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軍,李曉梅,鄭巧紅,徐鳳彥
(大連民族學院a.圖書館;b.外國語言文化學院,遼寧 大連116605)
為建立有效的大學生英語能力培養載體,引導大學生由被動式學習轉向主動建構英語運用知識體系,探索切實提高大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有效途徑,大連民族學院(以下簡稱本校)師生把語碼轉換理論科學地用于非英語學科教學,創建了“語碼轉換式雙語教學”新模式,即在正常的課程教學活動中,針對非英語的各門學科,以不影響學科教學進度為前提,以滲透3 ~5 個語匯為基本要求,每節課通過語碼轉換的方式適時適量地向學生滲透專業英語語匯、語句、語段或語篇,使學生在課程學習的同時附帶習得專業英語。學校組織編撰了語碼轉換式雙語教學系列教材,建立了系統、完整的教學運行保障體系,實現了教學過程縱向(一至四年級)和橫向(教學計劃的各門課程)的全覆蓋。同時建立了課外拓展教育體系,持續強化學生外語運用能力訓練,切實提高了大學生的專業英語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語從事專業工作和交際的能力,在雙語教學方法和模式的改革中邁出堅實的一步,取得顯著的人才培養效益。
課程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關鍵。可以劃分為課程精神文化、課程物質文化、課程行為文化三個部分[1-2]。課程精神文化是人才培養的價值取向,是課程文化的本質所在;課程物質文化,是指課程付諸實施的客觀物質條件和必要前提,如各種教材、教學資源等;課程行為文化,指通過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互動,體現為學生所具有的價值觀、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體現為教師的整體職業素質與水平,其核心是教學相長的共同價值觀。
語碼轉換雙語教學是以人為本,因材施教,追求學生大面積受益的教育舉措。這一體系的建設應體現課程文化的價值取向,突出時代性,有利于引導學生建立求真、務實的治學態度,實踐、創新的探究精神,實現課程文化的育人價值,體現一所學校的教育價值觀和文化。
(1)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以加強大學生素質教育為特色,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指導下,基于大學生在知識上、情感上、智力上的需求,培養大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式學習、研究性學習能力。
(2)回歸英語作為一種有效的語言工具服務于專業教育的本源,切實提高大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推動學校教育教學管理的創新發展和教師教育教學觀念的轉變,提高教學質量。
學校組織編寫了24 冊實用英-漢雙語教材以及雙語實驗教材、雙語實驗講義和組織各種專業英語網絡資源,為學生有效利用學習資源,主動構建英語運用知識體系提供幫助。在編寫過程中查閱參考了大量國外原版教材、期刊及國內外資料,注意了體現學科發展的新詞、新語。增加了許多實用性內容,如編寫實驗原理、提供實驗報告模板、怎樣寫實驗論文、怎樣寫產品、作品及項目的概括介紹,常用的研究方法介紹;院、系情況和學科專業情況介紹,幫助學生應對求職面試內容等。
教材全部內容采用漢英雙語編寫,按專業組冊,涵蓋所有主干專業課和專業基礎課,學生課內外參與各項教學活動,人手一冊,實用性強,降低了學生參與各種實踐應用的難度,提高了學生參與實踐應用的可實現性。
2.3.1 突出頂層設計
學校將語碼轉換式雙語教學納入正常教學管理軌道,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文件,作為全校性的系統工程組織實施。例如在考試環節要求體現語碼轉換教學內容,并根據各門課程或專業特色及學科需求確定相應分數比例和考試形式;教師評優秀課、各種教學大獎賽、教學信息反饋、學校教學質量評估、督導聽課等,都將語碼轉換式雙語教學都作為評分和觀測點之一;學校采取派出去和請進來兩種方式進行師資培訓,定期或不定期的召開教學專題研討會、經驗交流會和各種座談會,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實施這一教學模式的課程涵蓋公共基礎課、專業課,包括必修課和選修課程,不僅涉及課內還涉及課外。這一活動為教師創設了共同討論、相互啟示、共同提高的平臺,充分發揮了廣大教師的創造精神和教育智慧。
語碼轉換式雙語教學是大學雙語教育的新探索,沒有可供借鑒的現成經驗,這就需要建設一條能實時、準確地獲取教學信息的通道,及時發現語碼轉換教學中的問題,加快教學經驗的傳播速度,促進語碼轉換教學不斷進步,持續發展。
2.3.2 完善細節設計
(1)英語論文。論文選題緊密結合教學內容,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在布置時,教師把論文可能出現的關鍵術語和一些固定表達法提供給學生,一方面,這些關鍵術語往往在學生的小論文中復現率很高,通過反復使用來提高記憶效率;另一方面,節省了學生時間,降低了不必要的難度,使學生把主要精力放在思考問題和組織英文語句表達上。
(2)用英語寫實驗報告。實驗課上老師不僅在講解中通過語碼轉換使學生重溫理論課上的語匯,而且要求學生撰寫英語實驗報告。實踐表明,用英文寫過一個報告后,一些學生主動用英文連續寫出幾個實驗報告,每個班也總有若干學生用英語寫出一學期的全部實驗報告。
(3)科技英語翻譯。翻譯有三種方式:①教師提供翻譯資料,學生自己選擇確定翻譯任務,教師給予具體指導;②指導教師同時給2 ~3 個學生提供同樣的翻譯材料,每個學生進行獨立翻譯練習,老師根據學生階段性提交的譯文中體現的共性問題,進行統一指導,個性問題進行個別指導。③小組合作完成。目前,已編印《科技英語譯叢》40 余期,收錄學生優秀譯文600 余萬字。不僅補充了教材,豐富了課堂知識,還進一步鞏固了學生對所翻譯內容的把握。
(4)作業對重要語匯采用語碼轉換。教師要求學生對核心語匯、重要術語采用英語碼轉換,少數習題用英語解答。
(5)實時獲取與反饋教學信息。由學生組成的信息反饋隊伍,主要負責記錄每學期每位教師每節課的語碼轉換教學的具體內容和具體方法,每周末交雙語教學研究中心。通過閱讀各班記錄,可以掌握全校課堂語碼轉換教學運行的整體情況,了解教學現象與教學過程中的行為變化,發現滲透內容、形式、數量的變化,發現新方法新動向。學校的雙語教學研究中心以《語碼轉換式雙語教學研究》的形式,將學生的反饋、評價按二級學院分別整理成冊,反饋給每位教師。
2.3.3 加強團隊建設
教師是課程實施的主導,在課程文化的形成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為建立課程規范、完善課程體系、推進課程改革實踐,學校組織了教學團隊,共同決定課程目標的制定、課程內容的選擇、課程實施的方式、課程評價的標準等。
(1)教學團隊,由實施語碼轉換教學的二級學院的300 余名教師組成,將語碼轉換式雙語教學滲透進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持續地開展教學活動;(2)信息反饋隊伍,由各自然班學生信息員,負責記錄每位教師每節課滲透的具體內容與方法,每學期末對每位教師的語碼轉換教學作出描述性評價;(3)研究隊伍,學校設立雙語教學研究中心,配備專項研究經費,設立語碼轉換式雙語教學課題開展教研活動;(4)班級協作式學習隊伍,負責寢室十分鐘英語和班級英語辯論活動;(5)網絡建設隊伍,開展立體化的雙語教學多媒體網絡平臺建設;(6)輔助語碼轉換教學隊伍,負責設計網絡課程輔助教學,開設固定教師固定時間及地點但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為開放性的課程,為學生各種英語活動培養骨干;(7)學生應用專業英語指導隊伍,負責指導大三學生科技英語翻譯,指導校級英語辯論賽和英語面試模擬賽,指導學生寫英語實驗報告,專題英語小論文,作業采用語碼轉換等;(8)教材建設隊伍,負責組織編寫出版語碼轉換式雙語教學系列教材。
課程文化傳統是推不翻的,也不可能被替換,特別是對于內部結構極為協調、具有超強穩定性的中國課程文化傳統來說更是如此[2]。參與項目發展的每一位教師、學生既是課程的實踐者,也是課程文化發展的主體。老師們具有豐富的教學科研經歷,在課堂教學中、課外活動輔導中,不斷融入他們對課程目標、內容的理解,也融入了他們的價值觀、文化觀;學生們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在配合、參與老師的教學活動中,體驗到了先進的校園文化,促進了良好學風的形成。
學校自2005 年秋季學期起,在全校公共基礎課、學科基礎課、專業課中全面開展語碼轉換式雙語教學。學生在學習非英語課程的同時附帶習得以語匯、語句或語段體現的專業英語,教學過程中的語碼轉換促進了學生對英文內容的記憶和活用,反過來英文內容又幫助或加快了學生對學科知識的理解與掌握,語碼轉換與學科教學彼此互為作用。
在語碼轉換式雙語教學課程體系的建設過程中,探索并建立了一套有效的組織管理體系,保證了教師、學生廣泛參與下的項目可持續運行,實現了大學生的專業英語學習由教師為中心向學生為中心的轉化,形成了獨特的課程文化,并成為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語碼轉換式雙語教學提高了學生專業英語的實踐應用能力,提高了學生在專業知識和技能展示中專業英語作為基礎性的媒介交流工具的應用水平;專業英語系列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專業的國際最新理論成果的跟蹤,培養了學生的國際化視野。語碼轉換式雙語教學實現了課內外一體化教學,實現了專業英語與大學英語教育的有效銜接,大學生學習氛圍濃厚,學習風氣煥然一新,學生逐步認識到英語作為交流工具的基礎性作用,通過大學四年、課內外專業英語實踐教學一體化的訓練,使英語學習的氛圍遍布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和生活全過程,“秀”英語已經成為本校學生共同興起并參與其中的一種潮流。
[1]劉啟迪.課程文化:涵義、價值取向與建設策略[J].課程·教材·教法,2005(10):22 -25.
[2]王平. 課程文化變遷路徑探析[J]. 中國教育學刊,2010(4):47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