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麗 吉林省東遼縣白泉鎮畜牧獸醫工作站 136600
小反芻獸疫與犬瘟熱病毒、牛瘟病毒和海豹瘟病毒的免疫學特性及物理化學特性相似[1]。小反芻獸疫的有效診斷及防控措施是以下研究的重點。
(1)臨診癥狀。小反芻獸疫潛伏期較短,最長為21天,一般情況下僅為4~5天。患病羊只表現為煩躁不安,食欲減退,口鼻干燥,被毛缺乏光澤,鼻液呈膿性,并有惡臭氣體呼出。急性期可出現體溫升高,頰部黏膜出現損害,呈廣泛性和進行性特點,口腔黏膜內充血。后期可表現為壞死性病灶,病灶出現在下齒齦及下唇部,嚴重病例可波及舌頭、顎和頰部等。患病后期可出現腹瀉,呈帶血水樣,嚴重患病羊只消瘦、脫水,體溫明顯下降。
(2)病理變化。患病羊只淋巴結出現水腫,鼻腔及口腔內黏膜壞死,并且糜爛。羊只具有程度不同的支氣管炎和氣管炎,肺部組織在組織學觀察下肉眼可見多核巨細胞,細胞中有嗜酸性包涵體,顯示為散在性斑塊狀實變。多數患病羊只脾臟梗死或腫大,皺胃糜爛,創面出血,呈紅色,輪廓清晰,有規則,網胃、瘤胃和瓣胃病變較少見。直腸、盲腸和結腸近端處出血和充血,呈特征性條狀,并有明顯的斑馬狀條紋。
(3)實驗室檢查。在患病羊只口腔、直腸及鼻腔黏膜、眼瞼下結膜采集病料拭子,病料采集部位選擇脾、肺、淋巴結和大腸等。對患病羊只進行全血采集時必須加入抗凝劑。采用Vero 細胞對該病毒進行培養。病毒可以在5天內促使Vero 細胞出現病變,細胞變圓,最終會形成合胞體。分離時使用顯微鏡鑒定、病毒中和試驗等方式進行病毒分離。病毒檢測時使用RT-PCR 和cDNA 探針方法實施檢測。抗原檢測時可以采用對流免疫電泳實驗、免疫組化實驗、凝膠免疫擴散實驗和間接熒光抗體實驗等。
切斷病毒傳播途徑的主要方式是加強日常消毒。使用酒精、檸檬酸、碘類消毒劑、酚類消毒劑和堿類消毒劑等加強消毒,常用的堿類消毒劑包括氫氧化鈉和碳酸鈉等。消毒前應當對糞尿、墊料、污物及飼料等進行清除。清理糞便、墊料和飼料時應采用堆積焚燒和發酵等方式。養殖場中必須完善消毒工具,包括消毒時必要的防護用具,如手套、口罩和防護靴等,消毒車輛、消毒容器、火焰噴射槍和噴霧器等。對金屬設備設施進行消毒時,應采用熏蒸、火焰及沖洗等方法。對運輸車輛、羊舍等進行消毒時,應采用消毒液噴灑和清洗等方法。對帽、鞋和衣等進行消毒時,應采用高壓滅菌、消毒液浸泡等措施。對疫區范圍內公共食堂、辦公區及生活區等進行消毒時,應使用消毒劑噴灑。
出現疫情后,應及時報告給當地有關部門,并立即采取正確方式進行處理。處理時應堅持“嚴、早、小、快”原則,撲殺染疫羊群,并對其進行無害化處理,常規消毒。
引進外來動物時應做好調查,禁止從疫病范圍內地區及國家引入。對動物做好免疫接種,從根本上預防疾病。寒冷干燥季節和多雨季節是該病的多發期,因此雨季前應當對幼齡山羊及綿羊進行免疫接種,以2~6月齡為主,使用牛瘟疫苗對山羊及綿羊頸部兩側進行皮下注射,注射劑量與牛相同。注射10天后即可產生抗體。
小反芻獸疫嚴重威脅小反芻動物的健康,羚羊、山羊、美國白尾鹿和綿羊等動物是小反芻獸疫感染的主要對象,其中山羊發病率較高。輕度疫情病死率低于50%,嚴重爆發時病死率高達100%,其中幼齡動物的死亡率和發病率較高[2]。加強對小反芻獸疫的有效診斷及防控是保證小反芻動物健康、降低發病率及死亡率的關鍵。對小反芻獸疫進行診斷時應根據臨診癥狀、實驗室檢查及病理變化聯合確診,并與羊痘、牛瘟、口蹄疫和藍舌病等相鑒別。并從傳播途徑、傳染源和免疫接種三方面做好防控。
[1]翁善鋼.小反芻獸疫的流行、診斷與防控[J].中國草食動物科學,2013,16(17):45-46.
[2]史學志,宋志光.小反芻獸疫的診斷與防制[J].養殖與飼料,2013,18(21):55-56.