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錦國,茅 維
(大理學院文學院,云南大理 671003)
民族地區中小學教師使用普通話教學狀況研究的意義、價值和構想
周錦國,茅維
(大理學院文學院,云南大理671003)
對民族地區中小學教師使用普通話教學狀況研究的前期成果進行全面梳理后,針對云南省的特有狀況,提出以云南省為研究立足點,適當擴展到有關省份,對民族地區中小學教師使用普通話教學狀況進行全面調查,在調查基礎上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以揭示出所蘊含的價值,為國家在民族地區中小學教師使用普通話教學方面提出合理建議,以促進民族地區中小教師使用普通話教學。
民族地區;中小學教師;使用普通話;教學;研究;構想
[DOI]10.3969∕j.issn.1672-2345.2015.03.007
普通話是我國的通用語言,是學校的教學語言。《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十九條規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二條規定:“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普通話和規范漢字。”第三條規定:“國家推廣普通話,推行規范漢字。”第十條規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以普通話和規范漢字為基本的教育教學用語用字。”但是,在農村和少數民族地區,普通話使用的狀況不容樂觀,據《光明日報》2013年9月6日報道,教育部相關負責人5日在對我國普通話推廣狀況進行通報時透露:“目前我國能用普通話交流的人數只有70%,大部分人普通話水平不高,還有30%即4億多人口不能用普通話交流,尤其是在農村、邊遠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推普任務仍十分繁重。”而在少數民族地區,中小學校是普通話教學、推廣的重點地區,中小學教師是推廣普通話的重要承擔者,他們在教學中普通話的使用狀況如何,直接影響到國家推廣普通話這一政策的執行。因此對中小學教師使用普通話教學狀況展開調查極有價值。
關于“民族地區中小學教師使用普通話教學狀況研究”這一課題,國內近十年有一定研究,研究者多為從事普通話教學、測評的一線教師,專門從事教研工作的科研人員,部分高校教師和語言學方面的碩士研究生。從發表的相關論文及成果來看,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主要針對某一民族地區教師教學及使用普通話教學情況的研究,這是研究較為集中的一個方面,發表成果較多。如《云南藏族地區中學普通話教學研究》〔1〕、《廣西貧困地區中小學教師普通話水平制約因素剖析》〔2〕、《阿克蘇地區小學階段少數民族漢語教學的現狀與分析》〔3〕、《淺談少數民族地區中小學普通話教學》〔4〕、《西藏日喀則中小學藏族漢語教師普通話偏誤研究》〔5〕、《中小學教師亟待繼續加強普通話培訓教育》〔6〕。以上論文有明確的針對性,針對某一地區、某一類型學校的普通話教學使用狀況進行研究,有的從較為具體的教學手段和方法針對不同對象進行了細致研究,有一定價值。
第二,針對少數民族地區學生學習情況、學習策略、教師的教學策略展開的研究,這是研究的又一熱點。成果較多,主要有《新疆少數民族學生學習普通話的心理障礙和語音偏誤》〔7〕、《試論四川方言區藏族學生學習普通話的學習策略》〔8〕、《提高少數民族地區高職學生普通話水平的有效途徑》〔9〕、《怎樣教少數民族學生學好普通話》〔10〕、《佤族學生學習普通話教學研究》〔11〕、《淺談蒙漢雙語生的普通話教學》〔12〕、《西部民族地區高師普通話教學初探——以貴州省黔南方言區為例》〔13〕。這些研究針對不同區域、不同類型以及不同的少數民族學生,對不同地區少數民族語言的特點,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普通話教學中的偏誤問題等展開了較為細致的討論,有一些切實可行的措施、對策等。值得借鑒。但由于研究的立足點較小,也較為單一,論述略顯單薄,深度不足,大多為經驗總結性論文。
第三,關于民族地區普通話測評方面的研究,從測評方面探討如何有效提升普通話教學,為教學做好準備。如《民族地區高師學生普通話水平測試現狀分析》〔14〕、《甘孜州普通話水平測試現狀分析》〔15〕、《從普通話水平測試談提高民族地區普通話水平之途徑》〔16〕、《內蒙古地區高校普通話水平培訓測試現狀調查與分析》〔17〕。這些研究針對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普通話測評情況展開討論分析,對測評有指導意義。
第四,從民族地區的特點,研究普通話推廣與社會發展的關系以及與此相關的思考,內容也較為豐富,研究成果也較多。如《民族地區師范學校普通話教學研究》〔18〕、《在少數民族地區學校推廣普通話的策略》〔19〕、《淺談少數民族雙語教師的普通話教學》〔20〕、《民族院校普通話教學方法探》〔21〕、《民族地區推廣普通話的幾個問題》〔22〕、《新疆少數民族推廣普通話的現狀及建議》〔23〕、《普通話推廣對西部地區社會發展的作用》〔24〕、《民族地區推廣普通話的問題》〔25〕、《關于興安盟地區推廣普通話的幾點思考》〔26〕。以上研究論文,既有宏觀的闡述,也有中觀的策略表述,還有具體的方法層面的操作等,內容較為全面,但由于研究者僅有論文的發表,所形成的觀點較為單一,未引起社會、學校、決策部門等的重視,沒有起到應有的指導作用。
第五,有的研究還探討了民族地區的雙語教學狀況等,如《云南少數民族地區雙語教學的歷史進程綜述》〔27〕、《雙語現象與中國少數民族雙語教育體制和教學模式》〔28〕、《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漢語教學研究》〔29〕、《云南少數民族漢語的地位與類型》〔30〕。對少數民族地區雙語教學的開展等有研究,對普通話的教學有一定幫助。
以上研究從某一方面進行探討,提出了一定的建設性意見和建議,但這些建議都是簡略的、具體的方法,未從全面、宏觀角度展開細致的討論,也未能從宏觀的政策層面、細致的可操作層面作出全面論述。由于各研究者所展開的調查相對較為單一,所得出的結論雖有合理性,但從宏觀、全局上不具有全面性。碩士論文《貴州省民族雜居地區中小學教師普通話教學與推廣——以貞豐縣為個案》〔31〕對該縣幾所中、小學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調查和訪談,獲得了較為豐富的資料,并展開了細致的討論,指出了中小學教師普通話使用中的偏誤,提出一定的建議。但由于研究者所選擇的個案單一,未涉及較多方面,結論有一定限制。
總之,就國內研究現狀而言,“民族地區中小學教師普通話教學狀況研究”雖有數量眾多的單篇研究成果,但成果有限,未展開全面調查、分析,得出的結論在局部方面有指導意義,但尚未形成全面的評價、分析,結論略顯簡單。
在對前人研究成果進行全面梳理的基礎上,提出我們的研究目標,圍繞研究目標開展全面的調查,并作出分析,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具體闡述如下。
(一)研究目標
第一,為國家進一步掌握少數民族地區推廣普通話的執行情況和執行效果提供真實、科學的數據;第二,為國家進一步調整完善少數民族地區推廣普通話的政策、措施提供參考依據;第三,為國家進一步提高少數民族地區中小學教師的普通話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提供有針對性的建議和對策。
(二)研究意義
本課題研究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體現在如下方面:第一,本課題的研究在理論意義上具有一定新穎性。通過調查研究,先從具體調查數據上、實際操作層面等進行闡述,再從理論上進一步探討普通話的社會地位、價值,在民族地區推廣的意義,使中小學教師成為普通話推廣的切實執行者和有力推動者。第二,本課題的研究在實踐意義上具有極大的實用性。通過對近30個少數民族地區中小學教師使用普通話情況的全面調查,得出較有價值的結論,這些結論在宏觀層面、微觀層面都可指導中小學教師使用普通話進行教學,促進教師普通話水平的提高,使普通話能有效地在學校推行,進而在社會上逐步展開,影響普通大眾,從而消除本地區各民族間的交流障礙,加強民族間的團結,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32〕。
(三)研究價值
本課題研究的學術價值體現在如下方面:第一,對云南省及周邊相關的近30個少數民族不同區域的中小學教師在教學中普通話使用狀況進行全面調查,同時得出相應的結論,這些結論對該方面的學術研究具有創新性;第二,由于云南省的少數民族具有多樣性,且分布在不同區域,通過對云南少數民族地區中小學教師的普通話使用情況的調查,可以解釋我國其他少數民族地區的相關情況,此研究成果具有極大的適用性。
有了明確的目標,必須有具體可行的操作程序,如何有效開展研究,實現以上目標,我們簡要從研究思路、方法、重點難點等方面展開討論。
(一)研究思路
以云南省為主要研究區域,適當兼顧貴州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等,采用跨學科研究的方法,將各少數民族內部根據經濟文化發展程度、教育程度、居住環境等的差異,劃分為發達區域(城市)、一般區域(縣城、平壩鄉鎮)、欠發達區域(山區),在每一區域內根據中小學教師使用普通話教學情況、普通話水平、課堂教學用語等進行調查。調查時兼顧該民族是否有民族文字、是少數民族聚居區還是民族雜居區、相關的宗教信仰等社會文化因素,以更好地揭示以上因素對教師普通話水平等的影響。
在深入調查的基礎上,細致分析影響民族地區中小學教師普通話教學水平整體提高的因素。對民族地區中小學教師普通話教學的歷史與現狀進行全面梳理,對不同民族、不同區域的情況進行系統調查,深入分析影響當前民族地區中小學教師普通話教學水平整體提高的因素,然后從宏觀層面提出相應的建議和對策,再從微觀層面提出具體的實施方案,以達到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本課題研究主要采用調查法、訪談法、統計法、文獻法、歸納法等。
第一,調查法:根據研究目標,到每個少數民族地區進行逐一調查,調查時根據擬定的調查問卷表,對云南省的22個少數民族地區的各8所或10所中小學進行調查,調查的學校可根據實際情況作一定擴充,盡量得出合理的調查數據。盡可能深入山村小學,進行全面的調查。每一個點的教師調查人數不少于30人。再調查貴州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的有關地區,調查根據統一標準進行。第二,訪談法:每到一所學校,完成問卷調查后,通過召開座談會、個別訪談的方式,就該民族地區的教師普通話使用情況進行細致交流,了解教師們的心聲。同時通過學生訪談,了解學生的普通話使用情況,對教師教學的希望等。第三,統計法:對調查所得數據采用SPSS等軟件系統進行統計分析,以保證研究結果的信度和效度。第四,文獻法:查閱有關文獻,各地方發布的有關文件,各部門的相關規定等,同時結合前人研究成果,對以上調查數據進行更好的分析,得出合理的結論。第五,歸納法:在前期大量調查基礎上,進行分析、歸納,歸納總結出民族地區中小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使用普通話的共性特點,不同民族地區、不同發展地區存在的差異,探求解決的方法,方法從宏觀、微觀兩方面進行歸納總結,得出有價值的結論。
(三)研究的重點和難點
該研究內容豐富,范圍廣泛,必須突出重點、難點,方可有效開展研究。我們認為應從如下幾個方面作為重難點,以此作為研究的核心點。
第一,調查點的選取:對各少數民族地區中小學教師的普通話使用情況進行調查。調查時分三個區域:發達區域(城市)、一般區域(縣城、平壩鄉鎮)、欠發達區域(山區)。發達區域:選擇每一少數民族的城市高級中學1所、初級中學1所、小學1所;一般區域:縣城高級中學1所、初級中學1所、小學1所;欠發達區域:鄉鎮初級中學1所、行政村小學1所。在一般區域和欠發達區域,還針對單一民族聚居區、多民族聚居區分兩個點調查。在調查點的選擇過程中,積極尋求當地教育主管部門、語委的支持,做好較為全面的調查分析和研究。第二,調查問卷的設計:這是調查的重要環節。調查問卷的設計根據調查目標逐一設計,盡量涵蓋調查的各個因素。分為兩個部分,一是教師問卷,這是調查的主要內容,如教師的語言態度、民族、母語、教師類型(語文教師、文科教師、理科教師)、文化程度、宗教信仰、普通話等級、獲得時間等基本情況和教師教學中普通話的使用情況、課堂用語情況、課后的使用情況、與學生交談的使用情況等動態情況。二是學生問卷,包括學生使用普通話的狀況、普通話水平、對普通話的需求、學習程度、對未來的希望等。為后面的分析研究奠定基礎。第三,對調查地區教育行政主管單位進行調查,查閱有關資料,了解該地區教師普通話等級的基本狀況,對中小學教師普通話使用情況的有關規定等。了解該地區語言使用狀況、宗教信仰情況、人口組成情況、社會經濟發展狀況、電視的普及程度等等。第四,對以上調查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針對不同類型、特點逐一進行細致討論,得出相關結論。第五,如何兼顧民族區域自治與國家使用普通話政策法規的要求;如何兼顧普通話的使用,而又保存地方民族文化特征、民族語言等。通過調查研究,尋求兩者的解決途徑,不僅從宏觀上進行定性說明,而且盡量通過細致的調查研究,通過定量方式,再結合有關理論,得出盡可能合理的結論。使該課題的研究成果具有更大的解釋力,并能起到積極的社會作用。在推進民族地區中小學教師使用普通話進行教學的同時,又能兼顧民族語言、民族文化的發展和保存等。
通過以上全面的調查、分析、研究,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作為咨詢報告,提交政府及相關部門,為國家語言文字工作的規范化、普通話推廣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1〕龍江.云南藏族地區中學普通話教學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09.
〔2〕梁春蓮.廣西貧困地區中小學教師普通話水平制約因素剖析〔J〕.廣西社會科學,2004(6):88-91.
〔3〕湯玉梅.阿克蘇地區小學階段少數民族漢語教學的現狀與分析〔J〕.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13,29(2):14-17.
〔4〕舒鋼.淺談少數民族地區中小學普通話教學〔J〕.黔東南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20(S):46-47.
〔5〕李睿,李美萍.西藏日喀則中小學藏族漢語教師普通話偏誤研究〔J〕.現代語文,2010(8):118-121.
〔6〕何兵.中小學教師亟待繼續加強普通話培訓教育〔J〕.新課程研究,2011(8):35-37.
〔7〕景萍.新疆少數民族學生學習普通話的心理障礙和語音偏誤〔J〕.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05,21(1):34-36.
〔8〕太扎姆.試論四川方言區藏族學生學習普通話的學習策略〔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25(2):88-90.
〔9〕郭珊珊.提高少數民族地區高職學生普通話水平的有效途徑〔J〕.中國科技信息,2007(22):232-235.
〔10〕裔妍.怎樣教少數民族學生學好普通話〔J〕.新疆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1(3):63-64.
〔11〕陳麗萍.佤族學生學習普通話教學研究〔J〕.保山師專學報,2007,26(4):85-88.
〔12〕賈曉玲.淺談蒙漢雙語生的普通話教學〔J〕.民族教育研究,2008,19(1):83-85.
〔13〕許湘云.西部民族地區高師普通話教學初探:以貴州省黔南方言區為例〔J〕.教學探索,2008(2):31-33.
〔14〕梁春蓮,覃曉舟.民族地區高師學生普通話水平測試現狀分析〔J〕.當代教育論壇,2008(12):56-67.
〔15〕鄧建萍.甘孜州普通話水平測試現狀分析〔J〕.康定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12(4):72-75.
〔16〕謝蘭珍.從普通話水平測試談提高民族地區普通話水平之途徑〔J〕.中國科技信息,2007(8):169-170.
〔17〕于洪濤,施德路,曹釤.內蒙古地區高校普通話水平培訓測試現狀調查與分析〔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08,14(4):179-180.
〔18〕關玲.民族地區師范學校普通話教學研究〔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16(5):68-71.
〔19〕吳林祥.在少數民族地區學校推廣普通話的策略〔J〕.西江月,2013(10):96.
〔20〕劉秀梅.淺談少數民族雙語教師的普通話教學〔J〕.伊犁教育學院學報,2005,18(3):54-57.
〔21〕賀又寧.民族院校普通話教學方法探〔J〕.貴州民族研究,2002,22(2):139-144.
〔22〕曹春梅.民族地區推廣普通話的幾個問題〔J〕.新疆職業大學學報,2001,9(1):75-77.
〔23〕劉燕.新疆少數民族推廣普通話的現狀及建議〔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漢文綜合版,2008,28(4):238-239.
〔24〕王長纓.普通話推廣對西部地區社會發展的作用〔J〕.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7(2):38.
〔25〕王均.民族地區推廣普通話的問題〔J〕.漢語學習,1990(5):34-39.
〔26〕烏蘭圖雅.關于興安盟地區推廣普通話的幾點思考〔J〕.赤峰教育學院學報,2003(6):94-95.
〔27〕朱紅,曹磊.云南少數民族地區雙語教學的歷史進程綜述〔J〕.思茅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28(3):69-72.
〔28〕朱崇光.雙語現象與中國少數民族雙語教育體制和教學模式〔J〕.民族教育研究,2003,14(6):72-77.
〔29〕駱小所,王渝光,楊瑞鯤.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漢語教學研究〔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39(2):106-112.
〔30〕王渝光,楊瑞鯤.云南少數民族漢語的地位與類型〔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6-10.
〔31〕李君.貴州省民族雜居地區中小學教師普通話教學與推廣:以貞豐縣為個案〔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0.
〔32〕鄭家平.漢語學習者對話題興趣度和重要性認知的調查研究〔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4,12(6):33-44.
(責任編輯黨紅梅)
Research of the Condition of Mandarin Teaching Used by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Teachers in Minority Areas and Its Meaning,Value and Conception
Zhou Jinguo,Mao Wei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Dali 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3,China)
Based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of the Mandarin teaching used by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teachers in minority areas, the paper proposes a complete investigation focusing on Yunnan Province and other relative provinces.An intensive analyze is also proposed on the basic of investigation,which is expecting to put forward its values and mor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for Mandarin teaching for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teachers in minority areas.
minority areas;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teachers;Mandarin using;teaching;research;conception
H102
A
1672-2345(2015)03-0035-05
國家語委“十二五規劃”重大科研項目(ZDA125-18)
2014-11-29
2015-01-20
周錦國,教授,主要從事語言學、民族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