員加入輔導員隊伍。對于其他專業的新任輔導員,在崗位安排上盡量做到輔導員要與所帶學生專業相符,這樣不僅能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同時也能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專業指導、職業規劃等。此外,學校應制定專門的培養計劃,向年輕的輔導員提供進修機會,鼓勵年輕輔導員在職攻讀相關專業的碩士或博士學位。在不影響輔導員工作的前提下,鼓勵輔導員承擔力所能及的選修課程以及就業指導課程的授課工作,一方面發揮新任輔導員高學歷的優勢,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另一方面增加輔導員的職業成就感,真正落實輔導員的教師身份,授課的經歷對于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也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2)加強新任輔導員職業技能的培訓。新任輔導員的職業技能培訓中要適當加入工作方法和技巧的內容,以提高日常管理的科學化水平。加強新任輔導員的專業技能培訓,實現輔導員的“一專多長”,打造在某一領域具有明顯優勢的“專家級輔導員”。例如培訓輔導員與學生談心談話技巧,學生干部培養方法等,真正解決令他們困惑的問題,提高他們的工作效率。通過開展各類職業技能賽事,夯實輔導員的基本功。許多新任輔導員畢業后便又繼續在高校工作,幾乎沒有離開過學校,社會經驗和實踐經驗嚴重缺乏,這樣對學生的指導難免有失偏頗。因此,學校應該對年輕輔導員加強實踐培訓,通過掛職鍛煉、校外考察、學習交流等活動不斷開闊新任輔導員的視野,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高校要加強對新任輔導員心理健康狀況的關注,建立相應的疏導體系,使新任輔導員能夠輕松愉快的投入到工作生活中。
(3)創造條件鼓勵新任輔導員開展課題研究。高校要為新任輔導員開展工作研究提供時間和精力上的可能性。要進一步明確輔導員職責范圍,合理分流事務性工作,學校各部門都必須承擔起各自的責任,使輔導員回歸真正意義上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為新任輔導員提供更多的學習和進修機會,提高他們的理論水平,夯實工作研究的理論基礎。為新任輔導員提供更多的科研機會,鼓勵青年輔導員結合自身的實踐開展工作研究。例如設立單獨的青年輔導員課題項目,適當放寬要求,幫助新任輔導員樹立科研信心。定期舉辦青年輔導員創新論壇,針對具體工作開展立項研究,充分發揮科研對工作的帶動作用。將科研列入輔導員考核項目,督促新任輔導員開展工作研究。此外,高校可以建立輔導員研究團隊,發揮傳幫帶的作用,鼓勵班導師,任課教師帶領輔導員一起參與課題研究,為青年輔導員搭建科研平臺。
(4)建立輔導員工作交流的長效機制,探索輔導員導師制。建立輔導員工作交流的長效機制。定期舉辦輔導員沙龍,輔導員論壇等,加強輔導員間的溝通,分享工作經驗,交流心得體會,使新任輔導員的工作困惑能夠對得到及時的解答和梳理,幫助他們更好的開展工作。探索建立輔導員導師制。“高校各級領導也應該從學校發展的高度,為這支隊伍優化工作環境,規范各種管理提供更好的平臺”[3],可以選拔經驗豐富的黨政干部、理論課教師、經驗豐富的輔導員擔任輔導員導師,對新任輔導員在工作中給予指導,在生活中給予關心,體現學校對輔導員的人文關懷,在學校允許的范圍內盡可能為他們排憂解難,增強他們的歸屬感,幫助新任輔導員快速成長。編制輔導員工作實用手冊。對于多發性,經常性的問題進行總結和歸類,對于好的經驗和做法及時的凝練和提升形成工作案例,編入輔導員實用工作手冊,以供新任輔導員學習和交流,彌補工作經驗的不足。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Z].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令,2006 年第24 號.
[2]劉景軍,徐建華,萬慧琳,等. 淺談大學新任輔導員的角色轉換和定位[J].高教研究,2010(10):184 -185.
[3]王杰.關于高校新任輔導員現狀的分析和思考[J].滁州學院學報,2004(3):72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